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尤花,鐘陸行,詹正宇,馮 苗
(南昌大學a.研究生院醫(yī)學部2015級; b.第一附屬醫(yī)院腫瘤科,南昌330006)
肺淋巴上皮瘤樣癌(LELC)是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種罕見類型,約占其他類型肺癌的0.92%[1],由Bégin等[2]于1987年首次報道。作者收治1例原發(fā)性肺LELC報告如下。
患者,女,54歲,因咳嗽、咳痰伴右胸痛3個月余于2016年7月7日入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16年4月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活動后咳嗽、咳痰,咳白色黏液性痰,休息后緩解,感右胸及頸部持續(xù)性鈍痛,咳嗽時加重。否認吸煙史。查體:左鎖骨可觸及數(shù)個腫大包塊,質(zhì)硬、無觸痛,最大為4 cm×4 cm者其邊界模糊,余包塊邊界清楚。心肺未見異常。
胸部增強CT示:右肺下葉可見3.5 cm×3.5 cm×5.4 cm腫塊,其邊緣不規(guī)則,呈分葉,周圍見毛刺,內(nèi)見支氣管閉塞,增強掃描見不規(guī)則強化。右下肺后基底段另見一分葉狀腫塊,大小為2.9 cm×2.5 cm。兩肺門、氣管前腔靜脈后間隙、隆突下及下腔靜脈旁可見多個腫大淋巴結,增強環(huán)狀強化,內(nèi)見部分壞死灶。鼻咽顱底MRI平掃示:左側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疑為腫瘤轉移;雙側頸部多發(fā)小淋巴結。電子支氣管鏡活檢病理示:光鏡下見支氣管黏膜,腫瘤細胞呈不規(guī)則巢片狀排列,于黏膜固有層內(nèi)浸潤性生長,其周邊見大量淋巴細胞圍繞,瘤細胞中等大小,胞漿少,弱嗜堿性,核大、深染。免疫組織化學示:CD20(-),CD3(-),CD56(-),CK5/6(2+),CKKi-67(60%+),P40(弱+),P63(3+);TTF-1(-);CK(+)。原位雜交:EBER(灶狀+)。病理診斷:(左主支氣管)LELC。
因患者病期為晚期,未行手術治療,給予化療。方案為:吉西他濱1000 mg·m-2,d1、d8,順鉑75 mg·m-2,d1-3。21 d為一周期。
2周期后復查CT示:右肺下葉見2.0 cm×3.0 cm×2.5 cm腫塊,右下肺后基底段另一腫塊大小1.6 cm×2.0 cm。左鎖骨腫大包塊最大者3 cm×2 cm。4周期后復查CT示:右肺下葉見1.5 cm×1.5 cm 腫塊,右下肺后基底段腫塊大小1.6 cm×1.3 cm。左鎖骨腫大包塊最大者2 cm×2 cm。后每3個月復查1次,疾病穩(wěn)定,直至2017年7月11日復查胸腹部CT提示肺部病灶較前增大,肝轉移;骨掃描提示骨轉移。7月12日、8月3日改行DP方案化療(多西他賽75 mg·m-2,d1;奈達鉑80 mg·m-2,d1-3)2周期,后患者因經(jīng)濟原因,未繼續(xù)化療。2017年10月復查提示病灶大小較7月份檢查結果相仿,患者一般情況良好,KPS評分1分。
原發(fā)性肺LELC為肺大細胞癌的一個亞型。該病發(fā)病平均年齡較其他類型肺癌偏小,無明顯性別差異,非吸煙患者發(fā)病率較高[3]。2006年國內(nèi)外文獻報道200余例,其中2/3是我國華南省份及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qū)[4],提示該病具有顯著的人種和地理分布特點。
該病發(fā)病機制與EB病毒感染密切相關。1989年Butler等[5]應用原位雜交(ISH)法首次從1例華裔肺LELC患者中檢測出EBV-DNA。在韓安家等[6]的研究中,32例肺LELC有30例EBV-EBERs陽性,而非LELC肺癌EBERs陽性率為0。李雯等[7]研究亦表明亞洲人肺LELC與EB病毒感染關系密切。本例患者EBV-DNA陽性,提示EB病毒感染可能是肺LELC的主要病因之一。
