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柳輝高,李群,沈志森,王凱,張宇園
作者單位: 315040 寧波,寧波市醫(yī)療中心李惠利醫(yī)院(張建、李群、沈志森、王凱、張宇園);寧波市鎮(zhèn)海龍賽醫(yī)院(柳輝高)
外耳癌是外耳上皮來源的惡性腫瘤,為少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依據(jù)解剖部位,外耳癌分為耳廓癌及外耳道癌,耳廓癌由于位置顯露,較易早期發(fā)現(xiàn),可能與紫外線照射及局部反復摩擦等有關,早期根治性切除后愈合較好;外耳道癌位置隱蔽,早期確診較為困難,預后較差,文獻報道每年發(fā)病<6/100萬,占所有頭頸腫瘤的0.3%,5年生存率在19%~48%[1],其發(fā)生可能與顳骨皮膚的放射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及乳頭狀瘤病毒感染有關。外耳癌采用以手術治療為主、放化療為輔的綜合治療方案,腫瘤的早期診斷及根治性切除對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回顧分析34外耳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1998年 1月至2017年12月寧波市醫(yī)療中心李惠利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收治的34例外耳癌患者,其中4例因術后復發(fā),再次行手術治療。男14例,女20例;年齡24~88歲,平均(65.97±13.40)歲;外耳道癌20例,耳廓癌14例。耳廓癌患者多以耳廓腫物就診,大部分患者無明顯不適,偶伴瘙癢、疼痛或局部破潰。14例耳廓癌患者中4例腫瘤位于耳輪腳及前方,5例腫瘤位于耳廓背面,其中2例累及耳后皮膚,1例位于耳廓上緣,4例腫瘤位于耳甲,腫瘤直徑0.5~6.0 cm。20例外耳道癌患者中,常見主訴有耳痛11例、聽力下降5例、耳流血8例、耳漏6例及耳悶漲感5例,還有1例因常規(guī)體檢發(fā)現(xiàn),無特殊不適,所有患者術前均無面癱;外耳道鱗狀細胞癌以耳溢液、分泌物帶血為最常見主訴,腺樣囊性癌患者則以耳痛為最常見主訴。檢查可見外耳道新生物,累及外耳道后壁11例,外耳道頂壁1例,外耳道前壁3例,腫瘤累及外耳道2個及以上壁共5例。
1.2 影像學特點及分級 單純耳廓癌一般不行進一步影像學檢查,外耳道癌患者均行增強CT及MRI檢查。CT可見外耳道內軟組織影,腫瘤早期僅可見局部軟組織增厚,增強后可明顯強化,腫瘤進展后,可侵犯乳突、鼓室等骨質結構。MRI檢查多表現(xiàn)為外耳道內不均勻T2信號,增強后可見明顯強化。CT顯示骨質缺損較好,而MRI則顯示局部軟組織受侵情況較好。
依據(jù)改良的Pittsburgh外耳道癌分級標準[2],本組20例外耳道癌患者中,T19例,T23例,T36例,T42例,T4患者中有1例伴有頸淋巴結轉移。
1.3 手術方法 14例耳廓癌患者均行腫瘤一期切除,5例腫瘤位于耳廓背面,其中3例去除腫瘤及局部軟骨后,切緣對位縫合,另外2例累及耳后皮膚,因腫瘤切除后缺損較大,分別使用下腹部游離皮瓣和耳后帶蒂皮瓣修復;4例腫瘤位于耳輪腳及前方,其中1例腫瘤切除后,用耳后游離皮瓣修復,11年后復發(fā),再次行腫瘤切除術,切口直接對位縫合,余因腫瘤局限,直接縫合切口;4例腫瘤位于耳甲,1例位于耳廓上緣,均切除腫瘤后,去除部分耳廓軟骨,對位縫合。20例外耳道癌患者中,7例T1患者,因腫瘤較局限,保留足夠安全界,直接行外耳道腫物切除;2例T1和3例T2患者切除腫瘤后予以外耳道成形,再行耳甲腔成形術;T3患者中3例行乳突根治+耳甲腔成形術,其中2例病理證實為腺樣囊性癌,均在外院手術,分別于術后9個月及5年復發(fā),入本院再次行手術治療;3例行顳骨外側切除+顳骨肌骨膜瓣填塞+外耳道封閉術,其中1例術中發(fā)現(xiàn)面神經垂直段離斷,取耳大神經予以吻合,術后隨訪面癱Ⅲ級。T4患者行顳骨外側切除+全耳廓切除+腮腺淺葉切除+頸淋巴結清掃+股外側游離皮瓣修復術,其中1例伴有頸部淋巴結轉移;另外1例為外耳道癌向外累及耳甲,向前侵犯耳輪腳、耳前皮下組織和皮膚,形成耳前巨大腫塊,直徑約4cm,向后破壞乳突骨質,術后殘留面癱Ⅳ級。建議所有T3和T4期外耳道癌患者術后繼續(xù)輔助放化療。
