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毓
讀古人詩句,如“山映斜陽天接水”“小橋流水人家”“曖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碧兆碛谠娗楫嬕庵猓38袆佑诋敃r的世界,當時的自然,這么多“原配”的形象呈現(xiàn)在詩人的眼里,誘惑著詩情奔涌。于是,我常常留意,我身邊的“原配”。
那是一個灰蒙蒙的周日,我隨母親去鄉(xiāng)下,經過一座殘破的拱形石橋,忽然想起剛背過的詩句“溪上還珠太守家,小橋斜跨碧流沙”,于是便停住了腳步。這是一座有趙州橋特點的古橋,也是我們每次去鄉(xiāng)下必經之橋,媽媽曾多次為我描述:橋上石階美,橋下流水清,水中魚兒歡……我卻從來沒有好好注意過,也許這樣的橋水鄉(xiāng)有的是,也許是這樣的景實在平凡。
如今,佇立在這廢橋上,我內心卻波濤翻涌。橋下,雜亂茂密的水草覆蓋了大部分的河道,剩下的間隙只留下一片泥濘,顯得荒寂而狼藉,“魚游細石,直視無礙”之景,早就躲進了古人詩文之中。水殤,亦是橋殤。沒有了水的滋潤,腳底的橋竟也變得如此殘破。橋面的臺階早已千瘡百孔,面目全非,只有我腳底幾片還似完好。橋頭的石柱已破壞,依稀見到青苔;旁邊還只剩一半的石碑孤單佇立,似乎還標榜著曾經的輝煌。我忽然想起王開嶺的話“橋是水的情書”,如今,情書毀損,情人衰老,情友何在?情何以堪?
古人常說:橋以水為床,娶水為妻。橋與水本是大自然天造地設的一對,是令人間羨慕的原配??墒牵@大千世界,又有多少自然的原配被拆散,被毀容?荷塘里沒有了蛙鳴,花香時不聞鳥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情景躲進了古文,想起來令人心悲;更可悲的是這蕓蕓眾生,又有多少人去關注去懷念這“原配”的世界。
我不禁情從心涌:尊重自然的原配吧,當美好都消逝,便只剩悲傷。
由水,我又想起了茶。
外公喜歡喝茶,喜歡在飯后捧杯靜靜地品味。但是,外公如何細細地洗杯,如何慢慢地泡茶,如何靜靜地等待,如何悠悠地品茶,我見過,卻沒有注意過。也許見多了,太尋常了。這次,卻不然。那是一個飯后,外公照例倒下一壺桶裝泉水,煮沸;再洗凈玻璃杯,隨后將開水慢慢倒進杯中,然后輕輕地從茶罐中抓出一小撮炒熟的綠茶放入杯中。哎,真是好事多磨??!外公似乎看出我心中的疑問,輕輕說:“這茶是陽羨雪芽,一等的好茶,這水是靜樂山泉,絕對的好水。它們是絕配。”“絕配?”“不急,先慢慢看,再慢慢品。”于是我眼前便有了如此尋常卻又不尋常的一幕:尖尖細細的茶葉,在水的滋潤下,如剛睡醒的孩子,一邊貪婪地吮吸著甘甜,一邊便慢慢舒展開來,像是落葉亦似蝴蝶,在喝飽水后便慢慢沉醉于杯中。許久,透明的水中便有了綠意。越來越深,越來越濃。倒下一小杯,輕輕抿一小口,特清香,特爽朗。我忽然想起蘇軾的詩句“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焙?,原來這茗茶與泉水,明月與山泉,也是世間原配;品茶與“慢”,便是生活原配!慢慢等待,慢慢啜飲,慢慢品味,你便嘗到春的溫潤,夏的熱情,秋的豐韻,冬的冰心??墒?,生活中還存在多少類似這樣的“原配”?黑夜與寧靜是原配,沒有了黑夜,怎有寧靜?陪伴與親情是原配,缺少了“陪伴”,親情何在?想起來心里生涼,更心涼的是,又有多少人懂得這“原配”?噓,茶在訴說情殤。
我艷羨自然的原配,留戀品茶的原配,更懷念自然中、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原配”??墒?,“原配”似乎只與前人詩文有緣。
我不禁愿從心出:愿世間的“原配”慢慢歸來,愿不再為那些流逝的美好而悲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