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本理念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現(xiàn)代教學理念之一,其目的是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以生本教育理念為指導,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探究精神,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本文以生本理念為切入點,在概述生本理念的基本內涵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生本理念的策略,旨在說明歷史教學中應用生本理念的重要性,以期為初中歷史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本理念 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045-01
前言
初中歷史具有內容多、涉及面廣的特點,長期以來,“師本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課堂教學中以歷史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難以發(fā)揮教學的有效性。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教育教學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程理念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轉變。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生本理念是當前初中歷史教學關注的焦點。因此,探索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生本理念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鑒于此,筆者對生本理念的應用進行了相關思考。
一、概述生本理念的基本內涵
要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應用生本理念開展教學活動,必須了解生本理念的內涵,下文將從生本理念的特點、生本理念的教學形式、生本理念的意義三個方面,論述生本理念的基本內涵,其具體內容如下:
1.生本理念的特點
生本理念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從生本理念的特點上看,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一切為了學生;二是高度尊重學生;三是全面依靠學生。生本教育理念鼓勵先學,以學定教,少教多學,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2.生本理念的教學形式
從教學形式上看,生本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的教學形式,學生在老師組織引導下的自主學習。生本理念的教學形式,創(chuàng)造性地改善了傳統(tǒng)教學形式的不足,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氛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上得以發(fā)揮,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生本理念的意義
生本理念的提出意義深遠,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不僅有利于學生用更開放的心態(tài)學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生本理念的策略
1.設問啟發(fā),激發(fā)學生興趣
設問啟發(fā),激發(fā)學生興趣,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生本理念的關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設問啟發(fā)的教學手法,巧設懸念,讓學生帶著懸念和疑問去學習歷史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具體做法上,一方面可以通過教師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式,學生去主動尋找答案。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要求學生給老師提問題的方式,學生積極思考后提出問題,教師再一一解答學生的問題,提高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
2.優(yōu)化課堂,采用小組互助探究模式
優(yōu)化課堂,采用小組互助探究模式,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生本理念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而言,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采取采用小組互助探究模式的方式,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各抒己見。在具體做法上,初中歷史教師應根據(jù)課程內容,給學生進行分組,學生之間組成小組,共同探討歷史知識,在互助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得到很大的提升,可以促進自主高效課堂的建立。
3.改善評價,指導學生主動學習
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規(guī)律的分析方法,需要初中歷史教師用教學評價的方式指導學生主動學習,了解歷史和這個歷史事件所引發(fā)的社會變革。在教學評價中融入生本理念,可以采取自評和互評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或讓學生之間進行評價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則針對學生列出的知識薄弱環(huán)節(jié),給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歷史。
結語
總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生本理念開展教學活動,是一項綜合的系統(tǒng)工程,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對初中歷史教師而言,讓歷史知識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應設問啟發(fā),激發(fā)學生興趣;優(yōu)化課堂,采用小組互助探究模式;改善評價,指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應用生本理念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生本理念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水平,實現(xiàn)學生自主完成學習的過程,進而促進初中歷史教學又好又快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江燕.初中歷史高效課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現(xiàn)代教育.2015,(Z2).
[2]李愛軍.談如何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6,(23).
作者簡介:
張昌文(1967.2-),男,漢族,湖北松滋人,大學本科畢業(yè),中教一級,任教初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