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馬林巴演奏過程中,把握作品風格是最基本也是不容出錯的一項技能,《梅林》這首作品在技術和音樂風格上的要求極高,以怎樣的演奏方式來傳遞作曲家的意圖從而取得身心在音樂中的互動共振是重要的因素。任何一門藝術都有它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盡管世界著名的指揮大師卡拉揚有大將軍的指揮風范,但他那不動聲色地指揮有時也不能給觀眾一種滿足感。而他的弟子小澤征爾作為世界年輕的一代指揮家,他的指揮出神入化,真可謂青出于藍而又勝于藍。只見他時而像山洪爆發(fā)、時而像小橋流水,時而似電閃雷鳴、時而又似風和日麗;那種只能意會不可言語的妙趣,無不給人一種心靈的深深地震撼。作為馬林巴演奏者,對莫大的舞臺來說,都顯得非常之渺小。如果此時演奏者只追求內在的律動,而不能把觀眾的情緒調動起來,豈不就像一尊紋絲不動的菩薩一樣嗎?而對大部分觀眾來說,他們所追求的是視覺與聽覺上的同步滿足,他們希望通過演奏者的演奏,能聽懂或看懂演奏者所要表現(xiàn)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達到視聽和諧的美感享受,以滿足他們的審美需要。因此,運用人體特殊的語言(即肢體運動)將琴體和人體合二為一,琴就成了人體的一部分了。用琴說話,用琴歌唱,用琴與觀眾交流,就像一個演員,用他的整個身心在投入表演一樣,那么,音樂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就變成可視的音樂和活動的雕塑了。當然在此前提下,扎實的演奏技術功底是音樂表現(xiàn)的基礎擁有扎實的演奏技術功底,是每位追求音樂藝術的求知者們最為渴望獲得的技術,本文也將列出《梅林》的技術難度片段來加以分析和練習。
關鍵詞:人體特殊語言(即肢體運動);技術片段
馬林巴——打擊樂學科中最具代表性的鍵盤類樂器?,F(xiàn)代黑白鍵式橫排列的馬林巴琴在其短短一個世紀的發(fā)展歷史中,由于其豐富的旋律表現(xiàn)及和聲演奏功能,越來越突出地展現(xiàn)了自己獨特的魅力。在具備突出的節(jié)奏性的同時,還擁有如同鋼琴般豐富的音樂語言功能。伴隨著打擊樂學科的整體發(fā)展,當代的馬林巴琴也憑借其在音樂表現(xiàn)上的獨特作用,在國際樂壇上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和青睞。馬林巴琴也完成了由一個源頭古老的民族打擊樂器向西方打擊樂學科中的獨奏旋律鍵盤樂器的轉變過程。在20世紀上半葉,經(jīng)過美國音樂家的努力,以中美洲馬林巴為原形,發(fā)展出擁有音樂會獨奏功能的鍵盤打擊樂器——現(xiàn)代馬林巴。馬林巴這個古老鍵盤打擊樂器,由于其寬廣的音域,淳厚的音色以及豐富的音樂表達功能,散發(fā)著無窮的魅力,不僅成為打擊樂學科中發(fā)展最快的獨奏樂器,也顛覆了人們以往對節(jié)奏打擊樂器在音樂內容上比較單調的看法。近年來,隨著打擊樂在國際樂團越來越受重視,不少現(xiàn)代作曲家都開始創(chuàng)作了馬林巴的樂曲,尤其是在當今馬林巴演奏向著多元化的方向迅速發(fā)展的時期,以馬林巴作為獨奏樂器作為比賽形式的在國內外也層次不齊,本文將側重分析關于20世紀80年代美國作曲家Andrew Thomas的馬林巴獨奏曲《梅林》第二樂章演繹之肢體語言的運用和難點片段的練習。
一、背景介紹
(一)作者簡介
