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紅
摘要:大營峒乃“一腳踏三省的楚越分界地”,其薩歲文化源遠流長,本文立足對大營峒薩歲文化淵源進行的探究,追根溯源,以更好地挖掘和傳承薩歲文化精髓。
關(guān)鍵詞:大營峒;薩歲文化;淵源
大營峒古寨,夜郎情牂牁地。原屬廣西懷遠縣,即今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的坪坦鄉(xiāng)、黃土鄉(xiāng)、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林溪鄉(xiāng),轄今黃土,坪坦、高步、林溪、程陽等地。所處粵窮楚盡黔東南邊境三省交界處的崇山峻嶺之中,也正是歷代文人千方百計尋找的“一腳踏三省的楚越分界地?!?/p>
追史溯源,廣西懷遠縣大營峒、湖南綏寧縣的扶城峒在南宋紹興32年(1131)同屬桂林府的懷遠縣(今三江縣),屬夜郎國。庚辰村落、隴城、甘溪、坪陽俗稱《四仔勝稿》。“丁末林溪”、“戊子程陽”、“甫戊午”村落,即林溪、程陽、高步、坪坦、黃土俗稱《四仔勝叭》。明洪武三年(1370)《四仔勝稿》改屬湖南綏寧,為綏寧縣四峒之扶城峒。大營峒歷經(jīng)近千年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形成了大營峒獨特的“薩歲”文化。物質(zhì)文化有薩壇、三王宮、亱郎巢居、飛山廟、觀音亭、鼓樓、花橋、石敢當(dāng)古驛路等;精神文化有蘆笙、琵琶、哆耶、哆嘎、大歌、琵琶歌、蘆笙元曲混沌舞等以及“千人團嘩,百人合款,紛紛籍籍,不相兼統(tǒng),徒以監(jiān)詛要約,統(tǒng)無法度相縻”的款約制度等文化。概括起來,大營峒“薩歲文化”之淵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源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自我娛樂的文化精神
據(jù)史籍記載,越王勾踐在被吳國(公元前496年)打敗后,親自耕種而食,其妻自織布而衣,十年不征收賦稅,并實行獎勵生育等政策,這在充分發(fā)達的階級社會中是不可能有的。勾踐之所以能夠提出這種措施,表明當(dāng)時原始公社的一些生產(chǎn)關(guān)系依然存在,私有制還未能完全排除公有制。另外,越國的軍隊,也仍帶有部落聯(lián)盟的軍事民主制度的特征,如勾踐曾號令于三軍:“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趙曄《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勾踐之言,與唐未五代(公元923-936年)時期楊再思的號令很有似之處。就大營峒本身的歷史來看,唐未五代直至解放初期(公元1953年),以地緣為紐帶的“薩”氏族農(nóng)村公社組織,仍然在起著重要作用,私有制還未能排除公有制,這是侗族薩歲文化淵源之一。
二、源于峒人自治自衛(wèi)、磊落多英、共依共存的民族精神
大營峒“薩歲”自身的文化精神和自身的民族精神猶于思想的閃電,一旦照進人們荒蕪的心田,必將迸發(fā)出無窮的力量。戰(zhàn)國末期,(昭襄王27年公元前279年)楚遣莊喬伐夜郎,莊蹁占領(lǐng)了夜郎和滇后,由于黔中郡被秦攻占,歸路隔絕,背井離鄉(xiāng)的莊蹁回楚無望,只好“刀頭占血”自立為王,創(chuàng)立了滇國,與夜郎國共霸西南;公元前的221年,秦始皇發(fā)動第一次戰(zhàn)爭,用五十萬秦兵分五路“進兵南嶺”、“南取百粵之地”。