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瑋婧
內容摘要:中國新詩自1917年誕生至今已走過百年歷程,這是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進程,也是一個艱難前行的過程。它的成就與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但其仍舊存在著一些缺陷,比如詩歌的通識教育薄弱、部分新詩缺乏韻律的美感以及詩歌界存在著“私語化”的傾向等,這些問題共同導致了新詩到目前為止,僅僅是活躍于小眾化的邊緣地帶。
關鍵詞:小眾化 新詩 反思 展望
一.回眸百年新詩
若是將1917年胡適發(fā)表的《白話詩八首》作為中國新詩的起源,至今中國新詩已有百年歷史。相對于舊詩的傳統(tǒng),新詩對于漢語的根本性變革,可謂是完成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詩界革命”[1]。我們可以用一句名言來描述新詩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敝袊略姷拇笾履邮怯晌逅臅r期的詩人們通過學習西方詩歌構造出來的,當時中國大規(guī)模地學習并引進一些西方思想,比如后現(xiàn)代思潮等,在這些西方思想廣泛深入的影響下,新詩的創(chuàng)作也發(fā)生了很多變化??偟膩碚f,中國新詩是在輾轉逆行中完成了它的初創(chuàng)。中國當代詩歌超越了古代詩歌原有的定義,并且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一系列有趣且可靠的文本供我們欣賞[2]。短短百年中,新詩所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但還僅僅是走了“萬里長征”中的一小步,新詩還未達到它應有的高度,這里從小眾化這一問題著手,對新詩的過去與現(xiàn)狀進行反思與探討。
二.小眾化原因分析
中國新詩雖有百年歷史,但按照目前的形式來看,依舊還存在于小眾化范圍的流傳中,我們無法將其與唐詩宋詞的傳播力度相比,更是無法達到當我們一說到新詩人人都能脫口而出吟誦一首的程度。若是希望新詩能夠更好的繁榮發(fā)展,那么對于其無法大眾化的原因進行探討就顯得非常必要了,在此筆者由三個主要方面進行簡單的闡述,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1.詩歌的通識教育薄弱
長久以來對于中小學的課程學習的設置中,我們最常見的也是古典詩歌的學習,而新詩范文只是寥寥幾篇,更別說系統(tǒng)地介紹新詩發(fā)展歷程了。長時間對于新詩的忽略不僅加大了培養(yǎng)新一代的詩人的難度,也讓那些對于新詩一知半解的所謂學者們理所當然地將新詩的地位一降再降,在他們眼里,只有古典詩詞是值得人們反復琢磨學習的,至于那些優(yōu)秀的新詩,他們甚至用不屑的態(tài)度去評說,甚至有的人認為,現(xiàn)代詩歌只有歐美人寫的才算是優(yōu)秀。
由此可見新詩的通識教育的薄弱進一步加重了小眾化傾向,想要在短期內有突破性的進展還不太可能,好在目前學術界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詩歌在我們生活中的積極作用了,故而在解決新詩的通識教育薄弱這一方面還是抱有希望的。
2.部分缺乏韻律的美感
中國的古典詩詞大多是嚴格按照格律寫成,也會配合相應的音樂進行傳唱,有一定的韻律美,因此一篇好的詩詞就很容易傳唱至大街小巷,在家家戶戶傳播開來。而放眼當下的新詩創(chuàng)作時,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一部分詩人過于追求自由化而所創(chuàng)作出的語言極其晦澀難懂,毫無韻律美感,更別說能夠像古典詩詞一樣與音樂相結合進行傳唱了。
面對這個問題,有些學者認為新詩應該回到我們的漢語母語中,從那里去挖掘我們自己的“文化基因”,重新借鑒古典詩詞的韻律寫作[3]。這里所指的韻律是指那些既能夠喚起我們內在生命的旋律效應,又不再是固定的僵死的韻律,它需要借鑒一些古典詩詞的傳統(tǒng)并且在其基礎上進行一些革新創(chuàng)造。例如中國第一首白話詩《嘗試集·蝴蝶》:“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么,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辈浑y發(fā)現(xiàn),這首詩無論是字句還是字節(jié)和韻律都依舊有著傳統(tǒng)詩詞的印記。一些流傳至今可稱為新詩經(jīng)典的如郭沫若早期的《女神》、《鳳凰涅槃》等,無不張揚著傳統(tǒng)詩歌強烈韻律美的光輝。因此,若是新詩想要獲取大眾化的地位,當務之急便是重回韻律的懷抱。
3.存在“私語化”傾向
目前的新詩呈現(xiàn)出一種藝術風格、審美個性乃至創(chuàng)作方法多元化的生動局面,但是過分強調個性而淡化甚至無視社會性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另一種偏頗:一些文人騷客由于太沉迷于自己的世界,甚至陷溺其中無法自拔,對于身邊的事物都毫不關心,繼而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越來越晦澀難懂,失去詩意,而慢慢的失去受眾的親睞。這樣一種沒有精神內容的詩歌寫作被稱為“個人寫作”[4]。這些寫著私人話語的詩人們往往躲進內心深處,沒有讀者還洋洋自樂認為這是自身獨特的代表。美國詩人路易斯.金斯伯格說過這樣一句話:“這是打著哈欠吐出一大堆混亂不堪的廢話”,詩歌的創(chuàng)作應該是詩人與自然、社會相互感應、滲透后有感而發(fā),一氣呵成發(fā)而為詩的過程,這種詩應當是能與讀者產(chǎn)生共鳴的,若是沒有人看懂,又怎么能奢求廣泛傳播呢?
