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宇
(廣西冠宇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廣西南寧 530001)
橋梁過渡段產生不均勻沉降是造成橋頭跳車的主要因素,橋頭跳車不僅影響行車的舒適度,而且還會加劇橋梁結構損壞,產生一系列病害。因此,應切實做好橋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采用科學合理的施工技術措施。
對于搭板的設置,目前主要使用以下四種方法:①在整塊搭板的沿道路走向長度范圍中,受車輛荷載直接作用,路面厚度不斷發(fā)生變化,也就是剛度發(fā)生漸變,該方法對現(xiàn)場施工可能會帶來一定困難;②面板的頂面和搭板保持平行的位置關系,對于搭板的頂面標高,應和橋面底部標高達到完全相同,也可以和其它正常路段上的基層頂部標高完全相同。該方法最大的特點在于解決了以上方法的不足,并且還能從根本上避免剛柔過渡;③兼具以上兩種方法的優(yōu)勢特征,面層和橋臺之間的間距按實際情況通過計算確定,通常要達到8cm以上;④預留一定反向坡度,橋臺和搭板之間的連接部位標高必須保持一致,但和路面連接端應比設計標高大,以此形成反向坡,至于坡度的大小,應以路橋沉降差為依據(jù)確定,這一方法的特點為,在充分考慮縱斷面保持平順的基礎上,對沉降差與預留的反向坡度予以準確的確定。
1.2.1 錨栓
將搭板近臺端放置在橋臺上,為有效避免搭板在縱向上產生滑移,導致橋頭處產生凹陷,可在臺背和搭板之間采用豎直的錨栓,并設置水平拉桿,主要為準22mm鋼筋,其間距按75~80cm嚴格控制。但要注意,前者可能導致牛腿或者是搭板遭到拉裂產生破壞,而后者和限制位移有完全相同的位移,所以效果相對較好。
1.2.2 支座
在搭板近臺端以下,經(jīng)常會使用油氈布設置墊層,其厚度在1~2cm范圍內。如果使用板式支座,則其規(guī)格主要為:150mm×150mm×(21-38)mm,其間距則按照80cm進行嚴格控制。
1.2.3 倒角
為有效避免搭板由于發(fā)生轉動而使路面或其它結構損壞,需要將其近臺端上緣與牛腿上緣進行倒角處理,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即可。
1.2.4 填縫
在橋臺和搭板之間的連接部位,為有效避免雨水大量滲入,應在接縫當中充填適宜的填縫材料,常用的填縫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瀝青麻絮、玻璃纖維等,實踐表明,以上填縫材料都具有良好的防滲性,填縫后充填稀瀝青予以完全封閉。
搭板施工過程中,應按相關技術規(guī)范進行立模,同時使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和坡度能夠達到要求。由于搭板和基層表面之間的距離相對較小,所以在壓路機碾壓通過后,易形成更薄的薄層,甚至被壓碎。為有效解決這一實際問題,作出以下規(guī)定:如果基層和搭板之間的距離在10cm以內,則在對底層進行鋪筑時,應先鑿除基層上的水泥碎石,再用瀝青混凝土進行填筑和找平處理,以此確保臺背回填質量及強度。
若由于客觀條件不采用搭板,則要對臺后填筑施工進行嚴密的設計與安排,它對填筑材料與其壓實度都提出了很高的實際要求,需要使用特殊的結構措施,包括用聚乙烯塊進行填筑和鋪設土工格網(wǎng)。
對橋背處的軟基進行有效處理,是避免橋頭跳車問題主要方法。軟基處理方法目前有很多種,如置換、工程樁、超載預壓和排石固結,應根據(jù)工程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軟基處理方法,實現(xiàn)對地基性能的有效改善,保證承載能力,盡可能減少沉降,尤其是橋臺和路堤之間的沉降差,進而防止錯臺的發(fā)生。在軟基上建造的橋臺一般使用工程樁基礎。若在厚度較大的軟基上進行高路堤施工,則軟基可能會由于填料質量問題而不斷向兩側發(fā)生擠動,使樁基受到較大的作用力,導致橋臺產生轉動或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以上現(xiàn)象一旦發(fā)生會使伸縮縫與支座發(fā)生損壞,甚至導致橋臺與橋面遭到損壞。為有效避免這一現(xiàn)象的發(fā)生,應使用輕型填料,以此有效加強地基土,也可直接使用基樁,對側向流動強度予以有效抵抗。
如果土層的孔隙比與含水量相對較大,同時含有較多的有機質,則應進行換填。實際的換填深度應根據(jù)軟基厚度確定,對普通粘土而言,可直接進行開挖施工和翻曬處理。如果填土的高度在4m以內,則開挖深度一般為0.6m;如果填土高度超過4m,則要將開挖深度增加至1m以上。通過翻曬使含水量達到最佳值后,進行回填,到達到密實為止。在回填土上層,應預留60cm左右的回填石灰土,并將其壓實。若施工在雨季進行無法曬干,則應直接使用石灰土。通過在路基底部預留石灰土,能形成漸變帶,進而防止沉降發(fā)生突變。