2.1 手術傷口愈合、聽力下降及并發(fā)癥情況 14例耳廓癌切口均Ⅰ/甲愈合,其中3例缺損較大的患者分別以耳后帶蒂皮瓣、耳后游離皮瓣及下腹部游離皮瓣(7cm×9cm)修復,外予荷包縫合,加壓包扎,術后皮瓣成活,創(chuàng)面愈合良好,均無復發(fā)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所有病例聽力均無明顯損失。20例外耳道癌患者術后切口均愈合良好,帶蒂肌骨膜瓣及游離股外側皮瓣均成活,無感染壞死。T1、T2期共12例術后均無外耳道狹窄及聽力下降,T3、T4期患者因手術中未予鼓室成形,且5例患者予外耳道封閉術,故術后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耳聾;共2例外耳道癌術后出現(xiàn)復發(fā),復發(fā)時間分別為9個月和5年,再次行手術治療。所有患者術后均無眩暈、耳漏、腦脊液瘺、出血及感染等并發(fā)癥,2例有不同程度面癱。
2.2 病理結果 34例均為原發(fā)癌。14例耳廓癌中,鱗狀細胞癌6例(42.86%),基底細胞癌6例(42.86%),乳頭狀瘤癌變2例(14.28%)。20例外耳道癌中,腺樣囊性癌7例(35%),鱗狀細胞癌7例(35%),類癌1例(5%),皮內痣惡變1例(5%)),乳頭狀瘤癌變1例(5%),皮脂腺癌2例(10%),基底細胞癌1例(5%)。
2.3 隨訪結果 14例耳廓癌患者均隨訪1年以上,失訪2例,余均無再次復發(fā),6例患病3年內自然死亡,余均存活。20例外耳道癌患者中,失訪5例,15例隨訪的外耳道癌患者中,1例術后半年體檢發(fā)現(xiàn)胃癌,放棄治療,術后14個月死亡,1例術后1年發(fā)現(xiàn)廣泛轉移,4個月后死亡,2例自然死亡,總體5年生存率為73.33%(11/15)。
對耳廓癌,若腫瘤侵犯面積小,可完整切除腫瘤后對位縫合切口;若腫瘤侵犯面積較大,則采用帶蒂皮瓣或游離皮瓣修復。而對外耳道癌,則根據(jù)不同的分級采用不同的手術方式。對T1及T2患者采用局部切除,伴或不伴有外耳道成形+耳甲腔成形。對T3患者則采用不同的手術方式,在20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初期,多采用擴大乳突根治+耳甲腔成形術;隨著規(guī)范化治療的發(fā)展,現(xiàn)多采用顳骨外側切除+顳骨肌骨膜瓣填塞+外耳道封閉術。T4患者行顳骨外側切除+全耳廓切除+腮腺淺葉切除+頸擇區(qū)性淋巴結清掃+股外側游離皮瓣修復術。
有報道稱,外耳癌晚期腮腺轉移率達37.5%[3],頸淋巴結轉移率<20%,遠處轉移非常少見[4-5]。本組病例僅1例出現(xiàn)頸部淋巴結轉移,因此,對外耳癌,早期可不行腮腺淺葉切除+頸淋巴結清掃,晚期侵犯周圍組織時,為降低復發(fā)風險,則應行腮腺淺葉切除+頸擇區(qū)性淋巴結清掃,術后建議行輔助放化療治療[6]。對于Ⅲ、Ⅳ期外耳道癌,國內外報道,5年生存率<50%[7]。本組病例5年生存率為73.33%,明顯高于國內外報道,可能跟以下原因有關:(1)本組病例數(shù)較少;(2)統(tǒng)計時沒有區(qū)分外耳道癌的病理類型及分期,因為本組中大多數(shù)分期較早,預后較好;(3)隨訪患者中大多數(shù)為分期較早患者,晚期患者失訪較多。對于術后2例殘留面癱,1例為行顳骨外側切除時損傷面神經垂直段,予耳大神經修復;另1例為行腮腺淺葉切除+頸淋巴結清掃時損傷了面神經分支所致。對于面癱應盡量避免,以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術中應精細、精確及精心操作,保護好乳突段面神經;但本科室不能開展腮腺手術,故術中應聯(lián)合口腔頜面外科共同進行手術。
頭頸腫瘤術后往往伴有組織缺失和局部組織器官功能障礙,需予以修復,應盡可能恢復組織器官的外形和功能。在眾多修復缺損的組織瓣中,股外側皮瓣目前備受推崇。本研究對于Ⅳ期外耳道癌患者,行顳骨外側切除+全耳廓切除+腮腺淺葉切除+頸擇區(qū)性淋巴結清掃后,均采用股外側穿支皮瓣修復。股外側皮瓣可以應用于頭頸部的任何缺損,皮瓣血管蒂位于皮瓣的中部,所以塑形具有相當?shù)撵`活度;同時皮瓣供區(qū)離頭頸距離較遠,允許兩個手術同時進行。皮瓣的大小可以根據(jù)情況調整,最長可以重建胸廓入口到鼻咽部的上消化道,皮瓣薄而柔韌,比較適合咽及食管的重建,同時皮瓣可以制成復合瓣,皮瓣皮膚修復受區(qū)皮膚或黏膜缺損,附帶的肌肉可以加固;供區(qū)可以直接縫合,術后殘留線性瘢痕,無需植皮;股外側皮神經有感覺再支配的可能,為改善受區(qū)的功能恢復提供了機會[8]。股外側皮瓣主要由股深動脈的第三穿動脈供血,但存在解剖變異,同時有存在動脈粥樣硬化及損傷坐骨神經的可能,故術前評估及術中精細操作相當重要。本組患者術前均常規(guī)行血管超聲檢查,并于體表標注血管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