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玲
(棗莊學院 圖書館,山東 棗莊 277160)
“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zhàn)歸來再讀書”,這是晚清名臣曾國藩贈與其弟曾國荃的一副對聯(lián),勉勵其在連年征戰(zhàn)后好好讀書,修身養(yǎng)性,以待厚積薄發(fā)。曾國藩這副對聯(lián)不僅寫得氣勢豪邁,也充滿著人生出、處的智慧??v觀曾國藩的一生,讀書、持家、治軍、為官進退自如,出、處有道,不愧為成功士人的典范。曾國藩祖輩務農(nóng),他科舉出身走上仕途,治國統(tǒng)軍,功業(yè)不朽,而且慎獨主敬,勤于讀書,著述頗豐,又創(chuàng)立晚清“湘鄉(xiāng)派”古文傳統(tǒng),被李鴻章、左宗棠尊為師表。曾國藩無愧“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的稱謂。
早在西漢成書的《禮記·大學》篇中,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論述,這一人生追求影響深遠,千百年來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安身立命、肩負家國的道義精神。而曾國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出來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型知識分子,也是這一儒家思想的成功踐行者。其讀書修身、處世為官、匡扶時弊、經(jīng)世致用的大胸懷大作為,確實印證了“當官須讀曾國藩”這句話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層內(nèi)涵。
曾國藩,1811年12月出生于湖南婁底的一個小山村,其父曾麟書為私塾秀才。曾國藩作為長子,從小就被家中寄予厚望,六歲便入“利見齋”讀書習字,幼年的曾國藩就能熟識《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等啟蒙讀物,年稍長便開始學習“四書五經(jīng)”“八股文”等典籍,并先后到衡陽“唐氏家塾”、湘鄉(xiāng)“漣濱書院”求學。1832年,曾國藩不負眾望,考取了秀才。1834年,曾國藩進入到“千年學府”——岳麓書院求學,并于同年考中舉人。意氣風發(fā)的曾國藩當即進京準備來年的會試,但之后仕途多舛,直到1838年,先后三次會試,才位列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之后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后朝考被道光帝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曾國藩歷經(jīng)二十余年寒窗苦讀,進入了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最高殿堂翰林院后并沒有絲毫懈怠,在當時著名理學家倭仁、唐鑒等人的影響之下,開始了《朱子全集》《資治通鑒》《通典》等理學、史學的研讀。此時的曾國藩已從最早的“四書五經(jīng)”、“八股取士”的科舉讀書向著經(jīng)世致用的方向轉(zhuǎn)變,讀書也更加系統(tǒng)、治學也更加嚴謹,知識面也不斷拓展,特別是對張載、周敦頤、程朱等人的著作興趣濃厚。在朝為官期間,曾國藩幾次上疏治國救世之策《應詔陳言疏》《議汰兵書》《平銀價疏》《敬陳圣德三瑞預防流弊疏》等,博得了朝野的青睞,贏得“敢于直鑒、忠誠為國”的美譽,也是儒家“達則兼濟天下”思想的表現(xiàn)。
在湖湘操辦團練期間,曾國藩有的放矢的閱讀兵書、治亂之書,如《練兵實紀》《皇朝經(jīng)世文編》等,造就其豐厚的軍事思想,并將其運用到湘軍治理之中,對晚晴的兵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在與太平天國的征戰(zhàn)期間,曾國藩也是手不釋卷,特別是對王夫之的著作推崇備至,1862年于軍機繁忙之中和弟弟曾國荃一起編撰出版了《船山遺書》,王船山的著作和思想深刻地影響著曾國藩,而且很多湘軍將領也研習船山著作,自上而下讀書之風甚濃,也使湘軍精神振奮,增強了凝聚力戰(zhàn)斗力。
