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竺可楨氣候變遷思想的來源

      2018-02-04 15:06:14孫萌萌江曉原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8年1期
      關鍵詞:氣候變遷竺可楨氣候

      孫萌萌 江曉原

      1 問題的提出

      中國的歷史氣候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20年代,而其真正的興起則要到20世紀70年代初。在萌芽和興起的兩個階段中,竺可楨(1890~1974)都做出了重要貢獻。[1]最能代表他在氣候變遷方面成就的,是他于1972年發(fā)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以下簡稱《初步研究》)一文。由于《初步研究》發(fā)表于意識形態(tài)批判盛行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科學和文化事業(yè)受到極大限制,因此直到竺可楨逝世之后四年、“文革”結束的1978年,對竺可楨氣候變遷研究的評價才開始在公開刊物上出現(xiàn)。[2- 3]

      在竺可楨逝世10周年之際(1984),呂炯等人發(fā)文紀念,認為竺可楨最寶貴的學術思想之一,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獻資料上的優(yōu)勢彌補儀器設備方面的劣勢。[4]由于“文革”時期“反對資產(chǎn)階級反動思想”和“體現(xiàn)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意識形態(tài),國內(nèi)學者傾向于突出評價竺在中國歷史氣候上的研究,而忽視他將中國歷史氣候變遷置于世界氣候變化的全局,試圖尋找氣候變遷規(guī)律的目標。不過,海外學者對竺可楨工作的評價則更傾向于后者。1976年,謝覺民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刊《地理雜志》上對《初步研究》做了介紹,并認為其學術價值在于將中國歷史上的氣候變化“看作是全球性的,并試圖用這種觀點去解釋它們”。*該文于1981年在中國翻譯發(fā)表。[5]這種由意識形態(tài)造成的“沖突”,在1988年王鵬飛撰寫《怎樣繼承竺可楨的開拓性精神》一文時仍有體現(xiàn):他提出“在氣象史研究中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如何和實事求是結合”是需要開拓的課題,意在消除將竺可楨作為“科學權威”所造成的不良影響。[6]直到竺可楨逝世20周年(1994)時,施雅風指出竺可楨“一直密切注視國際上古氣候?qū)W的新進展和新技術的應用”,并認為他所做的研究是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服務”[7],這和10年前呂炯等人所說的竺可楨氣候變遷研究是“出于當時社會生產(chǎn)的需要,或出于他對科學發(fā)展的預見”[4]有所不同*文中所謂“社會生產(chǎn)的需要”指的是1959~1961年困難時期出現(xiàn)的災荒,以及毛澤東對此問題的關注;“科學發(fā)展的預見”則指的是20世紀70年代氣候?qū)W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興起。。

      盡管已有施雅風等學者認識到,竺可楨十分關注當時國際上氣候變化研究的前沿,但關于它們?nèi)绾斡绊戵每蓸E對氣候變遷的認識等問題,還沒有充分的探討。若結合當前關于氣候變化的爭議來看,竺可楨關于氣候變化的某些觀點仍然在起作用。例如,葛劍雄曾在質(zhì)疑“全球變暖人為說”時提到:

      在20世紀后期,中國已故的氣象學家竺可楨對中國7000年來的氣候變遷發(fā)表過重要的論著?!袊敶臍庀髮W家、地理學家、歷史地理學家又進行了大量研究……歷史地理的研究成果也還無法圓滿地解釋氣候和環(huán)境長時段變遷的原因和規(guī)律,但足于質(zhì)疑現(xiàn)在視為定論的“全球變暖”預測和溫室氣體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的結論。[8]

      歷史地理的研究成果之所以能“足于質(zhì)疑”全球變暖,早在竺可楨《初步研究》一文中得到體現(xiàn)。但在“全球變暖”爭議之前,20世紀70年代初尚有“新冰期”之論,而這正是《初步研究》最初對“未來氣候災變”的想法提供質(zhì)疑和反駁的思想資源。正是出于這一事實,才更有必要對竺可楨氣候思想的來源進行深入探討,《竺可楨日記》為此提供了一個可靠的途徑。

      2 《初步研究》的刊發(fā)與“世界氣候異?!?/h2>

      在竺可楨一生僅有的10篇氣候變遷論文中,《初步研究》是其“盡畢生之作”([9],42頁),被認為是他“最為光彩影響最大的學術論文之一”[4]。文章成稿于1966年,是竺可楨作為新任羅馬尼亞科學院外籍院士,為參加羅馬尼亞科學院100周年紀念會而作的。由于全國正在開展“文化大革命”,該文章當時并未打算在國內(nèi)發(fā)表。他在當時的日記中說:

      此英文稿只擬向國外出版或交給《中國科學》專門對外,不擬譯成中文。因為毛主席說:“對人民群眾和青年學生主要的不是要引導他們向后看,而是要引導他們向前看”,這理由是很充足的。([10],159頁)

      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國內(nèi)形勢都發(fā)生了變化。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lián)合國,1972年2月成為世界氣象組織成員國;在國內(nèi),林彪“反革命集團”于1971年被粉碎,出現(xiàn)了一次糾正“極左”、調(diào)整政策的機會。[11]從1971年后半年開始,“文革”中停刊的期刊紛紛復刊,并有新期刊創(chuàng)辦,其中大部分是自然科學和技術類刊物[12]。尼克松于1972年訪華前夕提出中美科學交流,而中國科學院因期刊長久停刊,無法滿足中美交換刊物的要求,因而也提出要恢復刊物。([9],33頁)在這樣的背景下,竺可楨于1972年2月26日將《初步研究》英文稿寄給夏鼐,預備將譯文登在復刊的《考古學報》([9],47~48頁);《中國科學》(1973年3月2日)、《氣象科技資料》(1973年12月31日)等刊物也都在復刊后不久就發(fā)表了該文章。[13- 14]