安德魯·托馬斯,生于1939年紐約伊薩卡,是一個成功的作曲家、鋼琴演奏家,和指揮家,他為 William Moersch創(chuàng)作了數(shù)首馬林巴作品,其中包括《梅林》。和聲的色調和音樂的聲音是令人愉快的。這部作品與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的是個同名,第一樂章名為“超越微弱的世界邊緣”——關于當Sir Gawain (亞瑟王的圓桌武士中之一)靠近卡米洛特(英國傳說中亞瑟王的宮殿所在之地)所發(fā)起的城堡戰(zhàn)爭。神秘的音樂情緒反射了這首詩篇的急躁。
第二樂章叫作“時間的方式”更是混亂和瘋狂,描繪了帝國毀滅的場景。
(二)《梅林》作品歷史背景介紹
Merlin英文中的意思是“隼”。傳說里梅林是一位精深的魔法師,其形象可以藉由今天我們在《魔戒》中看到的灰袍巫師甘道夫去聯(lián)想。不過,在亞瑟王朝的傳說中,梅林更多是以一位謀士和預言家的身份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正是梅林預言阿托利斯將成為不列顛之王,并向尤瑟王獻策將阿托利斯寄養(yǎng)出去。同樣,尤瑟王去世之後也是梅林向主教建議,在圣誕節(jié)時將全國的貴族騎士召集到倫敦舉行祈禱儀式。石中劍在儀式中出現(xiàn),所有騎士都不能將劍柄拔出,只有阿托利斯成功了??梢酝茰y這不過是梅林自導自演的一出戲:一把拔出即代表被上帝選為不列顛之王的“石中劍”,也是一把只能讓阿托利斯拔出的劍。假借上帝的名義宣布阿托利斯為王,非常簡單而有效率的計策。沒有人知道阿托利斯是尤瑟王的嗣子,所有人都認為是上帝選出了他們的亞瑟王,梅林杰出的智慧與法力,最終讓亞瑟王平穩(wěn)地接過了父親的王位。
亞瑟王繼位之后,梅林依舊盡心盡力地輔佐,但他的結局卻頗具戲劇性。傳說梅林因為愛上了Nimue(音譯“怡妙”)——湖之仙女Vivien(就是給亞瑟王Excalibur的湖之仙女,她們一共是三人:Nineve, Nimue和Niniane)中的一位,而離開亞瑟王,然而怡妙并沒有被這個老頭兒打動。因為梅林精通法術,仙女逼他發(fā)誓,“不得對自身使用法術”,然後才和他一起旅行。途中仙女想方設法擺脫梅林,但梅林始終癡心追隨,最終不勝其擾的仙女騙梅林表演穿石魔術,趁他進入石頭時將石頭封印。梅林信守誓言沒有對自己使用法術,就這樣永遠地困在巖石中。
在基督教時代,也曾傳說巨石陣是由梅林(Merlin)建造的。最初,Merlin泛指德魯伊教團的巫師,在古代的威爾士地區(qū),Merlin們遵從德魯伊教規(guī),與自然界的妖精交流、進行預言和占卜,和北美印第安人的巫醫(yī)(Shaman)非常相象。和德魯伊祭司一樣,Merlin最初也是由女性專任。在中世紀,Merlin也指一種只有女性才能夠操縱的獵鷹(鴻隼)。在《圣杯傳奇》中曾記載Merlin為了紀念亞瑟的伯父,唱了一首魔法歌謠,從愛爾蘭呼喚巨大的石頭飛來,在一夜之間于Salisbury平原建成了巨石陣。而在同一個故事里,亞瑟的圓桌騎士團的28名騎士圍繞圓桌,圓桌的原意是“歷表”,象征德魯伊教團的歷法,28名圓桌騎士象征德魯伊歷法中一個月的28天(一年有13個月)。圓桌的原型可能是德魯伊宗教占星術的一種象征。endprint
二、肢體運動在音樂中的呈現(xiàn)與技術難點片段練習
(一)將肢體語言融入馬林巴獨奏曲《梅林》
馬林巴演奏作為聽覺藝術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越來越多地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愛,而且對演奏者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不單單追求一種聽覺上的滿足感,與此同時,還追求一種視覺上的美感。這種美感來自于演奏者對不同情緒、不同節(jié)奏和不同風格的音樂,把內在的音樂感受用不同的外在的肢體動作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來,讓欣賞者情不自禁地隨著你的音樂擺動和陶醉。