對于橋梁引道路堤,其沉降主要由以下三個部分構成:①地基自身沉降;②路基整體發(fā)生的壓縮變形;③路面發(fā)生的壓縮變形。其中,由于路面發(fā)生的壓縮變形相對較小,所以可直接忽略,一般不予考慮。在時間方面,還能將路堤發(fā)生的沉降分成以下幾種:①瞬時沉降;②固結沉降;③次固結沉降。其中,對橋頭跳車有直接影響的為固結與次固結沉降。在臺后填筑施工中使用的材料與施工質量對路堤沉降有決定性影響,比如采用輕型填料能減少壓縮變形。
橋臺后部的5~10m以內,應使用具有良好性質的填筑材料。因過渡段屬典型的剛柔段,所以填筑材料剛度必須保持在橋臺和路基之間。因臺后部分的碾壓難度較大,而且對壓實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應使用容易達到壓實度要求的填筑材料。除此之外,材料還應具有一定透水性。目前,主要使用中粗砂、砂礫土等。若在施工中使用不具備滲水性的材料,則需要加入穩(wěn)定材料予以處理。近幾年,很多工程將工程塑料作為填筑材料。由于工程塑料的密度一般很小,所以能減輕路基自重,避免其產生較大的沉降。
(1)開工前,將臺背填筑區(qū)視作特別夯實處理區(qū),同時劃定至少為3m的寬度。這一范圍中,壓實度必須比相同層次路基高。
(2)按照分層的方法進行夯實,松鋪厚度應比路基小5~10cm,填筑厚度不能超過20cm,這樣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上保證壓實度。
(3)對于涵洞與通道,應在完成填筑以后再進行開挖施工,以此減小夯實處理寬度,同時填筑級配砂礫。
(4)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橋面上的積水和雨水進入到臺背中,否則將導致臺背填土產生較大的沉降。
(5)必須重視和做好壓實度的控制,各項要求和規(guī)定都應達到。
對于壓實度檢測,現(xiàn)在最常用的方法為環(huán)刀測定。這一方法因操作便利,得到十分廣泛的應用。應注意,在運用此法進行取樣時,因振動力相對較大,容易對土樣結構造成擾動,對試驗精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在取土的過程中應以電動取土器為主,避免對臺背處填土基本結構造成擾動,從而正確反映實際壓實度情況。
綜上所述,在橋梁沉降段上,因各項因素的影響容易產生不均勻沉降,為避免這種差異沉降的產生,應切實做好其路基路面設計與施工,采用合理可行的技術措施,保證沉降段穩(wěn)定性與平整度。
[1]唐勇.對公路橋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術與質量控制的簡述[J].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2014(8):202.
[2]廖藝.試析道路橋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術要點[J].技術與市場,2015(8):105~106.
[3]黃明祖.道路橋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術及質量探討[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10):21~22.
[4]黃國平.試析道路橋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術要點[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32):20~22.
[5]譚寶輝.試析道路橋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術要點[J].商品與質量,2015(27):23~24.
[6]李曉波.淺談道路橋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術[J].建材發(fā)展導向:下,2016,14(3):22~23.
[7]劉珂.關于道路橋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術的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2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