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滿榮
(平和縣農(nóng)業(yè)局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福建 平和 363700)
平和縣地處福建省漳州市西南部,全境面積2328.6km2,其中耕地面積為2.33萬hm2,而山地面積達到了17.33萬hm2。當?shù)厝丝跀?shù)量大約為53萬,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占該縣總人口的90%,約為48萬人。平和縣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和縣年均氣溫21.3℃,降水量1 700 mm,全年無霜期,溫度適宜、陽光充足。而且平和縣土壤非常肥沃、山高霧多,尤其是平和縣九峰鎮(zhèn)和崎嶺鄉(xiāng)等西部鄉(xiāng)鎮(zhèn),是一片耕地少、人口多、山多的區(qū)域,非常適合種植茶葉,使得當?shù)鼐哂械锰飒毢竦闹撇韫に?,?chuàng)造出了名譽海內外的白芽奇蘭茶。
平和縣是白芽奇蘭茶葉的主要種植區(qū),平和縣白芽奇蘭茶的種植面積約為0.67萬hm2,每年的茶葉產(chǎn)量不低于1.2萬t,產(chǎn)值已經(jīng)超過10億元,暢銷到海內外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即使是在國際經(jīng)濟不景氣和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依舊沒有出現(xiàn)滯銷或降價的情況,甚至銷售量得到了大大提升。近年來,平和縣積極加大白芽奇蘭茶的種植規(guī)模,深入探究白芽奇蘭茶的加工技術,有效促進了當?shù)夭枞~的發(fā)展。作為平和縣的特色產(chǎn)品,白芽奇蘭茶已成為當?shù)氐娜筠r(nóng)業(yè)綠色食品之一,有效帶動了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同時成為該地區(qū)的重要支柱產(chǎn)業(yè)之一。
白芽奇蘭茶隸屬于中國六大茶類中的烏龍茶,所以,在初期制作和加工方面與烏龍茶相似,采摘的茶青需要經(jīng)過一系列的工序才能得到毛茶。
在茶青的貯青過程中,首先要實施茶青的分類,然后將不同批次和級別的茶青利用水篩放置在架子上,整體的均攤厚度不能超過15 cm。而且要定期進行翻動,時間間隔控制在1.5 h左右。另外,及時進行攤涼,保障室溫不超過25.0℃,不能混淆午青和早青,需要分開進行攤涼。貯青過程大概會減少茶青質量的1.5%左右[1]。
貯青工作完成后,要依照天氣狀況進行萎凋,萎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①日光萎凋,在太陽光下進行萎凋,時間控制在30 min左右,溫度不能超過35.0℃,攤葉量控制在0.5~1.0 kg/m2;②室外自然萎凋,溫度控制在22.0~30.0℃,攤葉量控制在8.0 kg/m2;③室內自然萎凋,溫度控制在22.0~28.0℃,攤葉量控制在1.0~1.5 kg/m2;④加溫萎凋,通過吹熱風的方式來萎凋,溫度保持在32.0~40.0℃,建設相應的熱風萎凋槽,井竹篩放置在槽面上,然后以8.0 kg/m的攤葉量將茶青放置在竹篩上。
經(jīng)過萎凋的茶青需要進一步實施做青,做青又叫作搖青。當前主要利用電動搖青機實施做青,少部分利用人工來進行。利用電動搖青機實施做青,即在搖青機中放入茶青后實施轉動,然后對搖青后的茶青實施曬青,再實施搖青,重復三四次。在搖青過程中要依照先輕后重原則,曬青要遵循時間先短后長原則。搖青工作完成后進行茶青的靜置,經(jīng)過一段實踐的發(fā)酵后進入后續(xù)環(huán)節(jié)。
做青通常在傍晚進行,每次搖青的時間都不同,第1次搖青時間控制在3 min左右,曬青時間控制在1.0~1.5h;第2次搖青時間控制在6 min左右,曬青時間控制在2.5~3.0 h;第3次搖青時間控制在10~20 min,曬青時間控制在4.0~5.0 h。實際的搖青和曬青時間要以當時的天氣狀況、季節(jié)及茶青的狀況進行調整。搖青工作完成后茶青質量會減輕8%~15%,能夠直觀感受到茶青的葉子變?yōu)辄S綠色,整個茶葉的葉脈顯示透亮感,葉緣呈現(xiàn)紅色。在實施搖青過程中,要保障環(huán)境濕度控制在75%左右,搖青的青房溫度控制在19.0~22.0℃。春茶的搖青由于氣溫比較低,同時伴隨著霧氣,因此,要保障房門窗戶的封閉性,必要時利用抽濕機降低濕度。如果是夏暑時期,可以利用空調機保障青房的溫度。
做青工作完成后,要實施殺青工序。殺青又被稱為炒青,通過機器來實施,目前主要應用110型液化氣殺青機和110型滾筒殺青機。如果應用滾筒殺青機,操作時要保障機器中的筒壁溫度處于220.0~240.0℃;如果應用液化氣殺青機,則要保障機器中的筒壁溫度處于220.0~250.0 ℃[2]。然后,將10.0~20.0 kg茶青投入殺青機中,時間控制在10~15 min,實際時間要依照茶青原料情況來進行調整。完成殺青步驟后的茶青質量減輕20%左右,含水率不會超過60%,同時茶青伴有熟香味道,不容易被折斷。在殺青過程中要控制好溫度,通過內部的聲音來判斷溫度是否合適,同時要控制好茶青原料的量,避免過多或過少,防止出現(xiàn)翻炒不勻或炒焦情況。