晚清時期內(nèi)憂外患,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曾國藩開始放眼世界,不斷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不僅讀中國傳統(tǒng)的《考工記》,也開始學習日本的《新論》等西方科技、制造類的書籍。為擺脫晚清的危機,開展了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建成了江南制造總局,開創(chuàng)了我國近代軍事及民族工業(yè)的先河。此時,曾國藩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趨于完善。
曾國藩讀書不僅心到、眼到、口到,而且注重點評,所看之書皆圈點、批注,隨時記錄下讀書體會,其日課言:“讀書不二,一書未點玩,斷不看他書,東看西閱,徒循外為人,每日以十頁為率?!薄对鴩分幸草d有其大量讀書筆記。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學術上的影響力不容小覷,李鴻章、吳汝綸、薛福成等晚清名臣皆受到曾國藩的影響。在曾氏家族中,曾國藩對晚輩的學業(yè)督促甚緊,從《曾國藩家書》中就可窺一斑?!鞍賾?zhàn)歸來再讀書”便是對九弟曾國荃的諄諄教導,曾國荃最后也由一勇之夫成長為有識之士。曾國藩長子曾紀澤、次子曾紀鴻受父親影響,在外交、數(shù)學領域亦有所建樹。曾家讀書也不重男輕女,曾孫女曾寶蓀畢業(yè)于倫敦大學,成為我國近代著名的女教育家。曾氏子孫人才輩出,與曾國藩“耕讀傳家”的家風有很大關系。毛澤東主席曾說:“予于近人,獨服曾文正”。時至今日,曾國藩也是很多學者、領導者尊崇的“讀書楷?!薄?/p>
官德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百家學派都有闡述。如道家的“無為而治”“治大國,若烹小鮮”;墨家的“尚同”“尚賢”“節(jié)用”;儒家的“為政以德”“舍生取義”“民惟邦本”等等。曾國藩“無日不讀書”,“或經(jīng)或史,或詩集文集,每日總宜看二十頁”(《曾國藩家書》),所讀之中他更偏重史書,而且引導諸弟讀《后漢書》《史記》等著述,以增長學識見聞。因曾國藩自幼修讀史書并“四書五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修身齊家、涵養(yǎng)官德,逐漸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學為主,兼容諸子學說的官德思想,這主要體現(xiàn)在“勤、恕、廉、明”四個方面。
曾國藩認為:“人而不勤,則萬事俱廢”、“國勤則治,惰則敗”,為官要勤于政務、善始善終。面對晚清吏治腐敗,官員或敷衍或粗暴的官場現(xiàn)狀,曾國藩通過讀史反省,以史為鑒,感悟到大清王朝若想復興,應以古代先賢為典范,以本朝康熙帝為師,整頓吏治,滌蕩不正的官風。曾國藩不僅要求他人勤勉,自己也是以身作則,躬身踐行。為官勤勉不是空談,曾國藩總結(jié)出來了“五到”,即身到,實地了解情況;心到,用心思考對策;眼到,識人辨事;手到,隨時記錄在冊;口到,及時叮囑,常常督促。為官當以勤補拙,熟習而生明?!翱饲谛∥?,乃可日起而有功”,持之以恒“日久自有大效”?!扒凇笔窃鴩獮閷W為官一生的要求與準則。為官如此,治軍也要勤勉,曾國藩認為:“軍勤則勝,懶則敗?!薄扒谧譃槿松谝灰x。無論居家、居官、行軍,皆以勤字為本”。
曾國藩在軍中,每天早上都是天色未明即起床,在晨光中巡查兵營駐壘,檢閱士兵軍事技能操練;白天則勤勉于軍政事務,清理軍政事務文卷,或接見各方來訪客人。其余時間,則是博覽群書。他在一篇日記中寫到:近日戀床,說明自己的修養(yǎng)有所退步。曾國藩對自己幼時養(yǎng)成的戀床毛病,曾下了很大得決心加以改正。成年后發(fā)現(xiàn)自己仍偶有不能按時醒來的時候,即立刻起床,并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檢討,印證了自己還存在心性不定的問題,警示自己必須要引起重視,并切實加以自律和改正。以此不難看出曾國藩對自己的要求是多么嚴格,甚至達到了苛刻的地步。
熟讀史書的曾國藩深知,為官剛強則易折,要能忍,要有韌性,要有“打落牙齒和血吞”的功夫。古今中外,官場上權勢傾軋、相互敵對比比皆是,最為險惡的是,有人別有用心地分出善惡高低,打擊他人抬高自己。曾國藩則秉承了儒家“恕以待人”的傳統(tǒng)理念,認為:仁者,恕也。恕,道也。凡人涼薄之德,約有三端,最易觸犯。一則,“妒功忌名,幸災樂禍”;二則,“不能受命,居卑思尊”;三則,“強分黑白,過事激揚”。 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
