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李祥輝
紅日照遍了東方,
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
看吧!
千山萬壑,鐵壁銅墻!
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
氣焰千萬丈!
聽吧!
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zhàn)場。
我們在太行山上,我們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
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
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
隨著電視連續(xù)劇《八路軍》播出,這首蕩氣回腸的抗戰(zhàn)老歌《在太行山上》再次引起人們熱議。
七七事變爆發(fā)后,桂濤聲以第二戰(zhàn)區(qū)民族革命戰(zhàn)爭戰(zhàn)地總動員委員會(簡稱”戰(zhàn)動總會“)工作人員的名義去山西省陵川縣犧盟會民眾干部訓練班。當時,八路軍的3個師正建立敵后抗日根據(jù)地。桂濤聲到街頭演說,一時間,陵川到處是控訴日本侵略者而義憤填膺的人群,到處是爭相參加八路軍的熱血青年。陵川自衛(wèi)隊由300多人迅速擴編為1000多人,出現(xiàn)不少“母送兒,妻送郎”參軍的感人場面。
在隨游擊隊轉戰(zhàn)陵川的過程中,桂濤聲目睹太行“千山萬壑”,親身感受抗日軍民這個真正的“銅壁鐵墻”,觸景生情,心底迸發(fā)出歌詞《在太行山上》,隨手寫在香煙包裝紙上。1938年5月,桂濤聲離開太行山,6月返回武漢,即帶著歌詞去見冼星海。冼星海當時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主持抗戰(zhàn)音樂工作。他接過桂濤聲寫在煙盒上的歌詞,仿佛看到太行軍民浴血奮戰(zhàn)的身影。坐在鋼琴前,冼星海反復琢磨、構思,連夜將歌詞《在太行山上》譜寫成一首兼有抒情性和進行曲風格的二部合唱曲。
周恩來和郭沫若此時正在武漢組織紀念抗戰(zhàn)一周年群眾歌詠大會,得知桂濤聲和冼星海創(chuàng)作了這首《在太行山上》,便前往冼星海住所先睹為快。
斗室內,冼星海正全神貫注修改《在太行山上》曲譜,未發(fā)覺有人到訪。一曲終了,郭沫若捅了捅冼星海后背:“星海,周副主席看你來了?!彼屬呛O仍嚦槐?,說:“我和周公當你的第一個聽眾”。冼星海說:“這是一首二部合唱,需要有一個人和我配合?!敝芏鱽肀阏f:“你唱主旋律,我唱第二聲部,如何?”冼星海興奮地說:“好!”渾厚而激昂的歌聲在小屋里回蕩。合唱完后,周、郭當場拍板,確定《在太行山上》在武漢紀念抗戰(zhàn)一周年歌詠大會上演唱。1938年7月,武漢歌詠大會盛況空前。這首歌由張曙、林路、趙啟海等在大會上唱出,迅速傳遍大后方及各敵后抗日根據(jù)地。
朱德總司令聽到這首展示人民戰(zhàn)爭壯美圖畫的歌曲后,十分喜歡。他要求八路軍總部機關人人會唱《在太行山上》,還把《在太行山上》歌詞抄錄下來,隨身攜帶。
2009年10月3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華語環(huán)球廣播的《中國之窗》,以《跨越歷史的音符》為題向全世界介紹了桂濤聲、冼星海創(chuàng)作的《在太行山上》。節(jié)目中,國家二級作曲家王學軍評價說:“這首歌為什么我們唱得那么舒服?因為我們覺得情緒在這個歌里得到釋放。這首歌詞不多,但句句都精彩。最令我感動的,就是慢板的后半部分,它的旋律很美。我每次唱到這里,心里會涌出一陣熱浪來?!?/p>
冼星海逝世73年了,桂濤聲也于1982年在上海病逝,但《在太行山上》這首歌,卻穿越時空,永遠年輕。
(本刊編輯部摘自《光明日報》,有刪改)
責任編輯 / 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