揉捻是一道塑造茶葉形狀的工序,能夠保障白芽奇蘭茶呈現(xiàn)出緊結彎曲的形狀。通常用揉捻機器來實施,首先,在殺青葉還有溫度時轉入揉捻機器中,如果揉捻機的型號為30型,將投葉量控制在3.5~5.0 kg。其次,保障在揉捻的同時實施加壓,時間不能過長,控制在4~8 min。如果揉捻的茶青扭曲并成條,則要撤出進行解塊,然后進行初烘。初烘主要是對揉捻葉進行烘焙,主要有2種方式,分別是手工焙籠烘焙和烘干機烘焙。應用烘干機烘焙時,保障內部溫度為100.0~110.0℃,攤葉時的厚度控制在1.5cm左右;如果應用手工焙籠烘焙,溫度與烘干機的溫度一致,厚度控制在2.0~3.0 cm,同時要在烘焙過程中進行翻拌,次數(shù)控制在兩三次,整體時間控制在10~15 min[3]。完成初烘工序后的茶葉會保持45%~50%的含水率,質量再次降低25%~30%,茶葉呈現(xiàn)暗綠色,用手接觸會體驗到濕潤感。
初包揉是利用機器或手工來塑造外形,在包揉機中放置5.0~7.0 kg茶葉原料,然后進行包揉,時間控制在10 s左右,然后將茶包取出來進行反轉,再次進行包揉,重復5~8次。然后進行復烘,與初烘不同,烘干機的溫度保持在90.0~100.0℃,攤葉厚度1.0~2.0 cm。如果是手工焙籠烘焙,溫度保持在70.0℃左右,投葉量控制在0.7~1.0 kg,時間為10~15 min。復烘工作完成后要進行復包揉,茶胚經(jīng)過復烘工序后要立即進行復包揉,整體工序與初包揉相同。最后一道工序是足干,首先要解開定型后的茶包,利用機器或手工對其實施烘干。應用烘干機時要解開所有的茶團,保障攤葉厚度15.0 cm和烘干溫度90.0~100.0℃。應用手工實施足干時要進行2次,第1次的溫度控制在60.0℃,然后經(jīng)過1.0 h攤晾后實施二次烘干,溫度控制在50.0~60.0℃,時間控制在0.5~1.0 h。經(jīng)過足干后的茶葉要攤涼40~60 min,最后得到白芽奇蘭茶的初茶。
在制茶過程中,白芽奇蘭的初茶制作要歷經(jīng)十幾道工序,不同工序之間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而保障茶葉外形結實、茶葉色澤優(yōu)質。白芽奇蘭茶的初茶制作過程中,其毛茶會呈現(xiàn)出偏暗的色澤,而且泡茶時能夠發(fā)現(xiàn)有碎末和碎片。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平和縣的相關技術人員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借鑒其他茶葉的制茶技術,通過不斷的研究和試驗,最后將白芽奇蘭茶加工過程中的趁熱揉捻工序刪去,通過冷包揉整形的方式來代替。第一,茶青的投入量減少至正常的50%,即茶青投入量為4.0 kg,通過該方式能夠提升炒青過程的失水率,保障茶青達到五成干。第二,在殺青之前進行攤涼,時間控制在2~3 min,然后把其中存在的細末和碎片去除,再裝入塑料薄膜袋子中實施5~10 min的悶攤涼,讓蒸汽充滿塑料袋子,保障殺青的莖和葉子能夠再次變成濕潤狀態(tài),為后期的塑形提供便利。第三,用速包茶巾將兩鍋殺青葉子變成一包,進行平板整形。第四,解開速包茶巾后,要將其中含有的碎末和碎片去除,然后再次進行平板整形。改變揉捻工藝時,其他的制茶工藝保持不變。通過上述方式能夠有效降低茶葉中的碎末和碎片,從而提升平和白芽奇蘭茶的品質。
鑒于白芽奇蘭茶的生產(chǎn)優(yōu)勢,平和縣積極開發(fā)茶葉項目,并加大了科技和資金的投入,有效促進了現(xiàn)代化茶葉項目的實施。首先,平和縣對茶葉的栽培、采制、加工技術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有效促進了當?shù)夭鑸@的改造和發(fā)展,進一步提升了白芽奇蘭茶的質量。其次,平和縣對相關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完善,積極建設高效的安全生態(tài)茶園,積極幫扶當?shù)氐凝堫^企業(yè)實施無公害生產(chǎn)和標準化生產(chǎn),并對茶葉初制工廠進行了清潔化改造,從而有效提高了白芽奇蘭茶葉的品牌知名度和質量。最后,當?shù)胤e極建設集觀光茶園、生態(tài)茶園為重點的茶區(qū),積極推動當?shù)夭璁a(chǎn)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且在2014年編制完成了《福建省平和縣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茶業(yè))項目發(fā)規(guī)劃(2014—2016年)》,并進一步計劃投入1.5億元,為茶葉的各項保障措施提供資金支持,從而為平和縣白芽奇蘭茶產(chǎn)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保障。
平和縣白芽奇蘭茶作為當?shù)氐奶厣枞~產(chǎn)品,有效帶動了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制茶工藝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為了進一步開發(fā)平和縣白芽奇蘭茶的價值,積極提升白芽奇蘭茶的品質,需要不斷完善相關的制茶工藝,從而有效保障平和縣白芽奇蘭茶產(chǎn)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