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 北京 100031)
在我國古代最早的音樂美學和文藝理論專著《樂記》中,對音樂歌舞藝術的起源、性質、特點、功能等方面,都有較為系統(tǒng)的論述。如《樂記篇》中說:“凡音之起,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耐動,放行于聲。聲相應,放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于戚羽毣,謂之樂?!盵1]這里的樂中是包含舞蹈的,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樂與舞是一體化的。
從原始社會到商周時期,樂舞逐漸地從求神問醫(yī)的巫舞演變成供人觀賞的藝術。之后,中國的樂舞經歷了秦、漢、唐、元、明、清六個朝代。在各個不同的時期,樂舞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或文或武,或崇高或美輪美奐,展示出它深厚的文化意蘊及內涵。
當代,樂舞還同過去一樣,用于祭祀(如每年祭孔大典上的祭祀樂舞,天壇祈年祭祀樂舞等祭祀儀式活動)、現(xiàn)代的藝術表演(如古典舞《踏歌》等),更多地呈現(xiàn)在地方民間節(jié)日的活動中。由于音樂舞蹈共同起源于人類表達和情感交流的活動,因此,民間載歌載舞的歌舞形式從古至今仍舊在我國各個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場景中或者是節(jié)日聚會中隨處可見。民間樂舞的動作步伐簡單易學,它具有即興性的特點,變化豐富,在大體的步伐、動作、節(jié)奏下舞者可以做各種即興性的發(fā)揮。[2]如:蒙古族的頂碗舞、維吾爾族的盤子舞、苗族的趕集、彝族的阿細跳月等,都是歌舞的盛會。再如:非洲各地的民間歌舞,都是以“樂舞一體”的形式呈現(xiàn)于大眾面前?,F(xiàn)在人類還繼續(xù)沉醉在這樣的歌舞活動中,人們使用“樂舞”來傳情達意,邊唱邊跳表達自己的情感,歌聲總是在身體動作的起伏中逐漸地漫延開來。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民間生活,歌舞總是不分家,有歌必有舞,有舞必有歌,樂舞是在人類極致情感中的自然表達。
我國古代最早的音樂美學和文藝理論專著《樂記》中的《樂化篇》寫道:“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fā)于聲音,形于動靜,人之道也。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于此矣?!盵3]這段話是古人對樂與舞最精辟的闡述,“樂的意思是歡,是人們?yōu)榱藵M足情感的需要所不能沒有的,歡樂之情一定要用聲音來抒發(fā),通過動作來表現(xiàn),這是人之常情”。音舞同源來自音樂舞蹈藝術與人類的生活,尤其是情感生活的同一性。人的生活尤其是情感生活是人的實踐活動,這種活動有時間過程,有狀態(tài)變化,有運動節(jié)奏,有起伏波動,有力量幅度,也就是有時間、空間、能量的特殊規(guī)律。對應的,以表達人的生活尤其是情感生活為需要發(fā)展起來的音樂舞蹈活動,其運動形式和藝術本質上與人類生活具有同一性,因此,這兩類藝術也具有同一性。
樂與舞的藝術都是基于人體之上的上層建筑,都是人類對內心情感的抒發(fā)以及對精神世界的向往?!稑酚洝分小稑坊防锏牡谝痪湓捑完U述了樂舞中生理的同一性?!岸Y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故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4]禮樂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身心,樂與舞都是以人的身體作為媒介,來抒發(fā)人類內心的情感。樂之動而行于內,表于聲;舞之動而行于外,表于形。人體作為這兩門藝術的基礎載體,除了在這個基礎屬性上存在著同一性,在藝術活動的內容及形式上也有著多方面的同一性。而西方音樂美學家蘇珊·朗格在她的著作《情感與形式》一書中也給藝術下了這樣一個定義:“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chuàng)造?!盵5]換而言之,情感也是藝術的生命,它是人類身心上對客觀世界的情感反映,也是人們陶冶情操的最佳方式。人類通過藝術來傳達自己的感情,表現(xiàn)自己的喜怒哀樂。音樂和舞蹈都是人類表達情感的藝術形式,是人類在運用不同的符號形式表達著自己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樂舞運動”和“情感運動”具有外表同形同構的特性。[6]樂與舞都是時間的藝術,都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展開的,它們共有的屬性是動態(tài)的、即時的、無法重復的,同時它們也都是情感的藝術。心理和情感都是在一個物質(身體基礎)中產生的,身體中心理與情感存在著無法剝離的聯(lián)系性。在身心關系上,情總是與心相隨相依,有心必有情,有情就有行,心理和情感之間是共同存在的。身在外,心理和情感在內,如果身體能夠打開,心理和情感也能夠被釋放出來。如《毛詩序·關雎》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p>