      與1966年初稿相比,20世紀70年代的修改稿并未在核心思想及論證上有重大區(qū)別。英文初稿先由他人翻譯成中文,再由竺可楨在這份“譯稿”基礎上修改。出于對翻譯水平的不滿,竺可楨幾乎又自己重譯一遍。([9],50頁)在修改過程中,竺可楨意識到中國氣候變化不一定與歐洲相同,且歐洲的材料也不如國內(nèi)材料可靠,因而必須“依靠自己的材料”。并決定“把國外材料減少到最少限度”。([9],51頁)雖然比起初稿,修改稿增加了許多內(nèi)容,但其核心觀點并無較大差別。竺可楨于1973年將1966年初稿贈予其秘書李玉海時,曾在這本小冊子上寫道:“1972年寫的中文本是這英文本的譯文,只有在人名方面,中文有時加添幾個歷史人物。此外英文每句必須有名詞動詞,在文法上與中文不同,所以每句的意義雖同,但不是直譯,次序有顛倒。只是到最后總結時加上一段,是原本英文所沒有的(此外表4、5、6的位置有了改變)”。李玉海比較兩個版本后認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結論及精華所在都是1966年已經(jīng)完成的”。[15]

      在1973年的日記中,竺可楨羅列了《初步研究》“頗為時人所看重”十六例([9],392頁),這些人中既有氣象、地理等自然科學學者,也有歷史學者。對這篇文章,時人有幾個不同的關注點。除了“中國古代的氣候”之外,從氣候?qū)W的角度看,對于“當前的氣候變化”問題,這篇文章也從側面給出了它的回答。這一回答頗具現(xiàn)實意義——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關于“氣候異?!钡恼f法就引起國際氣候?qū)W界的關注,甚至引起一些國家政府的重視。60年代末,北半球大部分地區(qū)自40年代開始的變冷趨勢越來越明顯,而關于世界各地災荒的報道也不絕如縷。一些學者將“氣候異?!迸c氣候變冷聯(lián)系起來,開始擔心這是地球進入一個新冰期的前奏。[16]

      呂炯等人認為,竺可楨發(fā)表《初步研究》是對科學發(fā)展的敏銳預見,因為在該文發(fā)表之后,馬上就“發(fā)生了世界性的災難性氣候”[4]。但實際上關于“氣候異?!钡膱蟮啦⒉皇前l(fā)生在《初步研究》發(fā)表之后,竺可楨本人也是在1969年就注意到了國外媒體的報道,并開始記錄這些報道直到離世。不過,對于國外的言論竺可楨有自己的判斷:

      據(jù)日本《每日新聞》報導(見星期六日記),蘇修氣候界又在宣傳氣候變冷消息,說列寧格勒近五年比1940年左右低1℃,但我在《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早已指出,這類1℃上下的變遷,過去五千年中極為普通,算不了為地球變冷的證據(jù),冰河時期地球高緯度比現(xiàn)在冷8°,中緯度也有4°,蘇修宣傳是“杞人憂天”之談。([9],527頁)

      這種對氣候會突然變冷的否定性表述,在《初步研究》中并未直接出現(xiàn)。但《初步研究》對中國歷史氣候變遷的研究本身,正是證明了小幅度的氣候波動在歷史上“極為普通”,所謂的“氣候異?!睆臍v史的角度來看卻又是正常的。另一方面,由于在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地球?qū)⑦M入新冰期”的說法傳播甚廣,對“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的關注從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在《初步研究》中,竺可楨提到了中國近80年來天山雪線上升及冰川后退的現(xiàn)象,這當然是氣溫上升的指標,但他對這一觀察事實的關注點并不在于氣候最近的變暖及其原因,而在于天山上的冰川是“1100~1900年的寒冷期所成,而不是第四紀冰川期的殘余”,這同樣是歷史上氣候上下波動(而非單向變化)的證明。而更能進一步表明竺可楨對真正的“氣候災難”的理解來自他緊接著指出的:“十年滑動的平均曲線使我們看出了一個地方的氣候變化趨勢。其缺點是它掩蓋了個別的嚴冬?!币簿褪钦f,即使在氣溫上升的階段,真正的威脅在于“寒潮入侵”。

      《初步研究》對氣候變化的原因主要提到了日中黑子,但又指出“其關系相當復雜,到目前我們還沒能探索出一個很好的規(guī)律出來”[13]。至于為何不談原因,在給呂炯的信中竺可楨解釋到:

      關于氣象記錄,儀器記錄我們也遠不及西洋,但是十六世紀以前歷史時代的氣候文獻,恰恰遠勝于西洋,我們應該利用我們的所長方能取勝于人。同時也批判地接受了古代文化遺產(chǎn)。所以《五千年中國氣候的變遷》,文中只談歷史上氣候如何變遷,而不涉及歷史時代氣候為什么變遷。只談‘How’而不談‘why’……[4]

      對于氣候可能會持續(xù)變冷的說法,竺可楨早在1964年就有所了解。這一年,他開始大量搜集有關氣候變遷的材料,其中有一條筆記提到:“The present situation could be the start of a long term decline toward a colder climate”(目前的情況可能是向一個更冷氣候過渡的長期降溫的開始)([17],338~339頁)。這條筆記,是從英國氣候?qū)W家蘭姆(Hubert H.Lamb,1913~1997)1964年的一篇文章[18]中摘錄的。到《初步研究》發(fā)表前后,蘭姆成為在世界上宣傳“新冰期”將要降臨的主要人物之一。

