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摘要: 根據(jù)高中學生的個性特點,探討在新形勢下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在注重學生高考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注重學生人性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傳遞“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重視學生更人性化的道德水平提升。
關鍵詞: 善;愛;溝通;陪伴;理解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終極目的應該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苯逃龖搹淖鹬厣_始,使人向善,使人胸襟開闊,喚醒人自身美好的善根。作為一名人們教師,我們的責任就是帶著學生和自己一起成長,將幼苗培育成參天大樹,在這過程中,我們只需要用善,即用愛,用溝通,用陪伴和理解來澆灌這些幼苗,讓他們更加健康的成長。
一、用愛心傳遞“善”
現(xiàn)代教學一大難題是學生在校玩手機游戲、聊天的問題,我班剛好一學生在晚自習上在入迷的玩著游戲。誰知我剛好下去走動,他一個哆嗦,我知道了,這一定是心虛的表現(xiàn),往抽屜一看,賊亮的手機在召喚。我明白了一切,我向他示意性的點了個頭表示提醒,因為班規(guī)有規(guī)定,學校玩手機被發(fā)現(xiàn)后要上交。放學后,我等著他主動跟我解釋,把手機上交,可他就是站著不說話。我向他說明玩手機游戲的影響,他自己也表示不對,并保證以后不再玩,可就是打死不交手機。我知道我們已經(jīng)在這耗了40分鐘了,實在太晚,家長要擔心了,一會他回去也不安全。所以我決定這事明天再處理,先送他回家才是關鍵,他又怎么也不愿意我送他回家,說一會您也是自己一人回來,他也不放心我,這讓我心頭一暖。最后思來想去,我只能把已睡在被窩的同事一起叫上陪我把他送回去,第二天我一早去辦公室,他就已經(jīng)在辦公室門口等著我了,說手機他愿意上交,并主動向我說明了自己以后的學習計劃,讓我期待他的進步,不好意思的就下樓了。
我這才明白過來,其實有些時候再多的說教都不及你真心實意的愛。愛會感染他人,愛會自己傳遞,愛要以身作則,學生自會明白你的用心良苦。
“善”的傳遞也是相互的!這一句話讓我潸然淚下,“老師,以后帶班還是要點強硬在里面,我不想你被欺負了!還有,謝謝你帶了我們噢!”學生突然給我發(fā)的一條短信,讓我措手不及,更讓我感動和被理解、被支持。當然,我也有反思,這里的強硬是不是有時也需要點師長的威嚴和霸氣在管理班級里面。但我感受更多的是學生對我的愛與關懷,這讓我很暖,我覺得這種教育就是成功的,學生愿意用愛來與你交流,給你意見和建議。這也是“善”的教育。
二、用溝通傳遞“善”
“希望慢點、再慢點!我再趕快趕快長大,你一定要等我,我以后一定會掙很多錢報答你,你就等著享福吧!”
“堯女士,你是位溫柔、善良、美麗的母親,在這個世界上,你們永遠是我最愛的人。”
“嘿,我的元帥大將軍,別去計較為什么你只有一張紙,而別人有兩張。那是因為我寫文章能力有限,但我的愛一樣樣的不減啊?!?/p>
“等到雨芳同志出生的時候,我和你之間產(chǎn)生了隔閡,準確的說,是我。我很排斥雨芳同志? ,覺得她分走了屬于我的母愛。但后來的事實證明:并沒有,你對我還是一如既往的好,甚至更包容我?!?/p>
上面這些是摘自我學生給父母的信中的一部分,這些是我們平時接觸時無法直接了解到的學生不一樣的性格和信息。這種溝通我覺得是我們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讓我們了解到原來有時看似調皮的學生也很有愛;看似不愛說話的學生其實也可以很俏皮;看似學習成績很好,感覺她應該各方面都很被父母關愛和照顧,卻有時也可能被父母忽略。讀完學生的信,我感觸很多,也一下子更加懂他們了,也更加心疼他們了。心疼他們的懂事,心疼他們的堅強,心疼他們的有愛。
溝通,更加深化了我們之間“善”的教育。
三、用理解傳遞“善”的教育
上課遲到應該也是在校學生不可避免的小違紀。學生遲到?jīng)]關系,但我對他們的要求就是:遲到了就先給老師打電話說明原因,再吃好早餐來學校,千萬不能因為怕遲到而不吃早餐或是趕車、騎快車,最后帶來更不好的結果。我對學生寬容了,學生自然也會回饋遵規(guī)守紀,相互之間的理解給我的班級管理和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利處。
很多時候學生的舉動都讓我心頭一暖,也就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坝H愛的王老師,對不起啦!我今天是真的起晚了,沒有其他可原諒的原因,一會可能會晚20分鐘,我自愿打掃教室衛(wèi)生一天?!?/p>
“琴姐,我車輪胎破了,所以,您知道的啦,保證僅此一次,此圖為證。”“老師,今天我有點發(fā)燒,剛我媽媽已經(jīng)給您打電話了是吧?我會打完針盡快趕去學校的,今天的作業(yè)您幫我叫同學B幫忙收下,我很抱歉啦!”
我非常喜歡學生的懂禮貌,懂尊重,懂理解,懂換位思考。所以,很多情況下我會被他們的禮貌打動、折服也就報以他們多點理解,他們回報我的也是更多的理解與懂事。他們知道我們老師的辛苦,很多事布置下去就有學生積極響應,該有的活動一樣不落的參加,該有的成績也不必別人差,這讓我有點小成就感。
我的學生在那,我一直就也在那,愛他們,理解他們,與他們溝通,解他們困惑,也理解他們難處??傊?,教育就要以“善”為理念,這樣的教育一定不會差,也一定能育人。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育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單位:江西省撫州市黎川縣黎川一中 34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