藝術是相通的。馬林巴所表現(xiàn)的藝術魅力,真可謂無所不為、無所不能。筆者曾觀摩在上海舉辦的世界打擊樂周之馬林巴藝術節(jié),除了外國專家的高超技藝外,他們都十分了解本民族深邃的歷史文化底蘊,并準確地把握住民族音樂的風格,追求一種情感、意境、風格和動感的相互交融,通過肢體的動作和演奏呈現(xiàn)的音樂,用不同的腳步在舞臺上展示多姿多彩的雕塑美,他們的演奏靜中有動、動中求靜,盡情地表現(xiàn)他們豐富的內心感受和描述他們對音樂與生活的詮釋。如:日本馬林巴大師安倍圭子,國際打擊樂藝術節(jié)上,我有幸觀看到了她的馬林巴獨奏專場,他根據(jù)不同風格的樂曲,采用不同風格的肢體動作巧妙地運用于整場音樂會,其代表作《櫻花》。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每到陽春三月,賞櫻是日本人民必定要進行的民俗。安倍的曲目都結合融入了名族文化并且在此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演奏時也如櫻花瓣唯美動人,像個舞者,飄零的碎步和剛勁的手臂運動,形成了鮮明對比,意圖也變一目了然,她的另一部作品《青蛙》,通過它繪聲繪色,琴人合一的表演,搖頭晃腦、大搖大擺地在琴鍵上活蹦亂跳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
瑞士的音樂理論教授埃米爾﹒雅格﹒達爾克羅茲提出提出了一個學說,叫作“體態(tài)律動學”。其核心觀點是“音樂本身離不開律動,而律動和人體本身的活動有密切聯(lián)系,不僅心理上內心對音樂有所感受,而且生理上整個肢體也能感受音樂節(jié)奏,音樂的呼吸和情緒欺負的律動,這樣就能使人真正的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的精髓和神態(tài),所以身體的動作絕不是機械的動作,而是充滿生命力的。音樂的律動總是體現(xiàn)在某種獨特的生命律動,而生命的律動從來都具有身心的整體性,心靈的律動是隱現(xiàn)的,身心的互動共振將喚起更深刻的音樂體驗。
(二)肢體語言的分類以及它的運用
1.肢體語言分為靜態(tài)肢體語言與動態(tài)肢體語言
靜態(tài)肢體語言是音樂處在靜止中所運用的肢體語言,所表達的是種虛境,是演奏者的意念所產(chǎn)生的心境。是指準備或情感醞釀時的狀態(tài)。主要運用臉部表情、眼神、氣息等來表達。所以,靜態(tài)肢體語言給表演者更多的發(fā)揮余地,也給觀眾更多的想象空間。
譜例:《梅林》第二樂章 第9小節(jié)
雖然是兩個空拍,但是作為音樂而言他的氣息還在延續(xù),音樂還在進行,為此,演奏者也將帶入情緒,控制氣息,手臂與槌的把握必須跟著音樂走向而進行,決不可停頓休息,既破壞了音樂完整性也造成了自身對音樂的旋律性。
譜例:《梅林》第二樂章 第99到100小節(jié)
對于第100小節(jié),是一個考驗演奏者音樂性與形象思維的部分,完全的全休止,沒有一個音符,此時無聲勝有聲,或是一個思考,或是為了后續(xù)的瘋狂而沉默,一切都在音樂中,身體的連貫性還在保持,完全沒有停頓的意圖,一位成熟的演奏家每演奏前,他都有所思考,對樂曲的把握成竹在胸。
靜態(tài)肢體語言也用在樂曲開頭或結尾,一首樂曲要根據(jù)整個樂曲的意境,繼續(xù)通過肢體表達把觀眾帶入無盡的遐想,一同感受樂曲那余音繞梁的無窮韻味。
