劉銳仙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危險因素及預后影響因素。 方法: 納入對象選擇我院2017年3月至10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28例,根據是否有出血癥狀將所有患者分為出血組(120例)與未出血組(108例)。分別進行危險因素分析。出血組再分為生存組(104例)與死亡組(16例),分別進行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結果: 食管靜脈曲張程度、PT、胃左靜脈內徑、腹水程度等均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危險因素。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失血性休克、合并癥均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預后影響因素。 結論: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危險因素及預后影響因素與食管靜脈曲張、PT>16,胃左靜脈內徑、腹水、出血量及出血情況、合并疾病均有密切關系,臨床治療護理應將重心放在高發(fā)因素上,盡量減少患者出血量,提高患者生存率。
【關鍵詞】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危險因素;預后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8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12-102-01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腸懸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胰膽、十二指腸等病變引起的出血,在數小時內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環(huán)血容量的20%稱之為大量出血[1],臨床表現(xiàn)為嘔吐大量新鮮血液或伴有黑便。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有很多,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損害均可以引起出血,但主要原因還是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引起的。本文從此種疾病危險因素及預后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診斷及治療提供臨床依據,現(xiàn)報告如下文:
1 一起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3月至10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癥狀患者228例,根據是否有出血癥狀將所有患者分為出血組(120例)與未出血組(108例)。所有患者:男性169例,女性59例,年齡在29-75歲之間,平均年齡(48.74±6.39)歲,原發(fā)疾病:乙肝后肝硬化154例,丙肝后肝硬化49例,酒精型肝硬化26 例。治療結束后出血組再分為生存組(104例)與死亡組(16例)。所有患者均根據臨床癥狀及胃鏡、影像學等輔助檢查確診為肝硬化,并排除消化性潰瘍疾病引起的出血患者,排除肝癌終末期及肝功能嚴重損傷患者[2],年齡、性別其余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實驗對比。
1.2 研究方法
1.2.1 危險因素比對
治療人員將出血組與非出血組患者的臨床統(tǒng)計資料(年齡、性別、臨床表現(xiàn)、肝硬化分型、肝功能分級、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食管靜脈曲張程度、血漿凝血酶原時間、胃左靜脈內徑大小、腹水程度)進行整理分析。
1.2.2 預后影響因素比對
治療人員從出血次數、出血量、出血部位、肝功能分級、肝性合并癥等方面對死亡組與生存組患者資料進行統(tǒng)計并分析。
2 結果
表1.2得知,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危險因素與食管靜脈曲張、胃左靜脈內徑、腹水、PT>16s、肝功能分級均有直接關系,是危險因素。與年齡、性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無明顯關系,詳見上表。
表3.4得知,肝硬化上消化道預后影響因素與失血性休克、反復出血、合并癥、肝功能分級均有直接關系,而失血性休克、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合并癥是獨立危險因素,詳見上表。
3 結論
本文針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危險因素與預后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數據發(fā)現(xiàn)食管靜脈曲張、PT>16,胃左靜脈內徑、腹水、出血量及出血情況、合并疾病均是主要危險因素與預后影響因素,詳細數據在此不再贅述,根據本總結,我們認為臨床治療護理應將重心放在高發(fā)因素上,盡量減少患者出血量,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生存率。
參考文獻:
[1]? 賀加星,陰繼凱,劉凡,王守立,魯建國.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5,24(01):127-130.
[2] 劉濤,王美堂,何建.肝硬化并發(fā)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住院患者預后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急診雜志,2012,13(05):3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