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琳旎(杭州市西湖區(qū)文新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杭州 310012)
細辛,味辛溫,主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jié)拘攣、風濕痹痛、死肌等。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細辛味辛香竄,可溫經(jīng)散寒,還可溫化寒痰、開竅止痛?!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將細辛納入上品。然而,南宋陳承提出“細辛不可過錢”,《本草求真》強調“細辛多則氣悶塞不通者死”,《中國藥典》更將細辛最高劑量定為3g。因此,細辛不過錢成為細辛用量的準繩。
《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含有細辛的方子共有13首,如麻黃附子細辛湯、小青龍湯,多則3兩,少則2兩。根據(jù)《新修本草》換算劑量,上述方劑細辛用量少則13.92g,多則20.88g,遠遠超出3g?,F(xiàn)代臨床實踐中,王紅麗[1]治療胸痹、頭痛病證,使用細辛6g,治風濕痹痛用細辛10g;劉小麗[2]運用吳茱萸湯加味治療厥陰頭痛,其中細辛用量達20g,服藥5帖后頭痛消失。
細辛為筆者臨證用藥的“良將”,其劑量亦不受“細辛不過錢”之約束。筆者結合自己的臨床經(jīng)驗,例舉使用細辛驗案3則,以饗同道。
張某,女,64歲。2015年8月14日首診。患者有多年過敏性鼻炎伴哮喘史,目下咳嗽咳痰,痰黃濃稠,口干口苦,微惡風寒,舌質淡,苔薄白膩,脈沉弱。辨證:外寒內飲。擬方:小青龍湯合玉屏風散加縮泉丸。處方:麻黃6g,桂枝10g,干姜9g,細辛3g,姜半夏6g,北五味子6g,炒白芍12g,炙甘草10g,黃芪30g,炒白術15g,防風10g,益智仁10g,覆盆子10g,金櫻子10g。
2015年8月18日二診:服上藥后諸證緩解,咳嗽減,痰易咯,色白清晰,仍有口苦口干,夜尿1次,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擬原方繼進,細辛改6g,去覆盆子。
2015年8月21日三診:服上藥后白天基本已不咳嗽,偶有痰液,每日凌晨2點左右咳醒,納寐二便俱佳,咽部有不適感(澀滯),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擬原方出入:麻黃改10g,去金櫻子、干姜,加生姜3片、桔梗6g、烏藥10g、吳茱萸3g、紅棗10g。7劑。水煎服。
2015年8月31日四診:咳嗽已止,夜寐欠安,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擬前方繼進,囑患者清淡飲食,慎避風寒。
按:此案系夙有喘疾,復感外寒所致的咳嗽證,予小青龍湯合玉屏風散加縮泉丸,旨在解表化飲。細辛辛溫,與大辛大熱之干姜配伍,可散寒溫肺、化痰滌飲。細辛始予3g,因溫化寒痰效果不佳,故改為6g??梢娂毿吝^錢非但無礙,且效果佳。
翟某,女,52歲。2016年7月11日初診?;颊呙嫔n白,鼻塞,鼻流清涕,長時間吹空調后發(fā)作,顏面時時瘙癢,檢視無紅疹發(fā)出,頭暈,舌質水滑,苔薄白,脈左浮細,左寸沉取細弱,右浮緩。辨證:心陽不足。擬方:桂枝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心三藥、鼻三藥。處方:桂枝15g,生白芍20g,生姜 15g,紅棗 20g,炙甘草10g,麻黃 8g,附子10g,細辛6g,銀杏葉40g,紅景天15g,石菖蒲15g,徐長卿30g,丹參15g,辛夷10g,蒼耳子10g,通草8g。7劑。水煎服。