音樂和舞蹈活動,從形式到內容上都具有強烈的一致性,它們互相影響、密不可分,音樂舞蹈活動在功能上具有同形同構的特點。[7]音樂舞蹈活動是人們在勞動、生活中為了傳情達意、抒發(fā)自我的情感而形成的藝術活動。人類在勞動、生活中觸動了人類內心情感的活動,在人的情感活動過程中,身體各個部位也會隨著情感的幅度變化產生不同的表情方式并體現(xiàn)出來,如體態(tài)的表情、面部表情等。
在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的教學理論中,教學核心思想與教學理念是以人為本,通過音樂藝術的教育功能,達到“立德樹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標,在以音樂藝術對人的培養(yǎng)上,突出音樂是情感藝術的本質特征,實現(xiàn)音樂綜合美育的功能。新體系的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的核心是三本三論,三本是:以人為本、以情為本、以用為本;三論是情感論、體驗論、經驗論。[8]三本是教學實踐操作的前提,在備課之前,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用能刺激到學生的作品來激發(fā)學生的情緒,讓他們自主加入教學活動,通過教學活動學習體會中國古今樂舞中的藝術情感,然后將自己體會到的情感形成經驗,用于自我的情感需求。這種文化藝術的教學活動像是人類早期的信息交流方式?!皬暮暧^的角度,也就是從社會生活的角度來看,樂與舞是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的文化現(xiàn)象而存在的,它更是一種信息傳遞的過程,是個人和個人、群體與群體之間進行交往的一種手段,樂與舞不只是在被動地反映著生活,表現(xiàn)著生活,它們本身就是生活,就是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9]
新體系中舞蹈律動的教學內容,也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千錘百煉后形成的民族文化特色。一個民族是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他們有著共同的歷史、文化、語言、宗教或行為,與其他人群相比,具有明顯的群體特征。而這個民族的舞蹈也是這個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環(huán)境、文化、宗教、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動作姿態(tài)、動作形態(tài)、動作習慣,具有這個民族的情感特點、審美特點、文化語義特點。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絢爛多彩,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差異,造就了各地人文、經濟等方面的不同形態(tài)和特點。大多少數(shù)民族都存在著“樂舞一體”的根源性,其音樂、動作、服飾及食物、環(huán)境融為一體,構成了民族文化的明顯特征,體現(xiàn)了該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在他們的地域環(huán)境中,“樂舞一體”的文化習俗體現(xiàn)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皹肺枰惑w”在中華民族的音樂和舞蹈作品中更突出表現(xiàn)在“樂舞同源”,即中華民族的音樂和舞蹈都源于同樣的社會生活,表現(xiàn)同樣的生活場景,表達同樣的生活情趣。例如蒙古族馬頭琴樂曲中“萬馬奔騰蹄聲急,仰首長嘯嘶聲裂”是最常出現(xiàn)的音樂主題。同樣,蒙古族舞蹈作品中“上馬”“走馬”“奔馬”“勒馬”“套馬”等舒展的雄姿都是最基本的舞蹈題材要素,這就是中華音舞作品存在著樂舞直接自然的“同形同構”對應。而且很多民族音樂和舞蹈作品都是音舞互配,甚至音舞同名,如秧歌舞和歌曲《小拜年》就是音舞互配的,這就為以音釋舞、樂舞互興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在音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中華民族音舞作品“同源”的特點,可在舞蹈律動教學中為舞蹈認知、舞蹈理解、舞蹈體驗開辟一條音樂誘導和增強的途徑。“樂舞同源”的律動教學是從具象的層面上,以生活化的動作為基礎,以文化教育和育人為目的,通過民族文化的特點對人(學校音樂新體系教師)進行培養(yǎng),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加深他們對中華各民族文化特點的感受,增強他們自身的民族文化底蘊。學習音樂的學生都是接受西方音樂文化教育或者是流行音樂教育成長起來的,對于民族音樂,他們所聽所知甚少,有些同學對民族音樂的所知幾乎為空白。在“樂舞一體”律動教學的內容中,是中華各民族的舞蹈律動,如:蒙古族、漢族、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等。教學采用的都是有著明顯民族特征的音樂和舞蹈動作元素,而這些音樂和動作是在生活場景中可以看到,同時也是可以參與進去的,正是在這種民族文化土壤中,“樂舞一體”的藝術形態(tài)才能夠流傳下來。
