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先才
閱讀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能力的體現,閱讀是終身學習的最基礎、也是最主要的方式。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社會,信息化社會是一個學習型社會,閱讀的作用就顯得格外突出。
因此,就高考而言,閱讀能力的考查是語文考查的題中之義,是其他學科考查的重要基礎;就人的終身發(fā)展而言,閱讀是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徑。新課改下的教學,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要讓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這一切都離不開閱讀這個基礎能力。高中教學必須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其終身學習、終身發(fā)展奠基。
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校教育,更有必要充分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閱讀方式、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品質。
首先,要教育學生有正確的閱讀理念和良好的閱讀追求。
就學生個人而言,要把提升個人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作為閱讀的目的,對讀品要有起碼的是非判斷能力。要通過閱讀去吸收知識,積累詞語,正確理解閱讀文本的含義;通過閱讀學會與別人心靈的溝通和交流;通過閱讀發(fā)展自己的語言,發(fā)展個人感受、理解和欣賞評價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所以閱讀不僅不是苦差事,反而是令人愉悅的事。周國平認為 “讀者是一個美好的身份”,他說:“在很大程度上,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書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讀書就是享用這些成果并把他們據為己有的過程。做一個讀者,就是加入到人類文明精神的傳統中去,做一個文明人。”他要求我們養(yǎng)成讀書的癖好,要形成自己的讀書趣味,要有較高的讀書品位。
就民族傳統文化而言,要樹立通過閱讀傳統經典文化,做一個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的理念。就國家民族而言的,毛澤東在青年時期就提出了“為改造中國而讀書”,周恩來13歲就慷慨陳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要讓學生樹立閱讀為國家的繁榮、民族的昌盛、文化的復興盡力的崇高理想。要“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防止文化上的名族虛無主義”。
其次,要教育學生養(yǎng)成優(yōu)秀的閱讀習慣。
葉圣陶說:“閱讀和寫作都是人生的一種行為,凡是行為必須養(yǎng)成了習慣才行?!敝挥行纬山】档牧晳T,才能健康地閱讀。要習慣于閱讀,把閱讀當成吃飯喝水一樣的自然且必須的事情,才叫做形成了習慣;選擇正確的閱讀對象,在閱讀中準確提煉、深入思考、謹慎選取、咀嚼涵詠,才叫做有健康習慣。還需要把正確的閱讀方法轉化為習慣的行為。要掌握誦讀、朗讀、精讀、略讀等技巧,學會理解關鍵詞語、關鍵句子,學會正確篩選、提取、整合信息,學會欣賞和評價,這些不僅語文教學要教,其他學科的學習也要訓練。
再次,要努力破除傳統教學的弊端,變不重視閱讀教學為重視閱讀教學,變程式化的線性閱讀為立體的綜合閱讀,變教師主導為學生主動。
傳統教學中教師多引導學生做程序化的閱讀,學生閱讀過程是線性的、被動的,閱讀效果是預設的和相對單一的。非語文學科對指學生閱讀有畏難情緒或者對閱讀訓練不以為意。其實閱讀不是困難的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說:“語文學習必須同時睜大兩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視思想內容,一只眼睛聚焦語言形式,‘得意’又‘得言’。 ”所謂“意”“言”,就是要閱讀要吸收的營養(yǎng),閱讀就是會意體言的過程。教師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發(fā)現值得深讀的讀物,讓深閱讀沉淀思維,提高淺閱讀的品位,在情感體驗與理性分析相交融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品德、情感、審美、心理等方面的發(fā)展,真正成為“閱讀達人”。
最后,要積極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創(chuàng)建閱讀平臺,引導學生積極閱讀和有效地閱讀。
積極閱讀氛圍不濃,有許多主客觀原因。生活節(jié)奏快、生活壓力大讓人疲于奔命,物欲橫流讓人無所適從,知識信息呈幾何級數增長讓人目不暇接,人們難以擠出閱讀時間,很難靜下心來再去思考書中的要義,也很難有興致去探索哲學的命題,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只將閱讀當成是獲取信息的途徑,這些都嚴重制約了人們的閱讀時間和閱讀品質;私欲膨脹、人格異化使人沉迷“偽閱讀”,心理陰暗、低級趣味使人追求“偏閱讀”,目光短淺、急功近利使人偏愛“淺閱讀”。長期沉溺于浮淺、急躁、灰色的閱讀氛圍中,經常閱讀和偏嗜負面信息,容易導致人們認知混亂、價值觀扭曲,一些人還會因此對社會前途、國家未來產生懷疑甚至悲觀情緒。
因此,作為培養(yǎng)祖國和社會未來的學校必須牢牢鎮(zhèn)守閱讀陣地,積極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創(chuàng)建豐富的閱讀平臺,引導學生積極閱讀和有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