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該設計本著以學生為主,主要采用學生動手探究的方法,在活動中探索新知,結合多媒體展示,使用幾何畫板畫制橢圓的圖像,引導學生推導出橢圓公式。
關鍵詞:探究;發(fā)現;推導
一、 設計背景
隨著教材、教學、高考的改革不斷深入,高中數學教育對教師的要求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也限制了老師的主導作用。那么如何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構建有效課堂,是我們一線老師需要思考的。站在學科的高度,從整體和聯(lián)系的觀點,本著高效、創(chuàng)新的理念,我設計了這節(jié)課。
二、 學情分析
本節(jié)是北師大版選修2-1第三章圓錐曲線第一節(jié)橢圓的第一課時,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在高考中也是重點考查內容之一。學生前面已經掌握了“圓及其標準方程”的知識,本節(jié)是作為承上啟下的重要內容,既類比圓的探索過程,又為后面研究雙曲線、拋物線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論基礎。
三、 教學用具
1. 多媒體課件。
在課件中使用幾何畫板向學生進行動畫展示:(1)籃球在陽光下的投影;(2)畫橢圓的過程。
2. 學生手動畫圖工具:木板、線、圖釘、白紙。
四、 教學過程
(一) 課件展示、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太陽系運行圖,先讓學生感受星空的壯麗,觀察行星運行的軌道圖形,認識橢圓,感受橢圓的對稱美。然后讓學生舉生活中的橢圓,我再用課件展示我所發(fā)現的生活中的橢圓的例子。教師與學生互動,生活中的實例及多彩的多媒體圖片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引出課題,帶領學生去探索這個美麗的圖形。在這里,從生活中的實例入手,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色。
(二) 動手畫圖、得出結論
1. 課件展示籃球在陽光下的投影模型動畫,讓學生感受幾何畫板的魅力,在這個模型中,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橢圓的定義,并實際動手操作,自己畫橢圓。
2. 學生實驗:三人一組,每組一塊木板,一根無彈性的繩子,兩顆圖釘。結合圓的作圖方法和剛才發(fā)現的橢圓的定義,動手畫圖。畫圖的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固定兩點,用筆尖勾直線,移動筆尖,觀察得到的軌跡是什么圖形。
3. 學生畫好之后老師也參與其中,使用幾何畫板畫出橢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然后老師提問:剛才在畫圖的過程中,線的長度一定說明什么?學生回答:筆尖到兩定點的距離之和為定值。老師使用計算機,利用幾何畫板展示測量,從數據上來看看是否和為定值。發(fā)現結果一致從而引導學生得到橢圓的定義。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從實踐中體會橢圓上的點所滿足的條件,逐漸把圖形語言轉化為文字語言。當學生定義不準確時,不否定學生,以提問的方式提醒學生注意定義中的關鍵詞,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索。例如:距離之和的常數不大于兩定點之間的距離,會怎樣?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動手操作,通過不斷的移動兩點的距離,畫出扁圓程度不同的橢圓,從而得到結論:當2a=2c時畫出的是線段;當2a<2c,畫不出圖形;通過這樣的實踐,讓學生理解條件2a>2c。
(三) 合理建系、推導方程
橢圓標準方程的推導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貞泩A的標準方程的推導過程,總結步驟:建系→設點→列式→化簡。類比圓的方程的推導過程,先引導學生如何建系。在這里,我盡可能的給學生建系的機會,利用課件展示學生可能出現的建系情況,發(fā)揮學生的直覺思維,在比較的過程中發(fā)現最優(yōu)的建系方法,體會對稱和簡潔美。
建好坐標系(焦點在x軸),學生可以自主完成設點、列式,在化簡的過程中,學生會出現困難的地方是在寫出方程(x+c)2+y2+(x-c)2+y2=2a后,需要進行化簡時。有的同學會出現直接平方的現象,教師應鼓勵他繼續(xù),發(fā)現矛盾:直接平方,左邊會出現更大的根號運算;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先移項,得到
(x+c)2+y2=2a-(x-c)2+y2再進行平方,化簡后得到
a2-cx=a(x-c)2+y2,再次平方,根號就沒有了。讓學生到臺上使用投影儀展示他推導的過程。
除了學生推導的方法外,我又引導學生發(fā)現其他的推導方法,解法2:啟發(fā)學生觀察(x+c)2+y2+(x-c)2+y2=2a(1)左邊的式子的特點,將分子有理化,即可得到
(x+c)2+y2-(x-c)2+y2=2cxa(2),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發(fā)現,將(1)式減(2)式,得到(x-c)2+y2=a-cxa(3),這樣,我們就將兩個根號轉化成一個根號了,體現了化歸與轉換的數學思想,然后兩邊平方。在這里,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數學中,(2)式是(1)式的對偶式,在這里用了數學里的對偶思想,而(3)式進一步可以得到橢圓的第二定義。在這里主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發(fā)現式子中的矛盾,并想辦法解決。解法3:由已知等式(x+c)2+y2+(x-c)2+y2=2a,引導學生發(fā)現:(x-c)2+y2,a,(x+c)2+y2構成等差數列,設此等差數列的公差為d,則
(x-c)2+y2=a-d(3)(x+c)2+y2=a+d(4),將(3)(4)分別平方相減得
d=cax,即(x+c)2+y2=a+cax,然后兩邊平方整理即可。得到焦點在x軸的標準方程后,同理再得到焦點在y軸的標準方程。
在本節(jié)課的最后由學生進行反思和評價。由學生談學習本節(jié)課的最大收獲,可以是知識上的,也可以是方法能力上的。
五、 教學反思
1. 本節(jié)借助幾何畫板的演示功能,使學生通過點的運動,觀察到橢圓的軌跡的特征。多媒體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讓探究式教學走進課堂,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展學生的主體能力,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新。
2. 學生雖然對橢圓圖形有所了解,但只限于感性認識,缺少理性的思考、探索和創(chuàng)新,這與缺乏必要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密切相關。本節(jié)課從實例出發(fā),用多媒體結合本課題設計了一對動點有規(guī)律的運動作一些理性的探索和研究。
3. 在教材處理上,大膽創(chuàng)新,根據橢圓定義的特點,結合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思維習慣在概念的理解上,先突出“和”,在此基礎上再完善“常數”取值范圍。在標準方程的推導上,并不是直接給出教材中的“建系”方式,而是讓學生自主地“建系”,通過所得方程的比較,得到標準方程,從中去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中的對稱美和簡潔美。在對教材中“令a2-c2=b2”的處理并不是生硬地過渡,而是通過課件讓學生觀察在當M為橢圓短軸端點時(但這一幾何性質并不向學生交待),特征三角形所體現出來的幾何關系,再做變換。
參考文獻:
[1]張映姜.欣賞圓錐曲線,體驗歷史文化[J].數學通報,2012,(11):41-43.
[2][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1.
[3]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zhàn)[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79.
作者簡介:
張海靜,安徽省阜陽市,阜陽市第五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