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偉光
摘要? ? 通過分析郎溪縣近年來化肥施用現狀,總結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實施化肥減量增效的可行性,并提出推進耕地地力培肥、優(yōu)化施肥技術、優(yōu)化政策扶植等建議,以期為化肥減量增效提供參考。
關鍵詞? ? 化肥;使用現狀;減量;增效;建議;安徽郎溪
中圖分類號? ? S14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3-0196-02
宣城市郎溪縣位于安徽省東南邊陲,是安徽省糧油作物的重要產區(qū)。全縣耕地面積4.29萬hm2,土壤類型以水稻土為主,占總耕地面積的81.41%。近年來,新型施肥技術推廣在優(yōu)化該縣傳統(tǒng)施肥習慣、提高土壤肥力水平、降低化肥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1],但受全縣耕地地力水平總體不高、分布不均[2]、施肥習慣等因素影響,盲目施肥現象依然存在。實施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是轉變不良施肥習慣、實現農業(yè)節(jié)本增效、促進生態(tài)友好的有效途徑之一。
1? ? 郎溪縣化肥使用現狀
1.1? ? 化肥施用量
據統(tǒng)計[3],2016年郎溪縣化肥純施入總量為1.99萬t,其中純N、P2O5、K2O施入量分別為5 200、650、1 500 t,復合肥為1.26萬t。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為6.62萬hm2,農作物播種平均施肥量300.61 kg/hm2,耕地平均施肥量為463.86 kg/hm2。
1.2? ? 化肥施用方式
農民施肥習慣不合理和不科學的是普遍存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施肥方式粗放。例如,為了趕農時,簡單地采取“一炮轟”施肥方式,施肥深度不夠甚至暴露在土壤表面,導致農作物后期生長動力不足,肥料隨水流失污染地下水資源。二是過量超量使用化肥。長期依賴經驗施肥,對肥料品種和類別缺乏鑒別能力,存在單純施用某一類化肥、過量施用化肥、錯誤施用化肥等現象。三是重氮磷肥、輕鉀肥。過分相信氮肥和磷肥在農業(yè)生產中的作用,在實際生產中往往少施甚至不施鉀肥以及微量元素肥料。
1.3? ? 肥料供需情況
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不斷加快以及產業(yè)結構的調整,規(guī)模種植趨勢明顯,對肥料需求進一步加大。同時,有機肥料如秸稈、農家肥、綠肥、商品有機肥等推廣難度較大。一方面地方財政有關政策不完善、配套資金不足,對有機肥企業(yè)的支持力度不夠,企業(yè)自身也存在技術不強、規(guī)模不大、設備落后等問題;另一方面配套施肥機械技術不成熟,人工撒施費工費時,尤其在茬口緊張時期,為了搶農時,農民幾乎不施用有機肥。有機肥推廣應用不廣泛,肥料需求量居高不下,壓縮了化肥減量增效可操作空間,要實現減量增效任務著實艱巨。
2? ? 化肥減量增效可行性分析
近10年,我國通過財政補貼大力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充分闡明了農民科學施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效降低了化肥使用量。2015年,農業(yè)部制定并發(fā)布了《到2020年實現肥料零增長的國家行動計劃》,2020年全面實現化肥用量零增長,化肥利用率提升至40%。
當前郎溪縣化肥利用率水平保持在38%左右,瓜果、蔬菜、茶葉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為科學施肥技術推廣、節(jié)肥增效提供了較大的空間。測土配方施肥在全縣推廣已逾10年,機械化施肥、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替代等項目也進行了試點,若能進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和政策引導,不斷優(yōu)化技術模式,實現節(jié)肥增效的潛力較大。有機廢棄物資源相對豐富,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變廢為寶,不僅有利于提高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在培肥地力上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時減少化肥投入[4]。
3? ? 建議
3.1? ? 不斷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質量水平
一是繼續(xù)建設高標準農田。嚴格遵循《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guī)劃》技術要求,規(guī)劃建設任務,做好平整和配套設施建設,提高耕地抗逆能力。二是加強耕地地力提升與質量保護。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通過培肥改良、平衡養(yǎng)分等措施,提高耕地質量等別[5]。三是推行輪作休耕試點。建立輪作休耕補償機制,通過政策引導,在為耕地“減負”的同時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3.2? ? 優(yōu)化施肥技術,提高化肥利用效率
一是繼續(xù)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目標產量,科學分析計算目標作物需肥量,結合作物生育期需肥特性,合理規(guī)劃各階段施肥量,實現精準施肥。二是積極推廣節(jié)肥增效技術。引導有機-無機肥料配合施用,推廣使用商品有機肥、種植綠肥等,積極支持肥料企業(yè)消納本地禽畜糞便、秸稈等有機廢棄物,降低化肥用量,減少化肥養(yǎng)分流失。三是優(yōu)化田間管理。積極探索適合本地的肥料深施技術模式,不斷完善肥料運籌,尤其是氮肥施用量,切實提高肥料利用率。
3.3? ? 優(yōu)化政策扶持,建立控肥制度體系
一是借助測土配方施肥成果,以常規(guī)土壤肥力指標為主要依據,結合田間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如灌排條件、道路條件等,建立地方耕地質量等別管理體系。根據等別高低而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保護優(yōu)質耕地資源,積極加強低等田改造治理,有的放矢對化肥投入量進行監(jiān)控和調整,杜絕化肥隨意施用而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huán)境污染。二是建立綠色生態(tài)補償制度。減少化肥生產的補貼和稅收優(yōu)惠,補貼力度向配方肥、有機肥等環(huán)境友好型肥料傾斜;同時,強化產、學、研結合,提升節(jié)肥增效技術研發(fā)、試驗、示范和推廣過程中的財政扶持和補貼力度,探索建立技術—生產—應用緊密銜接的有效機制。
4? ? 參考文獻
[1] 吳家美.郎溪縣測土配方施肥土壤養(yǎng)分狀況分析及施肥建議[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2(17):232.
[2] 楊平.基于GIS的安徽省郎溪縣耕地地力評價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12.
[3] 安徽省宣城市統(tǒng)計局.2017年宣城市統(tǒng)計年鑒[Z].宣城:宣城市統(tǒng)計局,2017.
[4] 陸若輝,陳一定.浙江農業(yè)施用化肥減量可行性分析[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5,56(6):769-770.
[5] 金書秦,周芳,沈貴銀.農業(yè)發(fā)展與面源污染治理雙重目標下的化肥減量路徑探析[J].環(huán)境保護,2015,43(8):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