      對新冰期的擔憂促使一些國家開始重視氣候變化的政治影響,并促成氣候?qū)W的真正興起。[19]1973年5月14日,周恩來“在登有氣候異常變化材料的一個內(nèi)部刊物上作了批示,‘要氣象局好好研究一下這個問題’……”[20]其中所指材料是《參考消息》上的兩篇關于氣候異常的報道,一是日本氣象廳的報告,一是路透社對各國災情及氣象學觀點的報道。[21- 22]它們都提到了國外學者對“下一個冰河期即將到來”的猜測。同年6月,國內(nèi)氣象學者在北京召開了“氣候異常座談會”。年底,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所成立了氣候變遷研究小組——中國的氣候變化研究正是從此時才興起。

      《初步研究》用歷史時期中國的氣候波動否定了“僅根據(jù)零星片斷的材料而夸大氣候變化的幅度和重要性”[13]的做法,在當時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氣象學者引用竺可楨《初步研究》指出:

      有的氣象學家認為,今后氣候?qū)⑦M入“小冰河期”或“冰河期”。他們表現(xiàn)出了恐懼和憂慮。這是缺乏充分根據(jù)的?!伴g冰期”的相對寒冷階段即所謂“小冰河期”。在竺可楨同志所分析的五千年氣候變化中就已經(jīng)歷過幾個這樣的時期。即使在這樣的時期中,我國農(nóng)業(yè)照樣有豐有歉,氣候也不是漫無止期地一直惡化下去的。[23]

      值得注意的是,1973年6月由“四人幫”操控的“上海市委寫作組”在上海創(chuàng)辦《自然辯證法雜志》,于第2期上也刊登了關于“氣候問題”的兩篇文章。這份期刊原意是對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科學研究進行哲學批判,由于與1973年7月之后以批判周恩來為目的的“儒法斗爭”及“批林批孔”運動相重合,也被認為是“四人幫”用來反對周恩來的;[24]這兩篇文章正是在周恩來做了研究氣候異常問題的批示之后刊發(fā)的。未署名文章《人類在戰(zhàn)勝異常氣候中前進》,幾乎復述了《初步研究》關于“物候時期”的研究成果,以此來說明:“近年來的氣候異常只不過是世界氣候波浪式發(fā)展變化漫長過程中的一個短期起伏,一個小小的插曲,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25]然而通篇并未提及竺可楨之名。

      另一篇文章則不僅批判了“資本主義國家”對“新冰期”的恐慌,還認為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暖化、進而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也同樣是“危言聳聽”:

      “變冷”說和“變暖”說從相反的方面引出了“世界末日”的相同結論……有些人就從政治上加以利用……他們的目的,是企圖利用氣候的一時異常情況,轉(zhuǎn)移人們視線,掩蓋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為真正制造饑餓的罪魁禍首開脫罪責。[26]

      3 20世紀60年代對持續(xù)暖化的反駁:氣候是波浪式的行進

      在1966年《初步研究》寫成之前,竺可楨還曾于1962年發(fā)表《歷史時期世界氣候的波動》一文。在這篇文章中,關于氣候是波動的而不是朝一個方向發(fā)展的觀點就已經(jīng)形成。

      呂炯等人曾指出,竺可楨發(fā)表此文是“出于當時社會生產(chǎn)的需要”,即“1960年前,我國出現(xiàn)了連年干旱等氣候反?,F(xiàn)象,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國民經(jīng)濟造成很大損失”[4]。這是極有可能的。在三年困難時期,《人民日報》共有3篇文章直接或間接提到全球暖化問題,其中一篇是由中央氣象局局長涂長望在離世前一年于病榻上完成的。[27]不過,除了災荒引起人們對氣候問題的關注以外,蘇聯(lián)參加國際地球物理年所得到的氣候研究方面的成果也是引起人們興趣的原因。

      1957年7月到1958年12月,蘇聯(lián)在國際地球物理年中的南極勘探活動,在《人民日報》上連載了近兩年時間。1959年《人民日報》總結蘇聯(lián)在國際地球物理年所取得的成就時就提到南極冰川的融化。[28]盡管關于氣候變暖、冰川融化并未被判斷為一件“好事”,但在《人民日報》看來,南極融化意味著“實際利用南極的問題已經(jīng)提到日程上來了”[29];而人類活動正“愈來愈有力地改善氣候?!盵30]

      1961年1月涂長望《關于二十世紀氣候變暖的問題》一文,主要回答了三個問題:第一,我國的氣候是否變暖;第二,氣候長期變化的特點;第三,氣候變化的原因。涂長望認為,“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四十年代,氣候是變暖的,但在以后變冷了。最近的三、四年又有變暖的現(xiàn)象”;“如果氣溫上升的趨勢繼續(xù)下去,那么,二十世紀以來我國氣溫的變化就可能進入第三個時期——又一個變暖的時期”。涂長望這段表述的目的,并不是強調(diào)“未來氣候?qū)⒆兣?,他也沒有任何理由這樣認為——而是要表明,氣候的長期變化是“波浪式地進行的”,“有些甚至是周期性的變化”,而就地域來說,地球上所有地方也不是同時變暖或變冷:

      在過去幾千年人類歷史時期內(nèi),氣溫可以在一定時期內(nèi)變暖或變冷,但沒有持久不變地朝著一個方向的變化。我國大部分地方在二十世紀初期的變暖,已在四十年代中止,并向相反的方向變化。蘇聯(lián)廣大地方氣溫在本世紀三十年代有所升高,以后,雖然其十年平均氣溫仍然維持在多年平均氣溫之上,但已有若干下降。如果氣候向一個方向變化的時期過長,那么,在若干年以后,生活和生產(chǎn)的自然條件就會有顯著改變。實際上并沒有這樣的情況,也沒有發(fā)生這種情況的征象。