但是沿源水南下的西線秦軍,卻始終未能跨越“譚城之嶺”,(譚城:即今湖南靖洲、通道、貴州黎平縣之東南地區(qū))始終未能達到今侗族聚居地——源江上游和都柳江一帶;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王朝發(fā)動第二次大戰(zhàn),分兵江西、湖南、廣西四路出兵南下,此外,又“使馳義侯因巴蜀罪人發(fā)夜郎兵,下群舸,咸會番禺”(廣州),但未能跨越“譚城之嶺”,中途拆回,漢王朝對侗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勢力空白;三國時,蜀建興三年春(公元225年)諸葛亮征服南蠻,采取的只能是“和撫”政策,沒有破壞少數(shù)民族文化,也沒有七禽七縱孟獲,同時是在滇國而不在夜郎國;從秦、漢到民國,侗族有一個身先士卒的“款組織”和一部自治自衛(wèi)的《款約法》,因而侗族地區(qū)的薩歲文化得以完整保存。
三、源于牂牁國古俗文化
群舸國,周襄王之年(公元前651年),另名為夜郎國,何謂群舸國?《管子·小匡》曰:“(齊恒公)九全諸侯,一匡天下,南至吳、越、巴、牂牁、不庚、雕題、黑齒、荊夷之國?!弊⑷战阅弦膰?。說明春秋時期已有牂牁,且它是南方一個較大的古國,其名號才能與吳、越等春秋大國并立。對此,著名的清代布依族史學(xué)家莫與儔在《南齊以上地理考》中有詳實考證:“(牂牁)其國當(dāng)自巴以西南并夜郎及以南之地,幾與南越接,故《史記》、《漢書》并云:‘道西北牂牁江,江廣數(shù)里。此言接南越之處。又云:“夜郎者,臨牂牁江,江廣百余步?!贝搜援?dāng)后夜郎境中如此廣遠,皆得牂牁之名,其國之大可知。后雖此國漸微,他小國各雄長,而故名尚存。故置郡時,以最大之夜郎而不以名郡,亦以牂牁又古最大之國耳?!薄敦懚ㄟz集·牂牁考》又曰:“春秋以后,此國遂微,而西嘔、夜郎、滇爭相雄長,故《史記》、《漢書》言西南諸君長以什數(shù),皆不及牂牁,蓋降為夜郎旁小邑中,惟江水于舊國名,獨無改稱耳。逮約軒夜郎,又誅且蘭,平南夷以立郡,而不取最大之夜郎為名,豈不以牂牁為最古且大之國欽。”《異物志》又曰:“(牂牁國)處群舸江上,因以江名國”,“俗人謂之越王牂牁”,江即今珠江上游的紅水河、南北盤江,地跨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洲、安順地區(qū)和六盤水市。說明當(dāng)時因是越人分布地,統(tǒng)治者稱“越王”,所以冠之以“越王牂牁”。這就是夜郎國前身的社會背景和薩歲古俗的圖騰、生活、生產(chǎn)、出行、歲時、婚禮、民居、葬禮等禁忌文化淵源。
四、源于夜郎國王竹多同“同一”、“崇善”文化
薩歲文化即夜郎文化。夜郎文化就是竹王三郎神文化,“竹王三郎神”是古夜郎國王竹氏多同和他的三個兒子,他們德智超群,為人忠厚,竹王與三個兒子共同為漢初統(tǒng)一大業(yè)和民族團結(jié)立下功勛,漢武帝封竹家父子為夜郎侯,漢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為群舸郡。夜郎王迎降,被漢武帝太守吳霸懷疑有叛漢之舉而被誅殺;后發(fā)覺誤殺,派唐蒙之出使夜郎,對其子的待遇是厚賜,封竹興繼承夜郎王位。傳說明朝一皇帝統(tǒng)軍南下平亂,加封“竹氏多同”和他的三個兒子為王,致使后人尊之為“竹王三郎神”。竹王三郎神,在夜郎國施“仁政”,實行“多筒同一”、“崇善”文化,“損以破竹于野,竹成林”,使夜郎國民拋開宦海情場爭名奪利邪念,致使夜郎社會出現(xiàn)“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安定局面。百姓過著完全快樂、逍遙自在的神仙日子,國泰民安。因此,夜郎國民四處立三王宮祭祀,并上家仙神龕立誓“招財童子供養(yǎng)三郎”,以紀念這位竹王三郎神。endprint
五、源于東漢道家巫祝文化
