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娜
(錦州醫(yī)科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2)
釋意理論的核心觀點是:譯員理解、翻譯和表達的應當是講話者或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或思想,而不是源語的語言形式。譯員的首要任務是擺脫源語的語言形式并抓住源語所要表達的意思。釋意學派就釋意理論基本觀點的問題進行了多次探討,并在翻譯的層次與步驟方面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釋意學派認為,“語言有多少層次,翻譯就有多少層次”。瑞士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將語言劃分為三個層次,即語言、言語和言語行為?!八骶w爾將說話者的語言能力和語言學現(xiàn)象或數(shù)據(jù)分為語言和言語”。第一層次指的是所有人共享的語言機制,這與人們與生俱來的其他能力一樣;第二個層次指使用特定語言(尤其是母語)的能力;第三個層次是指在特定環(huán)境下使用特定語言的能力。在上述索緒爾對語言層次劃分的基礎(chǔ)上,釋意學派提出了另一種劃分語言層次的方法,即語言、言語和語篇。這是釋意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為翻譯客體的定義以及意義的生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釋意學派提出的這一劃分方法不僅引入了語言學的基本概念,還從翻譯學的角度為現(xiàn)代語言學注入了新的內(nèi)涵。
釋意學派認為,語言是一系列與現(xiàn)實世界無關(guān)的抽象符號的集合。也就是說在語言層次上,詞語的意思就是其原始意義,也可以說是這個詞語在字典中的意思。舉例來說,“Ifyou are an energetic man with a strong view as to the right way of doing the job with which you are concerned,you find yourself invariably under the orders of some big man at the top who is elderly,weary and cynical.”。如果我們跳出這個句子,只看每個單詞的意思,那么英漢詞典會給出這樣的解釋:elderly=年老的;衰老的;weary=疲倦的;厭煩的;cynical=憤世嫉俗的;冷嘲熱諷的。這就是在語言層面上給出的翻譯。正如我們所見,如果把一句話中的詞語拆開來看,它們就僅僅是抽象的符號。
在言語層面上,“詞語的意義被靠近它的詞語限定,而這個詞本身也限定著其他詞語的意義。”因此,背景也就成了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它將這些抽象的符號聯(lián)系起來并組成言語。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elderly”、“weary”和“cynical”在字典中,也就是在語言層面上,都有不止一個意思。那么如何在上下文的限定下選擇恰當?shù)慕忉尵褪俏覀冃枰谘哉Z層面上考慮的問題。
但是,語篇層次則與上述兩個層次不同。“譯員使用其在認知環(huán)境下的背景知識完成翻譯。譯員是在翻譯作者的思想,而不是語言本身”。還是上面的例子:“If you are an energetic man with a strong viewas to the right way of doing the job with which you are concerned,you find yourself invariably under the orders of some big man at the top who is elderly,weary and cynical”。有了詞與詞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我們在了解上下文創(chuàng)造的背景以后,這句話就被翻譯為“如果你是個精力充沛的人,對于如何恰當?shù)赝瓿赡愕墓ぷ饔兄毜降暮啙?,你發(fā)現(xiàn)自己總要聽命于上面的某個大人物,他上了年紀,精力不足,還愛吹毛求疵”。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語篇層次上,翻譯是語言意義與認知環(huán)境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在對語言層次劃分的基礎(chǔ)上,釋意學派認為翻譯同樣也有三個層次。釋意理論將逐字翻譯稱為“語言翻譯”。而在語篇層次上的翻譯,釋意學派則稱之為“語篇翻譯”或“翻譯”。釋意理論認為,在語篇層次上的翻譯才是真正的翻譯,也就是將文章的意思轉(zhuǎn)述出來。句子是一個語法單位,而語篇則是一個語義單元。翻譯應當表達意義,而非簡單的語法和語言形式的轉(zhuǎn)換。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對等應當體現(xiàn)為交際功能的對等,也就是說,譯員給讀者提供的信息和體驗應當與源語讀者從源語文本中獲得的信息和體驗相同。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譯者應當擺脫詞語和句子的束縛,將交際功能作為翻譯的基本單元。我們可以看到,翻譯的三個層次為釋意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有關(guān)翻譯的步驟,釋意學派將其描述為理解、脫離源語言外殼和再表達。塞萊絲柯維奇教授用一個三角模型來描述口譯的步驟?!坝捎诒磉_不再受源語形式的限制,意思能夠從三角形的頂部自然地下行。三角形的底部代表在沒有理解特定背景下特定概念的含義的情況下進行代碼轉(zhuǎn)換。這些概念的翻譯是知識目標而非理解目標?!贬屢饫碚撝赋?,翻譯是有人參與的交際行為?;谶@一對翻譯本質(zhì)的透徹了解,釋意學派提出了該學派的一個核心觀點,即翻譯的三角模型。三角模型,或者說口譯模型,是釋意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它打破了“理解——表達”這一傳統(tǒng)的翻譯模式,并且將翻譯的步驟重新定義為“理解——脫離源語外殼——再表達”。與之前的理論不同的是,三角模型深入探討了翻譯的認知過程。釋意理論明確提出在理解和再表達之間還有一個步驟是脫離源語外殼。釋意理論認為,如果缺少脫離源語外殼這一步驟,那么翻譯僅僅算得上是源語和目的語之間機械的轉(zhuǎn)換,而這是沒有意義的。
翻譯首先要理解。釋意理論認為,理解是一個完整的活動,在語言層面理解特定語言是理解意義的基礎(chǔ),而非終點?!白x者應當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和百科知識,這樣才能夠理解一篇文章?!庇捎诳谧g的目標是傳遞交際意義,那么譯員首先要做的應當是充分理解原文所要傳達的信息。交際意義包含了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而語言知識、主體知識、百科知識和交際環(huán)境都是理解的先決條件,只有當譯員能夠?qū)⒄Z言知識、背景知識以及交際環(huán)境等因素完美地結(jié)合,翻譯才具有實際意義。
第二步就是脫離源語外殼,釋意學派對翻譯步驟的劃分與其他理論的不同之處就在于此。塞萊絲柯維奇和勒代雷提出的釋意理論認為,翻譯即釋意。釋意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脫離源語外殼,直接找到其意義。釋意學派的學者們認為,譯員應當盡最大努力脫離源語外殼,直接抓住語言本身的意義。與其他傳統(tǒng)的語言學翻譯理論相比,釋意理論強調(diào)“翻譯是說明性的?!币虼?,釋意理論并不吹毛求疵地要求源語和目的語完全一致,而是更加重視傳達意義的準確性。在觀摩口譯實踐的時候,很多人會對譯員超群的記憶力感到吃驚?!耙幻细竦淖g員能夠?qū)⒁饬x的每個細節(jié)都銘記于心,然后用目的語流利地再表達出來。其中奧妙在于一個基本技能,它使譯員能夠理解發(fā)言者所表達的意思。這就是脫離源語外殼?!庇捎诜g是一種交際活動,參與者更注重的是意思而非語言形式。我們看下面的例子:
例:他成功地逃脫了一場包辦買賣婚姻。
錯誤翻譯:He got rid of an arranged and boughtand-sold marriage successfully.