曾國藩的湘軍與太平天國經(jīng)歷了多年的軍事斗爭,其中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在湘軍中擁有著僅次于曾國藩的權勢和地位,并立下了十分卓著的功勛。直至1864年7月,湘軍在曾國荃身先士卒的率領下,經(jīng)過浴血奮戰(zhàn),最終攻克了太平天國的天京(南京),鎮(zhèn)壓剿滅了曾經(jīng)轟動一時的太平天國起義,戰(zhàn)事圓滿結(jié)束,勝利的功勞很顯然是完全歸功于曾氏兄弟的。但是面對這樣天大的功勛盛譽,曾國藩卻在給朝廷的上奏中,將攻克金陵、戰(zhàn)事勝利之功歸之于皇帝、太后和朝廷,歸之于協(xié)同作戰(zhàn)的友軍,謙虛地奏明自己做事不多。同時,在上奏中說:曾國荃病情嚴重,需要回鄉(xiāng)調(diào)理。并私下里對牢騷滿腹的九弟曾國荃反復地規(guī)勸,述明處事哲理,要求其功成身退,辭職回到原籍的家中養(yǎng)病。這正是曾國藩的處世保身原則:“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國藩在低調(diào)中做人,隱忍中做事,處事圓融,能忍能讓,在吏治、用人、籌備糧餉等方面較其他官員順暢得多。因為在曾國藩看來為官若要建功立業(yè),不是征服他人而是不斷地提升自我,要有“識人大量”,才能成大器?!吧颇笥谒 ?,特別是為官一方,身擔國家大事,肩負百姓之責,當有胸懷、有涵養(yǎng)、知進退,要“與人為善”,必須學會“恕”。
曾氏一族耕讀起家,深知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家風勤儉。曾國藩為官一直布衣粗食,過著清淡的生活,每餐僅食一葷。“廉平之德,吏之寶也”,曾國藩認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面對晚清官場的迎來送往、紙醉金迷,他提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仁政,首先要整頓官場吏治,為此曾國藩頒布了《勸誡州縣四條》,提倡“崇儉樸以養(yǎng)廉”。
曾國藩還多次教導曾國荃、曾國潢等族人,無論持家還是為官,均要愛惜物力,不要鋪張浪費?!稌浿俚芰鶆t》中寫到“勿多欲”,即要克己節(jié)欲,不被錦衣玉食、珠寶、美色等所迷惑;“戒好動”,即非政事不要出巡,建房修宅等也不要輕易為之,避免不必要的鋪張浪費;“仆從宜少”,不要講究排場,不可官氣太重,由奢入儉難;“送情宜減”,即人情來往不可奢華。官若不廉,則欲壑難平,品德也會隨之敗壞,毫無正氣可言。曾國藩廉德之行令人敬佩,部下皆尊服其“忠清艱苦”,敢效死命,故能大敗太平天國,成就一番事業(yè)。
“智,即明也?!饔卸耍喝艘娖浣?,吾見其遠,曰高明;人見其粗,吾見其細,曰精明”,這是曾國藩在《書贈仲弟六則》中對“明”的闡述。所謂高明,即高瞻遠矚,有遠見卓識;精明,則是善于領悟與覺察,發(fā)現(xiàn)事物背后的深層次含義與規(guī)律。高明出于個人先天的稟賦與資質(zhì),精明則是靠后天努力鉆研而達到的程度。
為官要心中明,而后口中可斷?!懊鳌辈豢伤俪桑胺e誠可以生明,積勤亦可以生明”,所謂誠,即真心誠意,用心專一,不能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從政更要專心政務,精熟公務,只有誠心靜心,才不會浮躁,才能深入掌握具體情況而處事不亂。所謂勤則是要勤讀、勤問、勤思、勤做,天資高者要善加利用,不足者,更要以勤補拙,不懂之處需及時向他人詢問,用心思索,直至了然于胸為止。一點一滴地積累學識,厚積薄發(fā),才能漸達“明”境。
曾國藩在《治兵語錄》中將“明”細分為四,一曰,“明于己”,《道德經(jīng)》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也就是要正確的審視自我,揚長避短,時時彌補不足之處;二曰,“明于人”,通過一段時間的具體事務,了解每個人的優(yōu)缺點,進而合理用人,不能簡單以好壞,君子、小人去區(qū)分;三曰,“明于事”,不明于事,則易處事不當,有紕漏。為官要周知巨細,把控全局,不可偏聽偏信;四曰,“明于理”,對所讀之書,所處之人,所涉獵之事皆要深思,熟知做人、治學、為官、處事的道理,只有如此,才能做出合適的選擇、正確的判斷?!坝^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曾國藩一生善于用人,提拔后進大概得力于其心之明。
