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文短教”要求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講授富含豐富意蘊的文本,有意義學習強調(diào)教師對于學生有意識地喚醒和尊重,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完成了在高中語文教師“彈性”備課下對于文本內(nèi)容的生成建構。后者強調(diào)對學生主體的尊重,前者則在此基礎上追求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平衡教師教與學生學、自由閱讀與有約束閱讀之間的矛盾,指導符合學情的教學目標的建立。
關鍵詞:有意義學習;“長文短教”;高中語文
一、 “長文短教”中“教”的“約束”
在高中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教材中的長課文也越來越多。這些篇幅較長的文章,往往內(nèi)容深刻、主題意蘊豐富,矛盾交織、組織結構復雜,有的長文甚至是一般課文篇幅的三到五倍,給教學帶來了許多困難。
針對大量的長文本,研究者們提出了“長文短教”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一開始主要是針對課本中篇幅較長的課文眾多,而經(jīng)過合理壓縮后語文課程教學時間短暫所得出的應急之策。直到2002年,余映潮老師首次將“長文短教”作為一種教材處理的藝術,并結合自身教學實際進行了論證,“長文短教”才進入教學藝術的范疇,而不僅只為一篇成功的課例。他將“長文”界定為:“長文就是篇幅長、文字多的課文,一般情況下,在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現(xiàn)代文課文在兩千字左右,文言文課文在四五百字左右的,就可以視作長文?!?/p>
短教,是相對于長教而言的,意在縮短完成一篇課文教學的時間。但我們卻不能僅僅通過授課時間和課時的長短來理解語文課文的“短教”。對于“長文短教”的探索,要注意其所真正追求的價值觀念——以學生為本。余映潮老師在討論長文短教的方法時說:“無論怎樣處理,無論運用什么手法,長文短教都重在一個‘短字,這個‘短字,又主要表現(xiàn)在‘點上。長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選點?!币龅骄珳实剡x點,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盡可能多地發(fā)現(xiàn)文章的線索和切入點,針對學生的情況,選擇恰當?shù)狞c切入。“短教”不等于“不教”,也不等于“隨意地教”,而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興趣為出發(fā)點,始終服務于學生的學習。
二、 有意義學習中“學”的“自由”
我們說雖然“長文短教”作為一種卓越的教學策略對于長文本解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但是其應用并不是絕對的,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適合于長文短教。語文教學往往因教材、學情、教師的不同而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 解讀的自由
根據(jù)有意義學習的理論,學生的認知往往是一種由淺到深的發(fā)展過程,所以解讀長文就不能一味重復專家的看法,而是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性。例如,王岱松老師在講授《聽聽那冷雨》這篇課文的時候,提問學生關于這篇文章的初讀感受,學生通過對教參中參考答案的預習,回答道從中讀出了濃濃的鄉(xiāng)愁。黃老師并沒有直接就將這個答案肯定為正確答案,而是鼓勵學生談談自己的真實感受,學生由此開始從自己的角度對文章進行了解讀。
(二) 閱讀的自由
有意義學習追求的是教與學的辯證統(tǒng)一,在這個過程中有教也有學,教是對于學的促進,但絕不限制學的發(fā)展。黃厚江曾經(jīng)在論述語文課堂教與學的辯證關系的時候說過:“在語文課堂里,教師在說話未必是在‘教,教師不說話也未必是學生在‘學。課堂的‘教和‘學是不可分離的。課堂的‘學是學生在教師‘教的背景下的學習?!庇纱丝磥?,只有當教師能夠根據(jù)學生的水平,有針對性地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中設立有梯度的目標,化難為易,引導學生逐層深入,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學生自由且自主的閱讀。
(三) 教讀的自由
奧蘇貝爾通過研究提出,無論是接受法還是發(fā)現(xiàn)法,“兩者的過程都有可能是機械的,或者是有意義的,學校的許多接受學習之所以沒有獲得好評,通常只是因為對于有意義學習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的不理解。”判斷有意義學習的重要方面主要在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真正體現(xiàn)和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發(fā)現(xiàn)學習往往要與具體情境相聯(lián)系,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結構的逐步完善,學習的內(nèi)容也漸漸與具體情境拉開了距離。他發(fā)現(xiàn),教育主要是傳遞概念、命題和分類的知識,基于此,“發(fā)現(xiàn)教學法幾乎不能成為一種高效的傳授學科內(nèi)容的基本方法?!辈⑶?,隨著兒童心理的不斷成熟和學習內(nèi)容的日漸復雜,講授法的地位逐漸上升,成為一種與高級心理機能相匹配的學習方法。
三、 基于有意義學習的“長文短教”目標設計
針對以上理論,下面筆者以微課教學的篇目《我與地壇》為例談談如何運用到實踐中去?!段遗c地壇》這篇文章篇幅較長,共有4373字,達到了長文的范疇,并且這篇文章是史鐵生同名文章的節(jié)選,將它選入課本有一定的為名著作導讀的意味。
因此,基于課本來看,教學目標可以包括:
理解文章主旨——對于母親的感恩和懷念、對于生命的辯證思考;
了解作者思想變化的過程以及這種變化與環(huán)境的關系;
整體感知散文形散神聚的結構,學習散文的文章架構;
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品味作者質(zhì)樸動人沉靜的語言,學習其表達技巧;
培養(yǎng)學生珍愛生命,把握生活的健康心理;
培養(yǎng)學生對于名著的閱讀興趣,樹立整本書閱讀的習慣。
教學目標是多樣的,面對如此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同時實現(xiàn)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針對有限的課時,我們只能夠學習八面受敵讀書法中的做法,選取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方面,集中全力解決這個方面。而對于其他方面,如果是超出學生認知水平的,只能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期待他能夠在之后的自學中掌握。
因此,筆者認為《我與地壇》的教學目標應該設定為上述目標中的前三點。其中前兩點著重于思維和價值目標方面,后一點側重于語言目標方面。這樣既將新的知識內(nèi)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相結合形成了有意義學習,同時也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減負,對經(jīng)典文本的意義汲取做到了有效取舍,做到了“一課一得”。學生也由此能夠真正認識到經(jīng)典的理解往往在于一生,而不在于一時,促進了其自主的有意義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余映潮.長文短教,妙在選點——例談閱讀教學設計的詩意手法[J].語文教學通訊,2012,9.
[2] 余映潮.余映潮課堂教學藝術50講[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6.
[3] 錢理群.用文化經(jīng)典滋養(yǎng)下一代[N].中華讀書報,2003,6.
[4] 奧蘇貝爾.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8.
作者簡介:蘇從余,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