      至于氣候變化的原因,涂長望列出了包括溫室效應在內(nèi)的四個方面,同時指出:“近幾十年的氣候變化,哪些原因占主導的地位,目前尚未研究清楚”。[31]

      對此,竺可楨在《歷史時期世界氣候的波動》發(fā)表之前的1961年1月24日([32],13頁)、7月19日([32],107頁),曾做過關于二氧化碳理論的筆記,前者認為南極的增溫略同于全球煤炭燃燒所排放二氧化碳數(shù),而后者則測得南極高緯度溫度增加少,并對當時研究二氧化碳氣候影響的卡倫德(Guy S. Callendar,1897~1964)、普拉斯(Gilbert N.Plass,1920~2004)、弗隆(Hermann Flohn,1912~1997)等人的觀點做了記錄。不過,這些觀點顯然并未說服竺可楨:與涂長望一樣,竺可楨也未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看作是影響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并認為對于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將帶來災難的設想,不必“作杞人憂天的想法”[33]。

      必須要說明的是,這些觀點與國際氣象學界當時的普遍看法基本一致。就在1961年10月2~7日,聯(lián)合國世界氣象組織與教科文組織合作舉辦了一場以“氣候的變化”(changes of climate)為主題的學術會議。竺可楨對這次會議相當重視,不僅在1962年《歷史時期世界氣候的變遷》一文中提到此次會議即將召開的消息,在“文革”時期(1967年2月9日至3月3日)對其中多篇論文做了筆記([10],379~416頁),甚至在《初步研究》的開篇,也仍然認為這是世界上地球物理科學家關注古氣候的發(fā)端。

      這次會議,來自36個國家的115位科學家共發(fā)表了45篇論文。對這些論文的主題進行簡單的統(tǒng)計即可發(fā)現(xiàn),在9篇(20%)以“氣候變化的理論”(Theories of changes of climate)為主題的論文中,只有加拿大氣象局的戈德森(Warren L .Godson,1920~2001)和德國氣象局的弗隆較為具體地提到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對氣候的影響,但二人對這一理論都抱有懷疑。蘇聯(lián)學者根據(jù)1960年最新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二氧化碳的作用“迄今為止被大大高估了”,戈德森據(jù)此認為“當考慮到反饋機制(比如,包括水汽和云),顯然,二氧化碳理論本身并不足以解釋氣候在過去的主要變化”[34];弗隆也認為“二氧化碳不能作為氣候變化的唯一(甚或主要)原因”,并舉了兩個例子作為理由:一是50°S以南并未發(fā)現(xiàn)與北半球同一時間的顯著升溫,但其二氧化碳含量并不比北半球低;二是不僅在工業(yè)化之前世界氣候就經(jīng)歷過幾次明顯的波動,并且在工業(yè)燃燒增長最快的最近十年,氣溫不升反降。[35]這次會議上大部分學者專注于描述氣候變化本身,即使論及原因,也都將自然原因放在首位。

      但也應注意到,雖然氣候大會上大部分科學家并不看重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作為聯(lián)合國組織下的會議,其主旨卻并不僅限于描述氣候的“自然”變化。時任世界氣象組織氣候委員會副主席的沃倫(Carl C.Wallén,1917~2010)在總結發(fā)言中強調(diào)了“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并提出雖然這并不是大部分氣象學家有特別的理由要去關注的,但是“過去的十五年中,地理學家以及一些關心人類事務的國際組織,都對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36]

      這些“人類活動”不只包括工業(yè)二氧化碳排放,還包括工業(yè)氣溶膠、熱島效應、森林砍伐、農(nóng)業(yè)等等。這一關注是與西方環(huán)境運動相一致的,他們認為:人類活動會破壞“自然平衡”?!捌胶狻奔啊皩ζ胶獾钠茐摹边M而引導弗隆提出“全球能源開支”(global energy budget)的氣候變化研究思路,在他所描述的包含大量氣候影響因子的復雜系統(tǒng)中,人為因素是不應被“先驗地”(a priori)排除的;不僅如此,它們還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產(chǎn)生違背人類利益的不可逆轉(zhuǎn)的影響”,人們應該“認清這種危險”。[35]

      4 氣候變遷的空間傳播與全球一致性

      竺可楨關于氣候變化全球一致性的看法在《初步研究》中表達得相當充分,其最引人注目的結論即亞歐大陸氣候變遷的時空規(guī)律。[5]與氣候的“波動”規(guī)律類似,這一“規(guī)律性”帶給人們的“安全感”也被視為反駁“氣候異常”和“災變說”的理由?!度嗣袢請蟆?973年發(fā)表匿名文章指出:

      我國有的氣象工作者,根據(jù)歷史上氣候波動多次起伏的事實,以及本世紀世界溫度的變化情況,認為:(一)歷史上歐洲驟寒,并不都對應中國氣候的異變。……(二)溫度升、降區(qū)是同時存在的?!虼耍壳皻夂蜃兓灾皇菤v史上氣候波動規(guī)律的正常延續(xù)。[37]

      《初步研究》認為:

      在同一波瀾起伏中, 歐洲的波動往往落在中國之后。如十二世紀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寒冷的一個時期 ,但是在歐洲,十二世紀卻是一個溫暖時期;到十三世紀才寒冷下來。如十七世紀的寒冷,中國也比歐洲早了五十年?!魏巫罾涞臅r期,似乎都是從東亞太平洋海岸開始,寒冷波動向西傳布到歐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13]