2016年7月20日復診:鼻塞流涕已愈,顏面瘙癢減輕,頭暈未作,此次又因吹空調而流涕。仍擬前方出入。另囑患者不可對著空調直吹,尤其要保護頭部和頸肩部。
按:此案系陽氣不足,風寒外襲所致鼻鼽證、攝領瘡證。治以溫陽散寒,調和營衛(wèi)。細辛可入陰搜邪,配伍附子可將寒邪驅除體外;麻黃、附子相配,發(fā)中有補,扶正而不戀邪;細辛配伍辛夷、蒼耳子,增強通鼻竅功效。
周某,女,32歲。2015年9月22日初診?;颊呖谇粌瓤梢姖凕c,疼痛,自訴平時畏寒腰酸,舌質淡胖,齒痕舌,脈虛弦。LMP 2015.8.20,量可,色鮮紅,偶見血塊,有痛經(jīng),納可,夜寐欠安,二便調。辨證:虛火上炎,下元虧虛。擬方:烏梅丸合玉屏風散。處方:烏梅15g,細辛6g,桂枝10g,黃連9g,黃柏12g,當歸 10g,黨參15g,干姜9g,黑順片10g先煎,花椒10g,黃芪30g,炒白術15g,防風10g,山藥30g,蛇床子10g,蟬衣6g。7劑。水煎服。
2015年10月16日復診:口腔內多處潰瘍發(fā)出,左少腹脹痛已無,舌質淡,苔薄白膩,脈細弱。擬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處方:柴胡12g,桂枝10g,干姜10g,天花粉10g,牡蠣15g先煎,黃芩10g,炙甘草6g,白芷10g,夏枯草10g,連翹10g,蒲公英 15g,黑順片 6g先煎,細辛 3g,麻黃 8g。7劑。水煎服。
2015年10月26日復診:口腔潰瘍已愈,寐差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膩,脈細弱。擬歸脾湯主之。
按:此案系虛火上炎、下元虧虛致口瘡證。治以引火歸元。細辛溫通臟腑經(jīng)絡,下焦溫煦則龍雷之火歸位,上炎之勢頓挫,此為治病必求于本也;與大辛大熱之干姜配伍,可溫經(jīng)散寒。細辛本身有明確的止痛作用,可使得局部不適感降低,從而局部癥狀就不明顯[3]。
細辛是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或華細辛的全草,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主要有效成分是甲基丁香酚,有毒成分是黃樟醚、馬兜鈴酸及重金屬元素,其中黃樟醚對呼吸中樞有麻痹和抑制作用[4]。此外,長期大劑量細辛可導致腎組織結構及腎功能改變[5]。這與細辛“單用末,不可過錢,多則氣悶塞不通者死”相吻合,用作散劑時應該嚴格限定在每日3g以內,且不能久服。煎煮時間稍長即能破壞其毒性成分,研究發(fā)現(xiàn)15g細辛煎煮超過20min,毒性低于散劑3g的含量[6]。因此,細辛研末沖服或入散劑不可超過3g,湯劑不必拘泥于細辛不過錢。現(xiàn)代學者通常運用細辛入湯劑的劑量:治療頭面部疼痛為5~10g,腰腿疼痛為 12~15g,喘咳 5~8g,煎煮時間在 30min 以上[7]。
細辛的用量與劑型相關,湯劑可斟酌加至10~15g,同時可通過分次服用、合理配伍等方法減少毒性。研究發(fā)現(xiàn)大黃附子細辛湯可降低血肌酐、血尿素氮,延緩腎衰竭進展[8-9]。因此,醫(yī)者當遵循“膽欲大而心欲細”的原則,應以患者病因、病情等因素為依據(jù),既不贊成絕對控制在3g以下力求平穩(wěn)自保,亦不主張冒進貪功而隨意大劑量,動輒15~30g。已故浙江名中醫(yī)魏長春認為“麻口之藥亦能麻肺”[8],也是從用藥切忌太過的角度指導臨床用藥,況且細辛過量則口麻難咽,倍加服藥苦楚,為醫(yī)者不可不謹而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