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呈現(xiàn)出低齡化、團伙化的趨勢,許多涉案未成年人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而一放了之,年齡小亦成為了一部分未成年人有恃無恐的“保護傘”,這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未成年人再次實施犯罪。針對涉案、不構(gòu)罪未成年人,單純主張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予以懲戒的辦法,顯然只是應急之策,不但不能降低未成年人犯罪,而且有悖對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辦案方針。面對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趨勢,臨界預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未成年人 臨界預防 教育 感化
作者簡介:張宏波,天津市東麗區(qū)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307
本文以天津市某區(qū)人民檢察院臨界預防工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臨界預防工作開展的現(xiàn)狀,面臨的問題及解決的建議。
一、臨界預防的概念
現(xiàn)今,關于臨界預防的內(nèi)涵,法學理論界尚沒有明確的定義,單純從字面理解,指的是對臨近犯罪邊緣的未成年人采取的各種預防犯罪舉措。在筆者看來,臨界預防是國家犯罪預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對涉案、不構(gòu)罪未成年人積極采取幫教、挽救措施,預防其再次犯罪。臨界預防工作的落腳點不是對涉案未成年人的懲戒,而是重塑人格,消除犯罪隱患。本院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過程中,針對涉案、不構(gòu)罪未成年人,積極探索出符合本區(qū)特色的臨界預防工作體系,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臨界預防工作開展的背景
近年來,本院受理多起未成年人實施的盜竊、聚眾斗毆、搶奪等團伙犯罪案件,部分涉案未成年人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未追究其刑事責任。但未成年人犯罪日益低齡化、團伙化的趨勢引起了我們的警覺,做好涉案未成年人臨界預防與幫教工作,能夠充分挽救邊緣未成年人,促使其真正意識到自身存在的犯罪隱患,積極糾正其思想偏差與行為失范,更好地降低未成年人犯罪高發(fā)態(tài)勢,促進家庭和諧及社會穩(wěn)定。
三、臨界預防工作開展情況
(一)以案件為依托,找準臨界預防對象
刑事案件是開展臨界預防工作重要的線索來源。例如,本院在辦理一起聚眾斗毆案件過程中,發(fā)現(xiàn)部分在校學生涉案,但因未滿十六周歲未追究刑事責任。考慮到學校是學生聚集場所,人員較多,學生之間極易因小矛盾而引發(fā)聚眾犯罪,在學校開展臨界預防工作有針對性及現(xiàn)實意義。通過與學校溝通協(xié)調(diào),我院將該起聚眾斗毆犯罪未處理的涉案學生納為臨界預防對象。以學校為媒介,積極開展多項幫教舉措,使具有犯罪苗頭的學生及時悔悟,確保臨界預防真正起到敲響警鐘的作用。2016-2017年,本院依托受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共對5起共同犯罪中涉案、不夠罪的20名未成年人開展臨界預防工作,無一人再次犯罪。
(二)以方案為指引,確保臨界預防成效
臨界預防工作作為一項未成年人特殊檢察制度,其目的在于事前預防犯罪。制定明確的方案計劃,才能保證臨界預防工作順利、有效開展。本院對臨界預防工作探索出了“1+2+3+4”的工作方案,即“1”指以“一人一檔”的方式為未成年人建立幫教檔案,檔案包括未成年人基本信息、涉案情況等,并隨著臨界預防工作的開展,不斷充實檔案內(nèi)容;“2”指簽訂臨界預防承諾書與保證書。臨界預防工作本身不具有強制性,順利開展需要未成年人承諾接受幫教及其家長保證配合檢察機關進行幫教;“3”指簽訂臨界預防幫教三方協(xié)議書,本院、學校(社區(qū))、臨界預防對象共同簽訂臨界預防幫教協(xié)議書,明確協(xié)議三方的權(quán)利義務,協(xié)議書是臨界預防工作開展的保證;“4”指開展四類幫教舉措,即檢察機關組織或參與法治教育、心理輔導、家長課堂、社區(qū)公益活動。
(三)以合作為紐帶,豐富臨界預防舉措
1.與學校合作,組織法治講堂。隨著法治進校園活動的深入,臨界預防工作已成為本院校園法治宣講的重要內(nèi)容。本院結(jié)合辦理的真實案件,通過模擬法庭、法治情景劇等方式教導預防對象端正自身行為,自覺遠離違法犯罪。
2.與社工合作,開展心理輔導。本院聘請具有專業(yè)心理咨詢資質(zhì)的人員,為預防對象進行“一對一”個性化心理輔導,運用心理學專業(yè)知識,定制談心計劃,有步驟有節(jié)奏地助其破解心結(jié)、敞開心扉、糾正行為,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3.與家長合作,開展家長課堂。2017年,本院臨界預防人員中,有5人來自問題家庭。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家庭因素,對未成年人身心會造成嚴重不良影響。本院通過舉辦家長課堂,引導家長與子女學會互動交流,教導家長重視親子教育、掌握溝通技巧、承擔起自身的監(jiān)護責任。