      這個氣候變遷模式,使一些學者“很受啟發(fā)”。南京氣象學院分析了中國近代氣候振動,得出了一些自稱“極為初步”的結果,其中有:“由增溫轉(zhuǎn)為降溫的年份,東部大體上是在40年代初,有向西推遲的趨勢?!盵38]但是這種變動模式并未得到學界的一致同意。例如,高由禧就曾對當時討論氣候變遷時不注意時間和空間在尺度上的區(qū)別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他根據(jù)“某些氣候異常先在歐洲出現(xiàn),幾十年之后在亞洲出現(xiàn)。有的相反,先在亞洲出現(xiàn),過幾十年后,在歐洲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認為“各種不同尺度的氣候異常有無一定的空間移動規(guī)律”的問題是尚不清楚的。[39]

      在20世紀60年代科學交流極為匱乏的環(huán)境中,《初步研究》能從有限的材料中得出關于歐亞大陸氣候變遷規(guī)律的結論是極不容易的。這一過程在竺可楨日記中有跡可循——一條針對蘭姆的讀書筆記這樣寫到:

      他并指出歷史上氣候變遷首先從東面起,漸漸向西行進,如東經(jīng)50°十三世紀開始冷,但到英國延遲至十六世紀始冷是也。

      竺可楨于1964年記錄了這段話([17],148頁),并在撰寫《初步研究》初稿時將其謄抄在有關氣候變遷的材料集里([10],280、295頁)。查閱蘭姆的這篇論文,相應段落表述如下:

      有明顯的跡象表明,歐洲異常變化的峰值在氣候惡化的1300~1600向西移動;而在1700之后氣候回暖期又向東返回。[18]

      蘭姆對歐洲氣候變化規(guī)律的觀察,使竺可楨得到了“歷史上氣候變遷由東向西行進”的印象。*蘭姆的名字最早出現(xiàn)在竺可楨日記中,是在竺可楨1961年訪英之后。1960年,中英雙方互派科學家(英國外交部承擔了皇家學會的費用,使此事的性質(zhì)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參見文獻[40]),繼吳有訓等五人代表團參加皇家學會300周年紀念會之后,竺可楨等人組成的科學家小組于1961年10月17至23日赴英。雖然當時互相了解的重點并不在氣候?qū)W方面,但這次外交活動使竺可楨注意到英國氣象局的工作,以及其中專注于歷史氣候研究的蘭姆。參見文獻[32],153頁。在竺可楨看到挪威雪線圖時,這個印象進一步加深了:類似的經(jīng)向上相位相反的變化是否也存在于中國與歐洲之間?1966年5月16日,竺可楨見到由挪威冰川學家利斯托爾(Olav Liest?l,1916~2002)繪制的一萬年來挪威雪線高度圖,發(fā)現(xiàn)其所表示的溫度變化與他在中國歷史所推情況很相吻合。([10],112頁)于是次日便約氣候室的二人談話:

      我問他們一個問題,即是從氣候變遷看來,太陽輻射的多少應是一個基本問題。8000年以前冰川退出高緯度后,氣溫漸漸變暖,太平洋白令海峽地區(qū)變暖是在大西洋兩岸變暖為早。而中世紀氣候變冷,我國在南宋時代十二世紀,而西洋要遲,太平洋岸似較大西洋西岸為早,這是何故?是否太平洋容量大的緣故?([10],112頁)

      可見,此時竺可楨尚認為亞歐大陸兩端氣候相位相反的變動,可能是由于海陸分布的影響;但在《初步研究》發(fā)表時,這一觀點被舍棄了,最后選擇了“移動說”,因為他找到蘇聯(lián)、德意志、奧地利和英格蘭這幾個從東向西的點,在“小冰期”時氣候惡化由東向西的先后順序。對這個模式的解釋,竺可楨認為應歸結為西伯利亞高壓的強弱和位置。

      蘭姆后來在他的著作《氣候的變遷和展望》中談到竺可楨的這個觀點。他將同一半球氣候變化不一致的情況歸結為所研究的時間尺度不同:在幾十年或幾百年內(nèi)的相反,在幾千年以及更久遠來看,總體趨勢又是一致的。[41]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高由禧所提出的氣候變化的尺度問題正是針對當時用“各地氣候變遷不一致”或“氣候是波動變化”來反對“小冰期”時所產(chǎn)生的概念混亂。

      5 民國時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氣候變遷思想的斷裂

      竺可楨對氣候變遷是波動起伏的認識是否有更早的來源?在“氣候決定論”流行的民國時期,學者強調(diào)氣候變遷對文明的影響,似與后來所強調(diào)的波動說有明顯不同。作為1910年第二期庚子賠款留美學生的一員,竺可楨于1918年在哈佛大學獲氣象學博士學位,其早期對于氣候變遷的認識與其在美國所受的教育關系緊密。

      概而言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對地理決定論的產(chǎn)生及傳播起到關鍵作用的有3位地理學家——德國地理學家拉策爾(Friedrich Ratzel,1844~1904)、美國地理學家森普爾(Ellen C. Semple,1863~1932)和亨廷頓(Ellsworth Huntington,1876~1947);由于三人的師承關系,拉策爾關于環(huán)境與文化關系的觀點深刻影響了美國地理學領域。[42- 45]通常認為,拉策爾關于人地關系的理論并不適宜被簡單地定義為“環(huán)境決定論”,但后繼的學者在繼承和發(fā)展其觀點的過程中,對拉策爾的理論有所曲解,特別是亨廷頓,是更為接近所謂“決定論”的學者,并在當時就受到其他學者如美國人類學家鮑阿斯(Franz Boas)的嚴厲批評。[46]然而這并未影響當時任教于哈佛大學的亨廷頓對中國的地理學者產(chǎn)生重要影響,特別是他對中國新疆地區(qū)氣候與文明關系的研究[47]。