動態(tài)肢體語言是音樂處在進行中所運用的肢體語言,動態(tài)肢體語言所表達的是一種有實際音響的意境,演奏者依靠肢體甚至軀體的力量,給觀眾在視覺上的樂感。同時也通過眼神、臉部表情、呼吸等來表達內在情感。無論表演者演奏的音樂是抒情還是激昂,悲憤還是喜悅,演奏者完好地把握演奏技巧是運用好動態(tài)肢體語言的關鍵,只有演奏者以嫻熟的技巧,才能深刻揭示樂曲的內在情感,此時的動態(tài)肢體語言才能真正起到幫助樂曲推波助瀾的作用。
譜例:《梅林》第二樂章 第119小節(jié)到130小節(jié)
動態(tài)肢體語言用在氣勢磅礴的音樂中,也用在表現(xiàn)狂風暴雨、雷鳴閃電等自然景觀或模仿鼓鑼聲等喧鬧的音樂中。我們的形體姿態(tài)和手臂動作,可以稍夸張一些,比如:用雙腳支撐全身,身體往前,用上腰部力量,大臂主動,帶動小臂,手腕放松,最終著力于手指。這樣的演奏姿態(tài)才會大氣,力度才會具有爆發(fā)力,演奏出來的音樂才會具有強而不躁,弱而不虛的音響效果,才能更好地把觀眾帶入到我們所要表達的意境中。
2.肢體語言具有調動觀眾成為表演者和觀眾溝通橋梁的重要意義
演奏者的肢體語言能營造寬松愉快的演奏氛圍,從而能自覺加強演奏者與觀眾的交流與溝通。在演奏中情不自禁產(chǎn)生的美妙肢體語言,是演奏者各方面因素的集中釋放。這種高水平的演奏狀態(tài)是演奏者自身綜合素質的表現(xiàn),它包含了演奏者的文化底蘊、演奏技巧、樂曲內涵的理解等。它不但能夠使演奏者與聽眾產(chǎn)生共鳴,同時也能提高演奏者的演奏興趣,演奏者演奏水平高,觀眾就喜歡聽,出色的演奏技巧加上恰到好處的肢體動作能夠將隱藏在音符里面的感情與內涵表現(xiàn)出來,把聽眾帶到演奏者的想象中去。它要求演奏者用心去理解作品的內涵,用心去表達作品的內涵,讓聽眾真切感受到作品的美。從而真正成為演奏者和觀眾溝通的橋梁!
三、《梅林》技術難點片段
任何樂器演奏都需要扎實的技術作為堅實的基礎,從而才能更完美的演繹樂曲,表達出所想所感的情緒及樂曲所蘊含的意境。在馬林巴的基礎訓練方面現(xiàn)仍今缺少系統(tǒng)完備的教學材料,而大量的基礎練習有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們進行基礎訓練時,可以在原有單一基礎上結合各種樂曲片段,從中發(fā)覺技術難點。《梅林》本身對于馬林巴演奏者而言就是一首要求極高的作品,涵蓋了許多馬林巴技術,筆者從中抽取難點片段,有點發(fā)展到面,創(chuàng)造衍生出更多基礎訓練方式,從而對作品加以完善。endprint
譜例:《梅林》第二樂章 第1小節(jié)到第3小節(jié)
技術點:這個片段運用了雙手任意單槌交替連續(xù)轉腕技術,這項技術是轉腕技術中最基礎也最常使用到得,多用于演奏單線條旋律。所以在運用時更需要均勻、連貫、流暢。對于手腕手指的靈活度,互相結合的協(xié)調性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雙手交替的技術練習也尤為重要。
相同的技術運用可以運用在以下譜例中找到:
《馬林巴第一協(xié)奏曲》 第59小節(jié)到62小節(jié)
在這個片段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只有出色的技術支撐,才能使旋律表現(xiàn)出生命力活力。
譜例:《梅林》第二樂章 第25小節(jié)到26小節(jié)
在這個片段中,左手單獨運用了轉腕技術,在練習時要注意運動的連貫性,保持音樂的整體性,右手使用了扣腕技術,要注意音程的音色。這里強調了雙手的獨立性,但是雙手雖使用不同技術,但不能影響左右手的平衡,既協(xié)調性。
譜例:《梅林》第二樂章第94小節(jié)到95小節(jié)
