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蓮, 鄧盛榮, 周洪平, 李麗華
(陸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心血管內科, 重慶, 400038)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種遺傳性心肌疾病,以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動過速(VT)和猝死為主要特征[1]。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雖能有效預防和減少猝死的發(fā)生,但價格昂貴,且使用壽命有限。近年來,隨著心臟三維標測技術的應用,射頻消融術開始用于ARVC患者VT的治療中,且顯示出較好療效[2]。但有研究[3-5]發(fā)現,5%~30%VT患者的病灶起源于心外膜,采用傳統(tǒng)心內膜標測與射頻消融術無法取得成功,需要經皮心包穿刺行心外膜射頻消融才能成功。目前,國內關于該項技術的研究及相關護理報道并不多見。為此,本文總結了本院經皮穿刺心包行心外膜射頻消融成功治療ARVC-VT患者的護理經驗,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6年12月—2017年6月在陸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內科經皮心包穿刺行心外膜射頻消融治療的ARVC-VT患者2例,均經常規(guī)心腔內電生理檢查確診,且為男性,年齡分別為41、42歲;左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分別為100、110 mL;左室射血分數(LVEF)分別為61%、71%。
2例均予以經皮心包穿刺行心外膜射頻消融治療,具體操作如下:穿刺點選取劍突偏左1 cm處,局部以2%普魯卡因逐層浸潤麻醉;用穿刺針帶導絲40°斜角向左肩胛方向刺入,透視下緩慢進針,保持穿刺針走行在由下段胸骨(包括劍突)、膈肌頂部和心影下緣所圍成的三角內,并間斷嘗試進導絲探試(亦可間斷推注造影劑)直至證實穿刺針進入心包腔內;送入導引導絲至心包腔,并在擴張后送入冷鹽水灌注(標測/消融二合一)導管和心包液引流管;穿刺右股靜脈2次,留置動脈鞘管,放置4極電生理導管,記錄右心室電圖,并作為誘發(fā)心動過速的電極;放置10極電生理導管,記錄冠狀竇腔內電圖。
以Carto 3 標測系統(tǒng)進行心外膜建模,進行心動過速激動標測和心臟基質標測[6]。心外膜消融前行冠狀動脈造影術,確認消融靶點距離冠狀動脈>5 mm,設置消融參數功率25~30 W,溫度45 ℃,冷鹽水持續(xù)灌注17~25 mL/min,進行基質改良消融治療。消融完成后,反復行心室程序刺激、遞增刺激,靜脈滴注異丙腎上腺素后,對程序和遞增刺激進行誘發(fā),未誘發(fā)出VT,消融成功。手術結束后,退出電極,拔出導管及鞘管,保留心包引流管,返回病房。
2例患者治療過程順利,治療時長分別為1.5 h和3.5 h,術中、術后均未見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7~11 d出院,出院后1例患者服用β受體阻滯劑,1例服用β受體阻滯劑聯合胺碘酮。術后1、3、6個月門診隨訪,復查常規(guī)十二導聯及24 h動態(tài)心電圖,均未見VT發(fā)作。
術前完善血液生化、12導聯心電圖、24 h動態(tài)心電圖、經胸超聲心動圖、胸部正側位X線照片等檢查;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藥物5個半衰期;患者訓練床上大小便。
因手術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在清醒狀態(tài)下可感受到放電時的疼痛,疼痛明顯時可引起血管迷走反射。因此,消融前半小時常規(guī)用芬太尼鎮(zhèn)痛,護士需密切觀察患者表情及有無不適癥狀,監(jiān)測心率、血壓變化,準備好阿托品、多巴胺等藥物以備急救用。術中高能量起搏以確定不能奪獲膈神經,從而避免消融損傷膈神經。
2.3.1 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 術后,患者入住監(jiān)護病房,心電監(jiān)護72 h,嚴密觀察心率、心律、血壓、脈壓差及心電圖ST段變化,同時注意觀察頸靜脈充盈情況。