綜上所述,曾國藩總結(jié)的“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眾,明以應務,四字兼全,可為名將,可為好官”的箴言,正是曾國藩飽讀詩書,并在宦海沉浮中總結(jié)出的經(jīng)驗,這也是秉持了儒家“內(nèi)圣外王”思想的踐行精髓?!扒诹魉∷淖?,望時時體察。除去官氣,專務樸實。古人有為者,不外乎此”,這四字確是為官作吏者應當銘記在心,而時時恪守的。
為政以德,官德修養(yǎng)也是當今我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官員自身素質(zhì)與干部隊伍整體水平的根本所在,中共中央提出的“三嚴三實”要求以及黨風廉政建設目標也增強了官德建設的緊迫性。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們國家歷來講究讀書修身、從政以德。古人講,‘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讀書即是立德’,說的都是這個道理。傳統(tǒng)文化中,讀書、修身、立德,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從政之基?!边@是習總書記對當前領導干部的殷切希望,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對“三不朽”理想的當代詮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領導十三億多人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們黨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边@是對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對領導干部素質(zhì)和能力的新要求。曾國藩總結(jié)出的“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眾,明以應務”的為人、處事、從政之道,與習總書記提出的“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chuàng)業(yè)要實、做人要實”時代要求也有相通之處。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君子修為美德,吸收曾國藩思想的合理成分,可為當今時代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干部隊伍素質(zhì)建設、官德修養(yǎng)提供可資的借鑒。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讀書修身,處世持家,皆能推誠守正、勤勉謙和,有兼濟之志,而無慕名之心;尚儉持家,窮達無憂,由己及人,由家及國,一個人的涵養(yǎng)與道德水準,可以造就一個和諧完美的家庭;而一家之正,可以鑄就一個穩(wěn)定繁榮、情感共鳴的國家和民族!“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zhàn)歸來再讀書”,這不僅是一個讀書人的至高境界,也是一個為官者應該持守的道德境界。留此言,以饗來者!
[1]孫敏.曾國藩的讀書思想及對后世的啟示[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科學版),2016,(1).
[2]韓宇彤.“勤恕廉明”——曾國藩為官之道論析[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3][清]李翰章編纂,李鴻章???曾文正公全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4]周海生.曾國藩的政治紀律及啟示[J].領導科學,2017,(19).
[5]李江華.曾國藩為政之道對領導者的啟示[J].領導科學,2015,(22).
[6]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古漢源.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中庸之道[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