肺LELC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以咳嗽、咳痰、胸痛發(fā)生率較高。肺LELC患者胸部CT的主要特征包括:腫塊多較大(1.5~8.0 cm),貼近胸膜,靠近縱隔,邊界清楚,易累及支氣管周圍淋巴結,出血血管包繞、鈣化相對少見[8-9]。肺LELC的CT表現(xiàn)常為靠近胸膜下的肺內(nèi)孤立性結節(jié),邊緣光整,增強強化,部分可出現(xiàn)壞死;MRI的T1WI為低、等信號,T2WI為稍高信號,增強可強化[10]。Ooi等[11]報道,原發(fā)性肺LELC的CT多表現(xiàn)為靠近縱隔的單發(fā)腫塊,邊界清晰,易侵犯支氣管及大血管,多有淋巴結轉移。本例患者具有雙病灶,腫塊偏大,侵犯支氣管,縱隔淋巴結腫大,但邊緣不規(guī)則,呈分葉,周圍見毛刺,增強不均勻強化。另,肺LELC與轉移性鼻咽淋巴上皮瘤樣癌,從組織學上很難區(qū)別,診斷時必須結合患者病史、鼻咽部MRI檢查及鼻咽鏡檢查,排除鼻咽部、唾液腺等部位的原發(fā)灶。
肺LELC組織學上與鼻咽未分化癌相似,表現(xiàn)為癌細胞呈合胞體狀聚集、核大、呈空泡狀,可見明顯的嗜酸性核仁,胞質(zhì)豐富,細胞之間境界不清。癌細胞呈巢狀或散在分布,間質(zhì)有豐富的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少數(shù)病例可出現(xiàn)灶性鱗狀上皮分化,表現(xiàn)為癌細胞境界較清楚,呈柵欄狀排列在癌巢的周圍,未見明顯的細胞間橋或細胞內(nèi)角化[6-7,12]。
肺LELC的治療手段主要為臨床經(jīng)驗性治療。Chan等[13]對9例Ⅰ—Ⅳ期原發(fā)性肺LELC患者治療效果進行了總結,認為Ⅰ—Ⅲa期患者予手術治療為基礎的綜合治療,而Ⅲb和Ⅳ期患者僅接受姑息癌性化療、放療或二者聯(lián)合治療。其中7例患者接受姑息性化療,化療方案均以順鉑為基礎,聯(lián)合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吉西他濱或長春瑞濱,每2~3周重復1個療程,化療3~8個療程。其中5例部分緩解、緩解率為71.4%。Ho等[14]報道3例晚期原發(fā)性肺LELC患者在接受5-Fu、甲酰四氫葉酸和順鉑的聯(lián)合化療后,2例(67%)患者部分緩解;另1例患者無緩解,給予縱隔放療后部分緩解。張冬坤等[15]認為肺LELC對放療和化療有一定的敏感性且預后好。本例患者行GP(吉西他濱+順鉑)方案化療2周期療效評價為部分緩解,與報道相符。因此,對原發(fā)性肺LELC患者,治療應采用手術加術后輔助放化療的綜合治療,晚期不能手術患者也應給予化療和放療等姑息治療。
目前,國內(nèi)外多項研究[5,10,16-17]表明,肺LELC預后較其他類型非小細胞肺癌好。張冬坤等[14]報道1例Ⅲa期患者帶瘤生存89個月,且未見遠處轉移。腫瘤復發(fā)和瘤組織的壞死程度是判定預后的兩個重要指標[5]。肺LELC細胞周圍出現(xiàn)大量CD8陽性T細胞和LELC細胞中p53、c-erbB-2癌蛋白的低表達或不表達均提示預后較好[1]。
綜上所述,肺LELC對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敏感,轉移發(fā)生率低,早期患者應采取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由于肺LELC病例數(shù)少,化療方案的選擇尚無法進行隨機對照研究,僅能參考個案報道。對于優(yōu)化治療今后需要更多大樣本的臨床對照數(shù)據(jù)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