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穎
近幾年,水稻連年增產、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水稻產業(yè)得到了大力的發(fā)展,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栽培的品種單一,病蟲害發(fā)生加重等問題,難以確保水稻的穩(wěn)定發(fā)展,為此,我們對省內近期育成的水稻品種進行對比試驗研究,進一步客觀、科學的鑒定品種的特性特征及綜合表現(xiàn),篩選出其中的優(yōu)良品種,提高糧食綜合生產力,推動農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10片葉:墾稻19
11片葉:墾稻17、墾稻20、墾稻21、墾稻27、空育131(ck)
12片葉:墾稻23、墾稻25、墾稻26、墾鑒稻6
1.2 試驗設計
采用田間試驗對比法,共設10個處理,格田面積1.53畝
1.3 耕作栽培管理
田間管理,按照三化管理模式,定期進行除草、施肥、防病工作。
水層管理:全生育期采用淺、濕、干灌溉,灌溉水層3—5厘米。
插秧日期:5月8日,人工插秧,插秧規(guī)格:30×10厘米,畝施肥量:磷肥6公斤、50%硫酸鉀10公斤、尿素10公斤。
(1)基肥:氮肥總量的40%、磷肥的100%、鉀肥的60%、硅肥的100%,最后一遍水整地前人工全田施入或用撒肥器施入,隨著攪漿整地耙入土中8~10厘米。
(2)蘗肥:氮肥總量的30%,在水稻返青后(四葉期)立即施入或在插秧后3~4天及時施入,調節(jié)肥用量2kg硫胺,看田找施,哪黃施哪。
(3)穗肥:氮肥總量的30%,鉀肥總量的40%。
(4)葉面追肥:水稻營養(yǎng)生長期(7月10日以前)葉面肥以釀造米醋,氨基酸類微肥為主,水稻生殖生長期(7月10日以后)應以釀造米醋、磷酸二氫鉀等促早熟微肥為主,葉面噴施硅肥、鎂肥、硒肥。
2. 結果與分析
2.1氣象資料調查
2015年≧10℃,有效活動積溫2593.5℃,比去年低157℃,有效積溫的減少使有一些12片葉品種和晚熟的11片葉品種不易安全成熟。5月份上旬、中旬氣溫較低,平均溫度10℃左右,該時期正是水稻的返青期,導致秧苗大緩苗,不利于水稻的返青。6月上旬溫度仍較低,水稻生長遲緩,中旬氣溫回升,有利于水稻的分蘗。7月中旬降水量充足,達92.8毫米,有利于籽粒的灌漿,8月份日平均溫度較低,日照時數(shù)較少,不利于增加水稻籽粒干物質充實積累,千粒重受到影響。9月份降水量較少,對水稻的收獲提供便利條件。
2.2各品種生育期調查
試驗品種返青、始蘗期無明顯差異。抽穗最早的是墾稻19和墾稻27,為7月24日,比空育131(ck)早4天,墾稻17最晚,為8月2日,比對照晚5天,其他品種在7月24日至7月29日陸續(xù)抽穗。成熟期最早的是墾稻19和墾稻27,為9月6日,比對照早2天,墾稻17成熟期為9月14日,比對照晚5天。
2.3處理水稻抗病性調查
水稻整個生育期未發(fā)生稻瘟病,各品種均無倒伏情況發(fā)生。褐變粒發(fā)病率較低,無明顯差異。從紋枯病發(fā)病率上看,各個品種在13.9%-19.8%之間,除墾稻20和墾稻23之外,均較對照低,發(fā)病率最低的是墾稻21,達到13.9%,其次為墾稻26,達到14%。從鞘腐病發(fā)病率上看,發(fā)病率最低的是墾稻17,達到12.8%,其次是墾稻19和墾稻23,分別達13.2%和13.3%,其他各個品種在14.9%-18.1%之間,較對照無明顯差異,各品種發(fā)病率均較對照低。
2.4室內考種和測產
11片葉產量最高的是墾稻21,實脫產量為647.9kg/畝,比對照空育131增產13.5%,12片葉品種中產量最高的是墾稻23,實脫產量為639.7kg/畝,比對照空育131增產12.1%,其次是墾稻17,增產7.3%,其他品種較對照有-9.9%~3.7%的增產。
2.5 水稻品質調查表
各個試驗品種糙米率、精米率均低于對照,墾稻19及墾稻25的糙米率和精米率較高,糙米率均為74.3%,精米率均為67,9;整精米率墾稻25高于對照,其它品種均低于對照。各個品種堊白率均高于對照,較低的是墾稻21,為4.8%其次為墾稻19及墾稻25,均為5.5%,碎米率最高的是墾稻19,為6.6%,其次是墾稻27,為5.7%,其他各品種均低于對照,在2.6%~4.2%之間。
根據(jù)上述實驗可以得知,由于前期的低溫冷害導致一些高產但不耐抗冷害的品種產量較歷年低,同時,由于空育131是抗冷害性極強的品種,并且,具有較高的穩(wěn)產性,使得對照產量相對較高。通過試驗結果,墾稻17產量表現(xiàn)較好,但成熟期偏長,不作為推薦品種;綜合性狀表現(xiàn)較好,可以搭配空育131種植的11片葉品種推薦墾稻21,墾稻21是本次試驗產量最高,達到647.9kg/畝,較對照增產13.5%。12片葉品種推薦墾稻23,產量較高,達到639.7kg/畝,這幾個品種的豐產性、穩(wěn)定性、抗逆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