這個片段使用了八度技術,94和95使用了雙槌八度技術,對音準要求更高。八度在馬林巴演奏中屬于一大技術難點,其表現(xiàn)在演奏時容易產(chǎn)生肌肉疲勞而導致音準問題,筆者通過對鋼琴八度的研究結合與馬林巴技術作以分析。
彈一般音量八度,小臂要保持穩(wěn)定。整個手要以腕部為軸心上下動作,動作大小視彈奏音量強弱而定,一般音量愈強動作愈大。但進行八度基本練習,特別是初練八度時,筆者建議動作幅度愈大愈好,以加大動作量,增強練習效果,幫助肌肉記憶。不過,八度技術高的人,動作幅度一般都較小,因其腕功強,稍加動作就可達到各種要求。敲擊八度,手的起落要充分利用自然反彈力與慣性力,落下后要靠反彈力彈起,彈起后要靠反彈力落下,有如跳動之球,往復不斷。這樣演奏,一則富于彈性感,效果生動;二則省力,能持久。
演奏八度時應達到的效果:
一是聲音堅實、飽滿,有亮度,又有厚度。
二是聲音凸立、挺拔,有立體感。
三是聲音乾凈、利落、清晰,有顆粒性。
四是聲音敏銳、短促,有彈性。
五是節(jié)奏準確、靈敏、生動,有節(jié)奏動力感和節(jié)奏感染力。
六是發(fā)音整齊。四槌八度時,構成八度兩音之間相互整齊;雙槌八度時,兩個八度之間相互整齊。
相同并類似的技術在《梅林》第二樂章第201小節(jié)到202小節(jié)出現(xiàn)。
譜例:《梅林》第二樂章第201小節(jié)到202小節(jié)
四、結語
通過對馬林巴當代作品《梅林》的淺析,從中領悟到音樂表演需要高感知度和肢體運動來作為傳遞意圖的一種手段,就像人們說話前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音樂家需要更多地表現(xiàn)力在演奏音樂過程中,約束音樂肢體運動直接影響到音樂的本質,肢體表現(xiàn)力并且創(chuàng)造了完美的視覺信息來影響觀眾的感知度和判斷力。對于打擊樂器馬林巴而言,肢體運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對音色的變化做出了決定性的影響,所以,肢體運動與音色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馬林巴演奏是舞臺表演藝術景觀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在世界藝術的舞臺上,隨著人們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的不斷提高,任何一門藝術單純的表現(xiàn)空間都是有限的。馬林巴演奏正和其它姊妹藝術進行著組合、互補,相互兼容。世界上凡是成就非凡、水平超人的音樂大師,都具有人琴合一的肢體語言,讓人們在聆聽音樂的同時,還能看到活的音樂靈魂所演繹的美妙舞姿,從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欣賞到音樂的本質和內涵,更大幅度地與音樂形成自然諧振!而這也就是具有美妙肢體語言的大演奏家能夠使觀眾瘋狂的內在原因所在。就像安倍圭子,那樣達到瘋狂忘我境界的演奏大師,爆發(fā)出無窮的音樂諧振魅力,在燃燒自己的同時,照亮整個音樂心靈的世界,震懾聽眾的靈魂。
【參考文獻】
[1][俄羅斯]根·莫·齊平著.音樂表演藝術[M].焦東建,董茉莉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2]張湘閩.將肢體語言融入手風琴演奏[J].小演奏家,2003(10):44.
[3]李佳.試論鋼琴演奏中的力度把握[J].陜西教育:高教,2011(07):58-60.
[4]
[5]
作者簡介:徐文嘉,浙江音樂學院。研究方向:西洋打擊樂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