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山東省寧陽實驗中學)
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進行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搜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生在解析材料時普遍覺得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新課程實施后,如何讓學生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成為歷史教師共同面隊的一個難題。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哪個人物是愛國的,學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顯思想教育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如何在課堂創(chuàng)設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學生的品質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歷史課堂變成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又是歷史教師在新課程中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古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碑斀耠S著人們生活條件改善,加上獨生子女受家長“小太陽”教育影響,一些學生形成了經不起風雨,不善于與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時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觀察:大凡每一個朝代開國君主都能勵精圖治,使其統(tǒng)治下的封建王朝出現興盛局面。其原因在于他們知道江山來之不易,只有勵精圖治,才能使其統(tǒng)治長治久安。而每一個朝代后期,統(tǒng)治者大都貪圖享樂,政治腐敗,最終滅亡。學生明白這些道理后,再引導他們思考:21世紀是一個競爭激烈的世紀,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如不具備新形勢下的綜合素質,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肯定受到淘汰。那么怎樣才能避免遭到淘汰呢?學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梢姡@對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的歷史教學要充分挖掘學生的興趣之源,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鼓勵和培養(yǎng)學生在自學中“設疑”。如果一味地只是教師設疑,學生容易產生依賴性,久而久之他們的主動性將會喪失殆盡,其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也將受到束縛,最終會變成被老師牽著線的“風箏”。只有讓學生學會自己設疑,才能真正主動地學習,在自我設疑、自我辨析中掌握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教學,教師口授,學生聽記,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宰,學生則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缺乏學習歷史的熱情,而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通過聲、光、電的有機組合刺激學生的感官意識,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以次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如講到《抗日戰(zhàn)爭的相持階段》一節(jié)中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艱苦奮斗”一目時,我先播放一首同學們熟悉的歌曲《南泥灣》,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歌聲中感覺到南泥灣從“雜草叢生、沒有人煙”開辟成“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過程,使學生自然形成“南泥灣怎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的問題,從而學生從背景、措施等方面開展小組討論,通過討論,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歷史知識,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長期以來,在考試指揮棒的指揮下,歷史這門學科成為單純的復述性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很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如何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讓歷史課煥發(fā)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這是歷史教學反思的一個重要方面??船F在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人格是師德的集中體現,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尤其重要。因此,教師應當是具有最大適宜性、開放性和應變性的創(chuàng)新型人。創(chuàng)新型人格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表現為對新事物的熱烈追求探索的情感,為實現既定目標不懈的意志,以及為理想和信念忘我工作甚至獻身的堅定不移的性格。為了培養(yǎng)適應新世紀的創(chuàng)新人才,中學歷史教師必須首先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模式,積極推行創(chuàng)新教育,還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幫助學生分析形勢,認識到形勢的緊迫性、任務的艱巨性,增強其責任感,使其積極主動地接受創(chuàng)新教育,同時要鼓勵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多觀察,指出教材和教師講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另外,還應加強督促、檢察工作,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活動持之以恒,逐步形成創(chuàng)新人格。
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歷史教學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歷史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因此,提高教學效率才能有效推進歷史教學改革的深入。在歷史教學中,學生如果對教師所講的知識感興趣,或者認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因此,教師要采取多種措施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