      竺氏最早論及氣候變遷的數(shù)篇文章常常引用拉策爾或亨廷頓的觀點?!赌纤螘r代我國氣候之揣測》[48]一文提及拉策爾《人文地理》一書[49],認為自此書出版之后,“世人始恍悟于地理于一國文化之影響”。對于氣候與文明的關系,更直接的影響來自亨廷頓。1924年,亨廷頓在東南大學史地學會發(fā)表演講,題為《新疆之地理》,使竺可楨相信氣候變遷對文明的影響[48],盡管與亨廷頓相比,其觀點要溫和許多。*吳傳鈞等學者即認為中國那一時期的“人地關系”觀念是一種溫和的“人地相關”觀念,而不是真正的氣候決定論,參見文獻[50]。

      “氣候決定論”(或環(huán)境、地理決定論)并不只體現(xiàn)在竺可楨的個人興趣上,而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之間流行于中國文化界,也有學者將這一思潮的流行追溯至梁啟超。[51]而同一時期在歐美諸國,“氣候決定論”已成為“過時”的學說,被認為存在理論上的缺陷。張九辰認為,這一觀念在中國的流行主要源于“超越學術的研究動機”,即從各個方面尋求中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以及由此找到“救亡圖存”之路的政治訴求。[52]

      “氣候決定論”在20世紀30年代之后漸趨沒落,其原因通常認為是由于這一理論所推論出的種族主義結論。[53]在蘇聯(lián),20世紀20年代被認為是科學領域尤其是地理學領域相對較為自由的時期,“很多不同的思想和理論被接受”,包括“氣候決定論”;但至20年代末,隨著斯大林將國家發(fā)展的目標向工業(yè)化及軍事化傾斜,這種稍顯自由的氛圍便被更為保守的觀念所取代。[54]具體到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斯大林在《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文中對此持批判態(tài)度,影響了一批蘇聯(lián)地理學者。這些批判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中國地理學界。[55]一篇典型的以批判地理決定論為主題的文章論述如下:

      作為資產(chǎn)階級地理學派核心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與一切資產(chǎn)階級社會學一樣,公開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它用地理環(huán)境來解釋社會現(xiàn)象,以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代替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夸大了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而沒有從分析社會內(nèi)部矛盾來尋求社會發(fā)展的真正原因。因此,這種學術觀點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和庸俗唯物主義結合的世界觀和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的基礎之上的,是和馬列主義學術觀點根本相反的。[56]

      因而,當看到竺可楨在1965年1月的日記中重新提起“氣候決定論”時一改之前的信服與推崇,也就不足為奇了:

      閱E. Huntington著《氣候與文化》,其中歪曲歷史上文化之動力甚多。他是主張氣候有變動的,當時許多人不相信。但三十年代以后氣候的變動如此明白,不得不承認氣候有變動,但因而把他錯誤的地方也全盤接受下來。所以歷史學家,如英國Toynbee在A Study of History,醫(yī)生如Clarence Mills 在Medical Climatology 中都相信他的學說,但實際是言過其實,而且所作結論是全盤錯誤的。([17],379頁)*這段日記中的內(nèi)容后于1965年5~7月由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自然辯證法所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的“自然辯證法座談會”上公開發(fā)表,該會議旨在“討論在科學技術工作中如何自覺地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問題”。參見文獻[57]。

      正如以上那篇典型的批判文章所揭示的那樣,在建國初期至整個60年代的政治文化語境里,“災害”作為一種“后果”,需要由相應的社會制度來承擔;而自然、環(huán)境本身的作用是不足為道的。與以上“標準答案”相左的解釋被劃為政治“不正確”,并有可能承擔相當可怕的后果。“文革”的第一位犧牲者鄧拓正是如此——其民國時期的著作《中國救荒史》“把災荒說成是中國社會一切問題的癥結所在”。[58]“文革”時期創(chuàng)辦的《自然辯證法雜志》,有兩篇批判“氣候問題”的文章,其主要論點正是:資本主義國家“利用氣候的一時異常情況,轉(zhuǎn)移人們視線,掩蓋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為真正制造饑餓的罪魁禍首開脫罪責”。[26]簡言之,“明明是人禍,豈能歸罪于天災”[25]。“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怕天,不怕地,不怕鬼,還能怕冰川?”[25]

      在這種環(huán)境中,竺可楨不可能仍然像民國時期一樣,認為氣候變化能左右人類歷史,而這與“氣候災變說”的邏輯僅一步之遙。

      6 結 論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氣候?qū)W界已從60年代初以歷史時期的氣候波動否定氣候“穩(wěn)定說”轉(zhuǎn)為對氣候變化長期趨勢的重視,從對氣候“自然”變化的關注轉(zhuǎn)為對人為因素的擔憂。而此時竺可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在國內(nèi)發(fā)表,其關于歷史氣候變遷波動性的看法為隨后幾年國內(nèi)否定“氣候異?!被颉盀淖冋f”提供了思想資源。這一觀念在60年代初竺可楨反駁西方“氣候?qū)⒊掷m(xù)變暖”之說時已經(jīng)形成。竺可楨1961~1966年、1972~1974年的日記及為撰寫論文而留下的筆記中,充分證明了其觀念形成所受的西方影響。在這些影響中,最為關鍵的是以“氣候的變化”為主題的1961年羅馬會議,及英國氣候?qū)W家蘭姆關于氣候變遷規(guī)律的探索。盡管竺可楨不止一次地接觸到關于二氧化碳導致氣候暖化的學說,但20世紀初至六七十年代一暖一冷的氣候“波動”,使竺可楨足于忽視這一假說,并堅持氣候是波動的而無一定之趨勢的觀點。