律動教學作為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的教學工具之一,對學生在進行音樂活動時的學習、體驗、表達(自我)情感上有著巨大的幫助。所以,在民族舞蹈律動課的教學中,必須從他們擅長的音樂入手,再逐步引導他們運用身體來表達自身情感,培養(yǎng)他們的聯(lián)覺通感能力。在教授學生舞蹈律動時,首先讓學生聆聽這個民族的一首音樂作品,讓學生對它有感受,實現(xiàn)“情動于衷”。在學生對這首音樂作品產生了一定的情緒感受之后,讓學生跟隨做可以做的動作,這也是讓學生在聆聽民族音樂的同時產生自然的身體動作,讓學生做到“應聲而動”。不管是怎樣的動作,應該都是符合音樂范圍之內的。學生在做完初步的體驗之后,教師要教給學生這個民族的基礎律動動作若干。如維吾爾族舞蹈律動:①捻指/點踏步;②繞腕/平移步;③扶胸式/滑沖步。這三對手腳基礎律動對身體的要求,分別處于不同的能力范圍和難度水平,這也是符合教育學中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的教育學規(guī)律的教學步驟,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體驗和身體條件,自主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動作。在經過“一樂多形”和“一形多樂”的練習后,再讓學生隨樂起舞,完成舞蹈律動教學從表形——體驗——表情的全過程。最后可以讓學生靜靜地再欣賞一遍舞曲,使內心情感與舞蹈律動進行對應,培養(yǎng)聯(lián)覺能力和積累音樂情感體驗的經驗。繼而教師要再給學生一首相似的音樂,讓他們進行動作編排,啟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同時教師要對他們提出舞蹈節(jié)目編排的要求,如:作品應該具有有始有終的整體性特征,這樣學生就能夠完整地感受到動作對音樂的增強功效,無論是對音樂在整體的理解上還是細微元素的差別,只要給予他們一定的時間,他們都能夠將其用動作表達出來。對于學生來說,不管他們今后唱這個民族的歌曲還是在工作中教授他人演唱這個民族的歌曲,都是在使用他所學習過的內容,這樣就能讓學生更深層次地體會到這個民族的文化藝術特點。
中國的音樂有“樂舞一體”的傳統(tǒng),“樂舞一體”在音樂舞蹈活動中還突出地表現(xiàn)為“樂舞同感”。對反映同一主題的音樂和舞蹈,盡管藝術表現(xiàn)形式要素與內感通道不同,但在生理感覺、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上具有同一性。這種“樂舞同感”的特征可以幫助學生用舞蹈的方式感受音樂、想象音樂、體驗音樂、理解音樂,使舞蹈教學成為音樂學習的一個有效途徑。因此在中國音樂中,特別是各民族民歌的教學中可以充分應用“樂舞同感”的原理。在教民歌民樂的同時,編配相應的民族舞蹈(許多是現(xiàn)成的),用身體動作詮釋和表現(xiàn)所教的音樂作品,使學生在學民歌民樂的同時,也學會民族舞蹈的基本動作,以舞蹈產生的聯(lián)覺和藝術通感加強對音樂形象的理解和情感體驗,更鮮明地識別各民族音樂的藝術風格。
樂舞一體的律動教學具有自己獨特的特殊性。首先,樂舞一體律動教學是兩種藝術門類的綜合,具有廣泛性特點。在進行樂舞一體律動教學時,是需要外在身體(運動學)和內在心理(心理學)整體性運動才可以進行的(屬于身心學范疇),在學習后產生的也不會是單一反饋,而是聯(lián)覺效應后的反饋;樂舞一體律動教學又具有延伸性特點,在進行樂舞一體律動教學時,是視、聽、動及想象等同時開始的,內心情感不斷地在具象和抽象之間轉換,不斷地在時間空間中穿梭,不斷地在情境里變化和發(fā)展。對于中國民族文化藝術來說,少數(shù)民族文化是有著極其鮮明特點的,只有在傳承的基礎上,跟隨時代的步伐,做出一些調整和創(chuàng)新,才能夠使之發(fā)展。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及律動教學,只能在這樣一個宏觀高度的理論指導下,才能夠做到律動教學中的理論:表形——體驗——表情。通過層層疊加的方式,來達到觸動音樂中的自然感受,強化自身在音樂中的體驗,最后增強自身在音樂中的情感。對于新時代下的學校音樂教育教學,對于民族文化藝術的發(fā)展來說,學校音樂教育中“立德樹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核心思想具有燈塔般的指示作用,對實現(xiàn)音樂課的綜合美育功能具有深遠的重要意義。
樂,有聲而無形;舞,有形而無聲。樂與舞的結合,是聽覺和視覺的統(tǒng)一、形體和精神的統(tǒng)一、身心的統(tǒng)一,更是內與外的統(tǒng)一。從樂舞發(fā)展的過程來看,樂與舞可以相互彌補、相互促進、相互(傳遞、交織)表現(xiàn),舞可以從形象體態(tài)上表達內心情感的起伏、轉移和升華;樂則可以為舞展示氛圍,加強風格特點,激勵情緒,推進情節(jié)等,只有二者緊密合作、互相補充,才會產生出更準確、更鮮明的形象,更深刻更細致的內心情感。將這種教育方式付諸在實踐中取得的教學成果,大大超過了原來用各自單一的藝術手段所達到的程度,從而更能夠幫助學生去深入理解音樂中的全部內涵及真諦。
作為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的舞蹈老師,在從事多年的教學之后,我希望盡己之力,在音樂與舞蹈兩門藝術之間搭起一座橋梁,讓學生們都能夠通過“樂舞一體”的學習方式去達到“身心一體”“身心愉悅”的極致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