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詩的時代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實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他的作品文字質(zhì)樸,蘊意深刻,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shù)募炎鱾魇?,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p>
本文節(jié)選自朱自清《〈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在作者看來,《唐詩三百首》只是一本“家弦戶誦”的童蒙書,因而介紹了該書之后,又為讀者介紹了《唐詩品匯》。在對《唐詩品匯》的介紹中,我們看到了唐詩的整體風貌。
明代高棅編選《唐詩品匯》,將唐詩分為四期。后來雖有種種批評,這分期法卻漸漸被一般沿用。
初唐詩還是齊梁的影響,題材多半是艷情和風云月露,講究聲調(diào)和對偶。到了沈佺期、宋之問手里,便成了律詩的體制。這是唐代詩壇一件大事,影響后世最大。當時有個陳子昂,獨主張復古,擴大詩的境界。但他死得早,成就不多。
盛唐詩李白努力復古,杜甫努力開新。所謂復古,只是體會漢、魏的作風和借用樂府詩的題目,并非模擬詞句。所以陳子昂、李白都能夠創(chuàng)一家,而李白的成就更大。他的成就主要在七言樂府;絕句也獨步一時。杜甫卻各體詩都是創(chuàng)作,全然不落古人窠臼。他以時事入詩,議論入詩,使詩散文化,使詩擴大境界;一方面研究律詩的變化,用來表達各種新題材。他的影響的久遠,似乎沒有一個詩人比得上。這時期作七古體的最多,為的這一體比較自由,又剛在開始發(fā)展。而王維、孟浩然專用五律寫山水,也能變古成家。
中唐詩韋應物、柳宗元的五古以復古的作風創(chuàng)作,各自成家。古文家韓愈繼承杜甫,更使詩向散文化的路上走。宋詩受他的影響極大。他的門下作詩,有詞句冷澀的,有題材詭僻的;本書里只選了賈島一首。另一方面有些人描寫一般的社會生活;這原是樂府精神,卻也是杜甫開的風氣。元稹、白居易主張詩該寫社會生活而有規(guī)諷的作意,才是正宗。但他們的成就卻不在此而在情景深切,明白如話。他們不避俗,跟韓愈一派恰相對照;可也出于杜甫。
晚唐詩刻畫景物,雕琢詞句,題材又回到風云月露和艷情上,只加了一些雅事。詩境重趨狹窄,但精致過于前人。這時期的精力集中在近體詩。精致的只是詞句,全篇組織往往配合不上。其中李商隱、溫庭筠雖詠艷情,卻有大處奇處,不跼蹐在綺靡的圈子里;而李商隱學杜學韓境界更廣闊些。學杜韓而兼受溫李熏染的是杜牧,豪放之余,不失深秀。
李白,字太白,蜀人,玄宗時作供奉翰林,觸犯了楊貴妃,不能得志。他是個放浪不羈的人,便辭了職,游山水,喝酒,作詩。他的態(tài)度是出世的,作詩全任自然。當時稱他為“天上謫仙人”,這說明了他的人和他的詩。他的樂府很多,取材很廣;他其實是在抒寫自己的生活,只借用樂府的舊題目而已。他的七古和樂府篇幅恢張,氣勢充沛,增進了七古體的價值。他的絕句也奠定了一種新體制。絕句最需要經(jīng)濟的寫出,李白所作,自然含蓄,情韻不盡。書中所收《下江陵》一首,有人推為唐代七絕第一。
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鞏義市)人。安祿山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他從長安逃到靈武,作了左拾遺的官。后因事被放,輾轉(zhuǎn)游落到成都,依故人嚴武,做到“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他在蜀住的很久。他是儒家的信徒,一輩子惦著仕君行道;又身經(jīng)亂離,親見民間疾苦。他的詩努力描寫當時的情形,發(fā)抒自己的感想。唐代用詩取士,詩原是應試的玩意兒;詩又是供給樂工歌妓唱來宮廷和貴人的玩意兒。李白用來抒寫自己的生活,杜甫用來抒寫那個大時代,詩的境界擴大了,地位也增高了。而杜甫抓住了廣大的實在的人生,更給詩開辟了新世界。他的詩可以說是寫實的;這寫實的態(tài)度是從樂府來的。他使詩歷史化,散文化,正是樂府的影響。七古體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律詩到他手里應用自如——他的五律極多,差不多窮盡了這一體的變化。
王維,字摩詰,太原人,試進士,第一,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他會草書隸書,會畫畫。有別墅在輞川,常和裴迪去瀏覽作詩。王維多寫山水,選詞造句都得自出心裁。從前雖也有山水詩,但體制不同,無從因襲。蘇軾說他“詩中有畫”。他是苦吟的,宋人筆記里說他曾因苦吟走入醋缸;他的《渭城曲》(樂府),有人也推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他的詩是精致的。
孟浩然,名浩,以字行,襄州襄陽人,隱居鹿門山,四十歲才游京師。張九齡在荊州,召為僚屬。他用五律寫江湖,卻不苦吟,佇興而作。他專工五言,五言各體擅長。山水詩不但描寫自然,還欣賞自然;王維的描寫比孟浩然多些。
李商隱,字義山,河內(nèi)人,登進士第。王茂元鎮(zhèn)河陽,如他掌書記,并使他做女婿。王茂元是李德裕同黨;李德裕和令狐楚是政敵。李商隱和令狐楚本有交誼,這一來卻得罪了他家。后來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绹作了宰相,李商隱屢次寫信表明心跡,他只是不理。這是李商隱一生的失意事,詩中常常涉及,不過多半隱約其詞。后來柳仲郢鎮(zhèn)東蜀,他去作過判官。他博學強記,又有隱衷,詩里的典故特別多。他的七律里有好些《無題》詩,一方面像是相思不相見的艷情詩,另一方面又像是比喻,詠嘆他和令狐绹的事,寄托那“不遇”的意旨。還有那篇《錦瑟》,雖有題,解者也紛紛不一。那或許是悼亡詩,或許也是比喻。又有些詠史詩,如《隋宮》,或許不只是詠古,還有刺時的意旨。他的詩語既然是一貫的隱約,讀起來便只能憑文義、典故和他的事跡作一些可能的概括的解釋。他的七絕里也有這種詠史或游仙詩,如《隋宮》《瑤池》等。這些都是奇情壯采之作——一方面七律的組織也有了進步——所以入選的多。他的七絕最著名的可是《寄令狐郎中》一首。
杜牧詩,五律一首,七絕九首,幾乎是專選一體。杜牧,字牧之,登進士第。牛僧孺鎮(zhèn)揚州,他在節(jié)度府掌書記,又做過司勛員外郎。世稱杜司勛,又稱小杜——杜甫稱老杜。他很有政治的眼光,但朝中無人,終于是個失意者。他的七絕感慨深切,情辭新秀?!恫辞鼗础芬皇滓苍煌茷閴壕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