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師生關系是學生在學校中重要的人際關系,是學生學業(yè)、情感等方面的支持源。采用半結構訪談法訪談了一位老師,結果表明這位老師與學生的師生關系為親密和諧型。
關鍵詞:師生關系類型;個案報告;人際關系
師生關系是學生在學校中重要的人際關系,指教師和學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相互影響和作用而形成并建立起來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特別是在中小學階段,學生身心發(fā)展迅速,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以往很多的研究表明,師生關系與學生的學校適應狀態(tài)、心理健康、主觀幸福感以及學業(yè)成績等都有很大的關系。當然,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教師的身心健康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小學階段,建立與維持良好的師生關系顯得十分的重要。
姚海計、唐丹(2005)研究發(fā)現(xiàn),中學生師生關系類型包括矛盾沖突型、親密和諧型和疏遠平淡型。矛盾沖突型的學生與教師交往具有較多的沖突和回避,與教師之間的依戀感和親密感也比較低;親密和諧型的學生與教師之間具有多親密、多依戀、少沖突、少回避的師生關系,具有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疏遠平淡型的學生與教師交往主要表現(xiàn)出少依戀、少親密、多回避的特點,與教師交往的態(tài)度和行為比較回避疏遠。
本文按照姚海計、唐丹(2005)關于中學生師生關系的研究結果,自編了訪談提綱,并訪談了一位老師,以探討他與學生的師生關系類型。
一、研究方法
1.被試
一位入職一年的男老師,姓王,教某初中初一的數(shù)學,并任班主任。
2.研究工具
自編的訪談提綱,包括24道題,涉及沖突性、依戀性、親密性和回避性四個維度。
3.數(shù)據(jù)處理
對訪談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并進行編碼,再依據(jù)姚海計、唐丹(2005)關于師生關系類型的分類來判定結果。
二、研究結果
訪談的結果表明,王老師與學生的師生關系類型為親密和諧型。他與學生的關系表現(xiàn)為多親密、多依戀、少沖突、少回避。
多親密,少回避。王老師總體上對師生關系感到比較滿意,絕大程度上覺得自己和學生是朋友的關系。對班上的每一個同學都比較了解,比如他們的性格、家庭背景、他們內(nèi)心的想法。平時和學生也能打成一片,比如和學生一塊兒打乒乓球,同時會經(jīng)常組織一些班級活動,如辯論賽、運動會、藝術節(jié),最近還在組織排話劇。在學習或生活上也會經(jīng)常關心學生,如天冷了經(jīng)常會提醒他們加衣服。在對待學習差一點的學生方面,他認為一切都是暫時的,相信他們能學好,另外人的才能和天賦也是不同的,學困生也有其優(yōu)秀的一面,他會平等對待他們。平時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比較多,主要是個別面談的方式。同學們和王老師也比較親密,路上遇到他時,基本都會主動打招呼。
多依戀,少沖突。王老師覺得在與學生的交往中,雖然也有一些不和諧的因素,但是沒有什么大的沖突或矛盾。學生上課基本都能認真聽課,并按時完成作業(yè)。他懲罰過學生,但不多,如罰做值日,由于學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所以還是愿意接受處罰的。當學生在某些問題上的看法與他不一樣時,他會聽取學生意見,如果學生的意見有一定的道理,他就會同意他們的觀點。遵守紀律的學生是大多數(shù),違反紀律的學生也有,王老師認為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紀律對學生的行為是一種約束,不是壓制。他認為學生都不怕他,也沒想著讓他們怕,他是學生的朋友。他覺得與學生在一起是輕松愉快的,也很喜歡跟學生在一起。平時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問題時,都會主動找他幫忙,下課的時候也會主動找他
談心。
三、討論
教師在師生關系的建立與維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應該從日常生活做起,從點滴做起,有意識地建立和維持良好的師生關系,那么教師該如何去改善師生關系呢?
1.教學方面
尊重每個學生。教師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在教學中,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多表達自己的看法,并且尊重學生的人格,注重學生個性及全面的發(fā)展。
多幫助學困生。在教學中,教師在教學設計方面應該考慮到一些學習比較吃力一些的學生,多給予他們指導。并且能做到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同學,不要把成績作為評定學生的唯一標準,采用多種方式來評定學生。
多鼓勵、少批評。對學生學習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應該及時指出,耐心地幫助他們改正,盡量避免在公開場合使用嚴厲的口吻批評學生,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對于學生在學習上的進步,應該及時給予表揚。
2.日常生活方面
細心觀察。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該細心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如,情緒上的困擾或是學生出現(xiàn)的厭學情緒,并及時加以輔導與幫助。
多關心學生。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也要多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如天氣變化,提醒學生多加衣服;提醒學生晚上要早點睡,早晨要吃好,中午爭取休息一會。
多溝通。教師可以多與學生談心,采取多種方式與學生溝通,比如面談、電話、QQ談話、郵件等,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并給予幫助與疏導。
多組織一些班級活動。教師可以多組織一些班級活動,如主題班會、集體生日等,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歸屬感,使學生體驗到學校生活的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王耘,王曉華,張紅川.3-6年級小學生師生關系:結構、類型及其發(fā)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1(3).
[2]鮑聰.2002年師生關系研究綜述[J].大學教育科學,2003(4).
[3]李瑾瑜.論師生關系及其對教學活動的影響[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5(33):3.
[4]閔容,羅嘉文.師生關系研究綜述[J].教學研究,2006(1).
注:該論文屬于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0500。
作者簡介:牛釗闈,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柴門初級中學,職稱: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