2.3.2 心包引流管的護理: 持續(xù)心包負壓引流,保持心包引流管通暢,密切觀察心包引流量及顏色。一般引流液為無色水樣物,少見為淡紅色,<80 mL多無活動性出血;如果引流液為血性,或為暗紅色黏稠,>80 mL應考慮有活動性出血[7]。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監(jiān)測生命體征。若無持續(xù)性血性液體流出,24 h引流量<50 mL,經胸心臟超聲排除心包積液有增加,則心包引流管留置24 h后可拔除。拔除心包留置管前,可向心包腔內注射地塞米松或甲基強的松龍,以減輕心包黏連。本組2例患者均無持續(xù)性血性液體流出,24 h引流量均<50 mL,順利拔管。
2.3.3 傷口的觀察及護理: 術后股靜脈穿此處無菌紗布覆蓋包扎止血,術肢制動6~8 h,臥床休息12 h,心包留置管處無菌敷貼覆蓋包扎,留置管肝素鈉封管,以防止留置管堵塞。嚴密觀察穿刺局部有無滲血、血腫,穿刺側肢體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肢體顏色、皮膚溫度及感覺有無異常,每2 h記錄1次。告訴患者局部有疼痛、濕熱感及其它不適時,及時通知醫(yī)護人員查看傷口。
2.4.1 心包填塞: 心包填塞是心臟介入治療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8]。術中及術后患者一旦發(fā)生胸悶、頭暈、血壓下降、心率增快等情況應仔細檢查,觀察有無頸靜脈充盈或怒張,有無奇脈。密切監(jiān)測血壓與心率的動態(tài)變化,并與迷走反射等進行鑒別,盡早明確診斷。一旦發(fā)生,應立即X線透視及經胸超聲協(xié)助診斷。確診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急診心包穿刺及引流,快速靜脈擴容,升壓藥維持重要器官的灌注。若內科保守治療無效,應積極請心胸外科醫(yī)生行心包修補手術。護理上,應重視患者的基礎血壓水平,明確血壓下降的幅度往往比具體血壓數值更有臨床意義。
2.4.2 膈神經損傷: 詳細了解膈神經與心臟的解剖關系是預防膈神經損傷的關鍵。術中消融前,應常規(guī)高電壓起搏,以明確有無膈神經刺激,并采用各種措施盡可能避免在靠近膈神經的部位進行放電消融。消融過程中應高度警惕,一旦考慮膈神經損傷,須立即停止放電,可有效減少膈神經損傷的發(fā)生。隔神經損傷時的臨床癥狀包括呼吸困難、咳嗽、乏力,一些術后才表現出來的患者可發(fā)展為嚴重的肺病[9]。因此,對射頻消融術后的患者,若出現類似肺部感染的癥狀,護士需提高警惕,及早報告,同時盡早行胸部 X線或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CT)檢查,排除膈神經損傷的可能。多數膈神經損傷患者經營養(yǎng)神經治療一段時間后,膈神經功能可完全恢復,遠期預后較好。
2.4.3 冠狀動脈損傷: 冠狀動脈走行于心外膜,在消融中易使其遭受損傷,嚴重者甚至閉塞出現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冠脈穿孔[10]。此類并發(fā)癥大多在術中表現,少有在術后遲發(fā)出現。因此,術中應間斷造影,以明確冠狀動脈走行和血流情況;術中、術后密切觀察患者表現,包括有無胸悶、胸痛,心電圖有無ST段明顯改變等,一旦發(fā)現異常,及時匯報醫(yī)生。本組2例患者均未出現冠狀動脈損傷。
2.4.4 肝血腫: 肝血腫是心包穿刺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多見于肝左葉?;颊叨嘤懈螀^(qū)不適癥狀,超聲檢查可明顯診斷。處理措施包括肝動脈栓塞、穿刺引流,部分患者需行外科手術[11-12]。術前常規(guī)B超或CT檢查,術中選取合適的穿刺進針部位及方向,并明確穿刺路徑解剖關系,以避免肝血腫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經皮心包穿刺行心外膜射頻消融治療ARVC-VT對技術要求高,護理難度大。因此,護理工作中應充分進行術前準備,加強術中監(jiān)測,術后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掌握并發(fā)癥的特征及相關處理原則,及早發(fā)現和識別并發(fā)癥,并配合醫(yī)生及時正確處理,有利于提高手術成功率和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