      另外,竺可楨對“氣候異常”及“氣候災變說”背后的政治因素十分敏感,從而認定“新冰期”是蘇聯(lián)的“宣傳”,不足為懼。孫萌萌、江曉原認為,70年代國際上有關“新冰期”的廣泛傳播,與美蘇之間在糧食問題上的博弈有關,特別是1972年的“糧食危機”。[19]從這個角度來說,竺可楨的判斷是準確的。20世紀關于“人地關系”的討論顯示了不同文化及社會背景下人們的看法會非常不同。*吳傳鈞等學者在概括20世紀中國地理學研究時指出:“德、美學者注重地理環(huán)境,無論是環(huán)境決定論,還是二元論和適應論,都認為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無處不在,自然的力量是無法抵御抗拒的,人類只能想盡辦法去適應;蘇聯(lián)學者,則側重于人類社會,認為地理環(huán)境既可了解和認識,還可利用和改造,對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人口論進行政治性批判,甚至完全漠視地理環(huán)境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應有作用……”參見文獻[50],7頁。作為“人地關系”的子項,氣候與人類的關系問題同樣深受社會思潮的影響。正如氣候科學史研究者弗萊明(James R. Fleming)驚嘆的那樣:“在幾十年、幾百年的尺度上,氣候觀念(climate ideas)變遷的程度令人震驚”,“看法和理解的轉(zhuǎn)變可能比氣候變化本身快得多”。[59]

      致謝本文分別在上海交通大學冬至論壇(2016年12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KNOWING NATURE: The Changing Foundations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國際學術會議(2017年5月26日)及巴西第25屆國際科學技術史大會分會場“Narratives of Future Earth”(2017年7月28日)上報告,會議評論及提問對本文修訂有極大幫助,并感謝兩位評審專家的修改意見。

      1 周書燦. 20世紀中國歷史氣候研究述論[J].史學理論研究, 2007, (4): 127~136.

      2 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竺可楨同志[J].地理學報, 1978, (1): 1~9.

      3 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同志對我國氣象科學的重大貢獻[J].氣象, 1978, (8): 1~4.

      4 呂炯, 張丕遠, 龔高法. 竺可楨先生對氣候變遷研究的貢獻[J].地理研究, 1984, 3(1): 19~25.

      5 Hsieh, Chiao-Min. Chu K’o-chen and China’s Climatic Changes [J].TheGeographicalJournal, 1976, 142(2): 248~256.

      6 王鵬飛. 在中國氣象史研究中怎樣繼承竺可楨的開拓性精神?[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 1988, 11(3): 263~268.

      7 施雅風. 竺可楨教授開拓了中國氣候變遷研究的道路[J].地理學報, 1994, 14(2): 172~176.

      8 葛劍雄. 從歷史地理看長時段環(huán)境變遷[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5): 5~8.

      9 竺可楨. 竺可楨全集 [M]. 第21卷.上海: 上??萍冀逃霭嫔? 2011.

      10 竺可楨. 竺可楨全集 [M]. 第18卷.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0.

      11 程晉寬.“教育革命”的歷史考察: 1966~1976[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 409~437.

      12 方厚樞.“文革”十年的期刊[J]. 編輯學刊, 1998, (3): 4~7.

      13 竺可楨.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 中國科學, 1973, (2): 168~189.

      14 竺可楨.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 氣象科技資料, 1973, (S1): 2~23.

      15 李玉海. 芻議竺可楨成功之路——以他的代表作為例[C]//劉紀遠. 現(xiàn)代中國地理科學家的足跡. 北京: 學苑出版社, 2002. 27~31.

      16 Reeves R W, Gemmill D, Livezey R E, Laver J. Global Cooling and the Cold War-And a Chilly Beginning for the United States’ Climate Analysis Center [EB/OL].(2017- 03- 02)http: //www.meteohistory.org/2004polling_preprints/docs/abstracts/reeves&etal_abstract.pdf.

      17 竺可楨. 竺可楨全集 [M]. 第17卷.上海: 上??萍冀逃霭嫔? 2010.

      18 Lamb H H. Trends in Weather [J].Discovery, 1964, (2): 34~39.

      19 孫萌萌, 江曉原. 全球變暖與全球變冷: 氣候科學的政治建構——以20世紀冰期預測為例[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 2017, 25(1): 77~87.

      20 上海市氣象局. 文痞談天, 意在變天——批判姚文元授意炮制的《人類在戰(zhàn)勝異常氣候中前進》的黑文章[J].氣象, 1977, (6): 1~2.

      21 日本氣象廳提出報告: 世界氣象變化反??赡艹掷m(xù)一個時期[N]. 參考消息, 1973- 05- 14: 4.

      22 路透社報道: 亞非拉許多地區(qū)氣候反常[N].參考消息, 1973- 05- 14: 4.

      23 張家誠,朱明道.近年氣候變化問題的探討[N].人民日報, 1973- 07- 21: 3.

      24 孫光萱.《自然辯證法雜志》搞些什么名堂[J].書屋, 2007, (1): 55~58.

      25 人類在戰(zhàn)勝異常氣候中前進[J].自然辯證法雜志, 1973, (2): 399~407.

      26 張秀寶, 金守郡, 周淑貞.氣候異常問題淺說[J].自然辯證法雜志, 1973, (2): 19~29.

      27 趙九章.悼念涂長望同志[J].氣象學報, 1962, 32(3): 195~198.

      28 觀天測地探得許多奧秘, 蘇聯(lián)在國際地球物理年內(nèi)成就巨大[N].人民日報, 1959- 12- 31: 5.