南侗巫文化是道教的巫祝。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源于皇帝和老子,創(chuàng)教于張道陵,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它追求宇宙和諧,國家太平,相信修道積德定能安樂幸福,長生久視。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nèi)容,修道成仙為終極目標,尊奉老子為道祖,張道陵為教祖。道教以它清靜無為、修道成仙的特質(zhì),使現(xiàn)世上的人們求得了生命的寧謚和圓滿。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甚至是學(xué)究天人李白,蘇東坡都對它如癡如醉,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侗民族心靈救治良方,是漂泊無依的靈魂的精神家園,大營峒人尊敬“薩神”也正是基于此,連文化革命先驅(qū)的魯迅先生也認為“中國的根柢全在教道。”“薩歲文化”源于道家巫文化。
六、源于儒家教育文化
古寨大營峒“薩歲文化”發(fā)展源于儒學(xué)教育。宋、明均無國家學(xué)堂教育可言。祖先們都是從古洲,廣東、福建、江西來的難民,于北宋雍熙、宋元、明洪武年間遷徙于斯。始,荒無人煙,更無學(xué)堂。自宋大中祥符初(1008年),瑤于卸甲嶺殺命官范禮賓六人到明洪武五年(1354年)正月十七日征蠻將軍吳良討伐湖南路,廣西省洞蠻,洪武八年六月十四日胡汝討平貴州蠻,洪武十八年十月,楚王朱楨,信國公湯和討平五開蠻,在黎平設(shè)開五衛(wèi),屯軍三萬,明王朝“撥軍下屯,撥民下寨,將侗人祖先趕入窮鄉(xiāng)僻壤;嘉靖26年(1547)瑤攻城,知縣布恒出走,隆慶六年(1572)知縣馬希武被殺,萬歷元年(1573)大兵平瑤后,這768年間朝廷令瑤,苗、侗諸童不準科舉考試,根本沒有學(xué)校,是文化未被之鄉(xiāng)。這768年間大營峒人僅靠儒學(xué)教育,“薩歲”神文化的威力,維系、調(diào)整、整個大營峒社會。直到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懷遠知縣邱錫璋,教渝曹文深,順導(dǎo)劉驤衢于請準苗侗諸童附考,侗中豪杰龍從云、龍仁譚、龍在沼、龍繼光、吳成章、吳盛文、吳成學(xué)、吳老田、楊萃旺、楊老五十人,特提倡集資興學(xué),邀通道縣團頭村粟旺正先生到陽爛村主講。于是村中讀書風(fēng)氣蔚然成風(fēng),乾隆42年丁酉(1777)仲夏,龍從云以第二名的成績考進縣庠名列膠庠。王學(xué)院欣然喜曰:“龍從云入學(xué),侗人破天荒也”。清代侗族拔貢樵云山先生賦詩贊曰:“一村幾坐讀書堂,為國儲才族有光??嘧x寒窗人不寐,五更猶聽誦文章”。在昔聲教未被之鄉(xiāng),文風(fēng)遂蒸蒸日上,《款約法》文化得以發(fā)展和完善,清政府對平江區(qū)侗人赴考者,每屆名額外錄取童生二名,以激士氣,民國18年(1929)紳士吳幫俊,吳士元,楊德幫等創(chuàng)設(shè)小學(xué)于林溪、建宏壯之校舍于福音堂背之嶺上又日三江縣立第三小學(xué),以盧志豪為首任校長。成績頗著。后易為林溪鄉(xiāng)中心學(xué)校,嗣置學(xué)堂似于雨后春筍,從此,侗胞科舉聯(lián)翩。薩歲文化得以完整的傳承和保護。
薩歲文化博大精深,可以主要概括為:一是巫文化;二是神仙之說和方術(shù);三是黃老學(xué)中的神秘主義。四是儒學(xué)的德、忠、孝、悌文化。侗族人民創(chuàng)造力豐富,這都是夜郎國民(仡佬、土家、彝、布依、侗、苗、瑤、水族)幾千年來的生產(chǎn),生活、信仰、娛樂、傳統(tǒng)文化,侗話稱叫“薩歲文化”?!拔∥『糁驹诟呱?,洋洋呼志在流水”,大營峒“薩歲文化”更待深刻地挖掘和探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