三.中國新詩的未來展望
緊鑼密鼓的生活節(jié)奏所凸顯的意象變得越來越密集,人們的內心也不斷有著新的要求,情緒也從而有些焦躁不安。作為改變人們思維方式的最佳手段之一的新詩應不斷提升自我,建立一個大漢詩觀,讓漂浮的心靈歸于平靜。新詩本應像唐詩宋詞一樣受到人們最高的歌頌與贊揚,不應是目前這樣存在于小眾的邊緣,探求出一條屬于新詩大眾的路徑在目前的形式看來顯得尤為重要。在多元共生,眾聲喧嘩的詩壇,為避免快餐式寫作,在寂寞中堅守的詩人在寫作時或許該從兩個方面進行努力,即在形式上達到具有韻律美的新詩體以及從內容上貼近現(xiàn)實的關懷。
首先對于新詩韻律的缺乏這一問題,聞一多曾明確的說過這樣一句話:“棋不能廢除規(guī)矩,詩也就不能廢除格律[5]。新詩同樣應講究節(jié)奏、用韻,要有和諧、抑揚頓挫的音樂美?,F(xiàn)代新詩無論想采取何種形式來進行創(chuàng)作,都不能拋開其語言特點和藝術特質,且應強調段落節(jié)與節(jié)之間的均勻和句的平衡感,如此才能塑造出勻稱、整齊之印象與和諧、抑揚頓挫的音樂美[6]。新詩一旦借助了音韻的力量,再配以現(xiàn)代靈活多樣的傳播形式,便能更容易引起受眾的關注,有利于進一步的傳播,那么離擁躉者眾的景象也就不遠了。
其次,詩歌的內容應該是貼近社會的。放眼望去,那些廣為流傳之名作無不是圍繞著民生,文學研究會曾提出“為人生”的觀點,這也說明了詩歌作為文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是貼近對實際的眷懷而作。好比王小妮之前所作的《背煤的人》一詩就對礦工這一弱勢群體表現(xiàn)出強烈的人文情懷,這首詩也在當下獲得了一致的好評。讀者們更容易接受和吟誦這種美與善高度協(xié)調和統(tǒng)一的詩歌,幫助大眾通過詩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感受世界的苦難與美好,這才是新詩流傳的意義之所在。
總而言之,作為自我生命獨特存在方式的新詩不應只是小眾而已,面對未來,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個符合現(xiàn)代詩歌美學要求的世界將會形成,詩人們將會在靈魂粘合劑中重新建筑起一座詩歌生命的宮殿。
參考文獻
[1]李永才.新詩百年:貢獻、問題及展望[J].詩歌評論,2017(1):122.
[2]余怒,楊小濱,楊巧巧:《重磅:白話百年中國當代詩歌百人微訪談(四)》,作家網(wǎng),2016年7月16日.
[3]駱英.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新詩再反思[J].新世紀中國新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278.
[4]駱英.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新詩再反思[J].新世紀中國新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279.
[5]聞一多.詩的格律[A].聞一多全集(卷2)[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6]左攀峰,趙文閣.詩歌韻律的破與立[N].新鄉(xiāng)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