      29 冰雪南極寶藏多, 蘇聯(lián)科學家說, 實際利用南極的問題已經(jīng)提到日程上來了[N].人民日報, 1960- 02- 01: 6.

      30 柳風.春滿人間[N].人民日報, 1960- 02- 10: 8.

      31 涂長望. 關于二十世紀氣候變暖的問題[N].人民日報, 1961- 01- 26: 7.

      32 竺可楨. 竺可楨全集 [M]. 第16卷.上海: 上??萍冀逃霭嫔? 2009.

      33 竺可楨. 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J]. 氣象學報, 1962, 31(4): 275~288.

      34 Godson W L. The influence of the variability of solar and terrestrial radiation on climatic conditions [C]//ChangesofClimate:ProceedingsoftheRomeSymposium(organizedbyUnescoandWMOin1961), 1963. 473.

      35 Flohn H. Theories of climatic change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global energy budget[C]//ChangesofClimate:ProceedingsoftheRomeSymposium(organizedbyUnescoandWMOin1961), 1963. 342, 343.

      36 Wallén C C. Aims and methods in studies of climatic fluctuations [C]//ChangesofClimate:ProceedingsoftheRomeSymposium(organizedbyUnescoandWMOin1961), 1963. 327.

      37 世界氣象異變的概況和趨勢[N]. 人民日報, 1973- 07- 21: 3.

      38 南京氣象學院.對我國近代氣候振動的初步分析[J].氣象科技資料, 1973, (3): 37~42.

      39 高由禧.有關氣候變遷問題的一些看法[J].氣象科技資料, 1974, (5): 3~4, 42.

      40 Collins P.TheRoyalSocietyandthePromotionofSciencesince1960[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181~185.

      41 Lamb H H.Climate:Present,PastAndFuture,Vol.2:ClimateHistoryandtheFuture[M]. London: Methuen, 1977. 401~402.

      42 Spate O H K. Toynbee and Huntington: A Study in Determinism[J].TheGeographicalJournal, 1952, 118(4): 406~424.

      43 Peet R. The Social Origins of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J].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 1985, 75(3): 309~333.

      44 Livingstone D N. Race, Space and Moral Climatology: Notes toward a Genealogy[J].JournalofHistoricalGeography, 2002, 28(2): 159~180.

      45 Judkins G, Smith M, Keys E. Determinism with Human-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the Rediscovery of Environmental Causation[J].TheGeographicalJournal, 2008, 174(1): 17~29.

      46 Livingstone D N.TheGeographicalTradition:EpisodesintheHistoryofaContestedEnterprise[M]. Oxford: Blackwell, 1992.291~294.

      47 Huntington 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Chinese Turkestan[J].BulletinoftheAmericanGeographicalSociety, 1907, 39(5): 268~272.

      48 竺可楨. 南宋時代我國氣候之揣測[J]. 科學, 1925, 10(2): 151~164.

      49 Ratzel F. Anthropogeographie[M]. Stuttgart: Verlag von J. Engelhorn, 1882 ~1891.

      50 吳傳鈞, 劉盛佳, 楊勤業(yè). 20世紀中國地理學研究[G]//吳傳鈞.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地理學).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1~18.

      51 宋正海.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在近現(xiàn)代引起的誤解[J].自然辯證法研究, 1991, 7(9): 1~8.

      52 張九辰.中國近代對“地理與文化關系”的討論及其影響[J]. 自然辯證法通訊, 1999, (6): 62~68.

      53 Blacksell M.PoliticalGeography[M]. London: Routledge, 2005.140.

      54 Oldfield J D, Shaw D J B. A Russian geographical tradition? The contested canon of Russian and Soviet geography, 1884~1953[J].JournalofHistoricalGeography, 2015, (49): 75~84.

      55 曹詩圖. 關于“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批判的哲學反思[J]. 世界地理研究, 2001, 10(4): 100~106.

      56 劉清泉, 劉惠君, 鐘志楷, 等. 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的實質(zhì)和根源[J]. 西南師范學院學報, 1959, (2): 44~50.

      57 胡世華, 關肇直, 朱照宣, 等. 北京自然辯證法座談會上的一部分發(fā)言[J]. 自然辯證法研究通訊, 1965, (4): 1~21.

      58 于建勛. 從《中國救荒史》看鄧拓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真面目[N]. 人民日報, 1966- 06- 10: 3.

      59 Fleming J R.HistoricalPerspectivesonClimateChan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viii.

      猜你喜歡
      氣候變遷竺可楨氣候
      中國物候?qū)W創(chuàng)始人竺可楨
      求是前行的竺可楨
      氣候變遷或成人類最大安全威脅
      群眾(2019年4期)2019-03-19 12:02:46
      瞧,氣候大不同
      氣候變暖會怎樣?
      竺可楨與胡適賭壽命
      科學導報(2015年71期)2015-06-22 02:49:03
      立冬
      竺可楨學——《竺可楨全集》催生的一輪朝陽
      民主與科學(2014年5期)2014-02-28 11:23:37
      氣候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
      世界科學(2013年12期)2013-03-11 18:09:54
      柳林县| 龙州县| 隆安县| 新巴尔虎右旗| 奉节县| 岐山县| 鲜城| 五常市| 炎陵县| 桃源县| 万源市| 武威市| 北碚区| 成都市| 施秉县| 若尔盖县| 松潘县| 青神县| 宁津县| 新干县| 苍山县| 信丰县| 汪清县| 虎林市| 常山县| 长子县| 渭源县| 安岳县| 上杭县| 方山县| 通城县| 陈巴尔虎旗| 新民市| 海晏县| 吐鲁番市| 阳山县| 辉南县| 林周县| 黑河市| 合江县| 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