4.與社區(qū)合作,安排公益活動。參加公益活動,是未成年人接受社會教育的重要方式。2016年,在本院安排下,先后組織十余名臨界預防人員到社區(qū)開展愛心慰問活動,通過為殘疾人、困難群眾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了解困難群眾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及高尚的人生取向,臨界預防人員內(nèi)心深處都受到了極大的教育與洗禮。
四、臨界預防工作面臨的問題
(一)預防對象線索來源途徑不足
目前,檢察機關開展臨界預防工作主要依托在刑事案件中發(fā)現(xiàn)人員線索。公安機關在刑事案件立案后,經(jīng)初步調(diào)查核實,對參與實施犯罪但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涉案人員往往一放了之,沒有進行必要的說服教育。案件移送審查起訴后,許多涉案外地未成年人因恐懼心理早已返回原籍地。對于單獨由未成年人(不滿十六歲)實施的犯罪,因其不負刑事責任,不符合刑事案件的立案標準,檢察機關更無從獲得人員線索。同時街道綜治部門、社區(qū)(村委)對其掌握的轄區(qū)內(nèi)涉案未成年人這一重點人群缺乏與檢察機關的協(xié)作幫教機制,也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監(jiān)管,導致涉案未成年人事后不能得到教育、挽救。
(二)未成年人家長不積極配合
臨界預防工作的對象是涉案、不構(gòu)罪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本身是無罪的,臨界預防工作有效開展需要涉案未成年人家長的積極配合。但大多數(shù)家長法律意識薄弱,對檢察機關存在抵觸心理,對子女的行為存在偏袒態(tài)度,導致其對臨界預防工作認識存在誤區(qū),不愿配合檢察機關開展此工作。基于此,臨界預防工作往往因未成年人家長不配合,很難取得效果。
(三)幫教措施缺乏針對性
臨界預防工作重點在于事先預防,針對未成年人的實際特點,制定個性化的幫教方案至關重要。目前,本院對臨界預防工作進行了有益嘗試,探索出了初步的、模式化的法治教育、心理輔導、家長課堂、社區(qū)公益活動四項預防幫教舉措,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新穎性與針對性,導致幫教效果不太理想。
五、完善臨界預防工作的建議
(一)擴展預防對象線索來源
(1)加強與公安機關的銜接配合。公安機關立案后,對于涉案但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不予處理的未成年人,應當及時告知檢察機關。檢察機關應提前介入案件,在查清犯罪事實的基礎上,對于不夠罪未成年人,及時會同社會組織了解其成長經(jīng)歷、家庭狀況、涉案情況等,針對未成年人自身特點,舒緩其犯罪后緊張心理,促使其正確面對自身的行為,配合檢察機關后續(xù)開展的臨界預防工作。(2)建立檢察機關與綜治部門、社區(qū)(村委)的共建機制。由綜治部門、社區(qū)(村委)定期向檢察機關反饋轄區(qū)內(nèi)新發(fā)的未成年人犯罪情況,以便檢察機關及時掌握臨界預防人員的動態(tài)情況,更好的開展預防工作。
(二)贏得未成年人家長的理解與支持
臨界預防的對象是涉案、不夠罪的未成年人,檢察機關對其開展幫教措施難免受到其家長的反感與抵觸。因而在工作開展前,檢察機關應當結(jié)合案件實際,與未成年人家長充分溝通,告誡其子女在案件中所起的作用,向其說明開展臨界預防工作的初衷和目的,促使其認識到子女危害行為的嚴重性,引導其思考自身教育子女方式上的不足,轉(zhuǎn)變其角色定位,自覺承擔自身的監(jiān)護職責,積極配合檢察機關做好涉案未成年人的臨界預防幫教工作。
(三)探索個性化幫教措施
每個預防對象都有各自的特點,對其制定的幫教計劃、采取的幫教措施也應當凸顯出個性特征。例如,針對侵財類犯罪,檢察機關應結(jié)合未成年人犯罪成因,聯(lián)合公益組織、培訓機構(gòu)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技能培訓,增強其謀生本領,避免其因生活所迫再次實施犯罪。對于侵犯人身權(quán)利的犯罪,檢察機關應著重做好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導與行為矯正,并借助微信、自媒體等技術手段,完善網(wǎng)上打卡、電子報備、信息共享等措施,完善對預防對象的實時考察、幫教。
參考文獻:
[1]程文瑤.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預防和控制.長江叢刊.2018(24).
[2]陳政宇、劉成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發(fā)原因及預防.江蘇經(jīng)濟報.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