正確翻譯:He got rid ofa forcedmarriage successfully.
中國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社會持續(xù)了數(shù)千年之久,這無疑在中國的語言文字上留下了深深地印記,“包辦買賣婚姻”就是封建社會的產(chǎn)物。但是在一些西方國家,例如美國,歷史上并沒有這種意識形態(tài),因此他們很難理解為什么婚姻是“包辦或者買賣的”,更別說其背后的深意了。如果譯者逐詞對應將“包辦買賣婚姻”翻譯成“arranged or bought and sold marriage”,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種翻譯既冗長又容易產(chǎn)生誤解。這種翻譯缺少了一種“被迫”的感覺,這會大大降低翻譯對原文本的信息功能和表達功能。如我們所見,翻譯的對象應當是原文想要表達的意思,而非語言形式。擺脫語言形式并抓住實際意義的過程就是我們所說的翻譯脫離源語外殼的過程。
翻譯的第三個步驟是再表達。在理解原文意義并脫離源語外殼之后,譯者應當用目的語準確簡潔地將意思表達出來。大多數(shù)情況下,口譯員沒有足夠的時間細致地分析源語,也無法讓講話者將內(nèi)容重復一遍。因此,譯員應當抓住講話內(nèi)容的重點并立即進行翻譯。譯員的表達一方面應當包含講話者傳遞的所有信息,另一方面應當符合目的語的常用習慣。釋意理論認為,譯員的再表達應當圍繞源語的意思進行。在翻譯的第三步中,譯員的任務不是復制源語的語言形式,而是按照目的語的表達習慣來傳遞源語的意思?!叭魏吻闆r下,譯員都應以其語言知識、認知、知識庫和情感體驗作為其翻譯的出發(fā)點?!?/p>
如何脫離源語外殼并且用符合目的語的方式進行再表達,這里有一個非常好的例子。英國著名歌手阿黛爾的著名代表作“Someone Like You”享譽全球。這首歌的歌詞也被翻譯成了不同的中文版本。其中的一個版本將歌名“Someone Like You”翻譯成“愛人如你/像你的他”,并以敘述的方式將歌詞“I heard,that you settled down.That you,found a girl and you’re married now.I heard that your dreams came true.Guess she gave you things,I didn’t give to you.”譯為“聽說,你已心有所屬。你遇到了她,即將步入婚姻殿堂。聽說你美夢成真??雌饋砼c我相比,她才是最好的?!蔽覀兛梢钥吹?,這個翻譯語言簡練,通俗易懂,并且準確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思。但是這首歌的歌詞感動了成千上萬的聽眾,翻譯成中文時,應當如何表達才能夠?qū)⑦@首歌的情感與意境完全表達出來更是讓大家費勁了心思。后來,有人給出了另一個版本的翻譯,將歌名“Someone Like You”翻譯成“另覓滄?!?,并將上面一段歌詞翻譯為“已聞君,諸事安康。遇佳人,不久婚嫁。已聞君,得償所想。料得是,卿識君望?!睜N爛的文明是中國人的驕傲,中國的文學更是讓人自豪。詩歌是人們表達情感的一個重要方式,不僅在中國是這樣,整個世界亦是如此。第二個版本將歌詞翻譯成中文的古文詩歌,以古詩特有的節(jié)奏與起伏使整首歌詞更具意境和美感。
釋意學派和釋意理論的出現(xiàn)是二十世紀翻譯研究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釋意理論是世界上第一個系統(tǒng)的口譯理論,對國際口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釋意理論將世界口譯領(lǐng)域的研究與實踐帶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一理論目前仍然對整個口譯界有著重要的影響。釋意理論是釋意學派通過長時間的實踐與研究得出的理論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對世界口筆譯的教學與實踐都做出了重要貢獻。釋意理論在傳統(tǒng)方法的基礎(chǔ)上將翻譯劃分為三個層次,并且提出了“三角模型”的概念,將翻譯的步驟定義為“理解、脫離源語外殼以及再表達”,為譯員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有助于譯員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簡潔高效的翻譯方法。此外,釋意理論還指導我們?nèi)绾螌⒗碚撗芯颗c翻譯實踐相結(jié)合,掌握翻譯技巧,提高翻譯水平,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取得更加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