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物理教學主要根據物理實驗發(fā)現物理事實,依據物理現象進行探究學習。而探究性教學法,符合新課改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有助于在物理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本文主要基于高中物理教學,簡要探討探究式教學法在其中的應用實踐。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法;高中物理;課堂教學
一、 引言
探究性教學法以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互動教學為主體原則,符合當前以人為本的課改精神,在教學中,通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研究物理知識的方式,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從而培養(yǎng)其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高中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 探究性教學法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
探究式教學法改變以往教師在課堂上直接灌輸課程內容和認知策略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師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特定教學環(huán)境,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物理創(chuàng)新思維。
1. 情境導入
不同于舊教材,當前高中物理新教材在每一章節(jié)中都設置了問題情境,形象化物理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高中物理教師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教學,結合生活經驗,激活課堂活力。
(1)實驗式提問
物理實驗可以其生動畫面,巨大新奇性吸引學生的注意,教師在課程教學時可以實驗為基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
如在教授自由落體運動時,可事先提問,將兩個大小一樣的紙片和鐵皮同時從同一高度做自由落體運動,哪一個物體先落到地面。在經過學生激烈討論、思想碰撞后,教師再進行實驗展示,由此初步建立起學生探究學習的意識。
又如在教授自感通電現象時,教師可事先準備一個電路連接,在課堂展示中將自感線圈遮擋住,閉合開關后讓學生看到一個慢慢發(fā)光的燈泡,從而激發(fā)學生好奇心,主動探究被遮擋的事物是什么。
再如,在折射率教學中,教師可準備在一大燒杯中裝適量液體,使其折射率與玻璃近似相等,然后在其中放置一個小燒杯,通過讓學生觀察猜測大燒杯中的物體引發(fā)學生思考物體折射率。
(2)生活情境提問法
高中物理教師可將學生日常生活熟悉的事物引入教學中,改變以往教學中將物理理論知識束之高閣的情況,從而加強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物理的聯系,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比如,在進行直線運動課堂教學時,教師可結合生活現象進行情境導入:如果將一輛地鐵停站和離站都看作勻變速直線運動,給定速度時間圖像,那么地鐵??空居昧硕嗌贂r間;又如,在進行向心力課堂知識點的教授時,可先設置情景提問,乘坐出租車時當車子向左轉彎時,人在車上的身體狀態(tài)是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狀;再如,在分析機車啟動問題時,教師可通過情景提問,假設周末你們一家人自駕旅游,途中經過山路,上坡時你的父親是如何操作的。
由此,通過聯系生活場景,可以讓學生快速進入情境,有意識地聯系生活經驗來解決物理問題。
(3)知識點追問法
當教授物理現象的知識點時,教師可通過層層問題設置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依據“是什么?為什么?怎么用?”來進行提問,將文本上的物理現象引入到生活情境中幫助學生理解,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如在教授光的衍射時,教師可列出問題組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學習,問題可設置如下:一、 衍射現象是什么?二、 為什么會發(fā)生衍射?三、 衍射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從而幫助學生把概念與現象相聯系,在此過程中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
2. 實驗教學
作為實驗性學科,物理教學離不開實驗探究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設置實驗課,通過學生親自觀察實驗現象、進行過程研究,方能充分掌握知識點含義,將抽象概念形象化。比如在教授打點計時器相關知識點時,如果不讓學生親自進行打點計時器的實驗,那么學生對其認識只能停留在表面現象上。因此,高中物理教師應將實驗設計制作課題研究、案例設計等作為物理課程實驗訓練范疇。
(1)教師引導實驗
高中物理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實驗研究,比如在能量守恒的教學中,教師可設置實驗課:用一小滑塊在氣墊導軌上碰撞另一靜止的大滑塊,觀察實驗現象,當兩個滑塊碰撞時,速度有何變化規(guī)律?其變化是否與滑塊質量有聯系?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操作,進行兩滑塊碰撞前后的分析,記錄測量數據得出結論。
(2)師生共同實驗
師生共同合作方式符合新課改下互動教學理念,有助于在實踐中培養(yǎng)師生情感,增加高中物理教師教學魅力,利于教師高效益展開課堂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游戲實驗設計,聯合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比如在教授勻速圓周運動相關知識點時,可組織學生進行戶外實驗。實驗如下,首先準備一個排球放在袋子中,全體同學圍成一個圈,然后請一名同學到中心抓著袋子與排球一同做勻速圓周運動,當其松手時哪位同學能接住排球,觀察該同學所站位置與中心同學站立位置的關系。由此,物理課堂教學不僅僅局限于教室中,通過戶外教學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輕而易舉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輕松進入勻速圓周運動相關知識點教學。
(3)學生自主實驗
傳統物理課程教學基于教師主動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基礎上,學生缺乏主動學習欲望,局限于課本知識,完全依賴于教師傳輸。而探究性教學法下,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實驗的方式,顛覆以往教學過程中師生從屬地位,將學生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究,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能夠快速吸取知識。
如教師在教授牛頓第二定律后,可給學生安排實驗作業(yè):讓同學在公路上騎自行車,感受自行車所受阻力并形成實驗方案研究,由此,可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獲取成就感從而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物理,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三、 結語
探究性教學法主要以學生所掌握的物理知識為情境進行學習探討,借助教師引導結合學生合作的方式共同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鄧成顯.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方法探討[J].學周刊,2016,7(01):46.
[2]謝文忠.探究性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下旬,2017,8(07):154.
作者簡介:周余豐,中學一級,江蘇省宜興市,江蘇省宜興市周鐵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