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楚辭》中蘊含著大量的中國古代神話,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與意義。本文昆侖意象進行分析,主要從神話和現(xiàn)實的分界、想象中的的美好世界、精神長生這三個方面入手;最后對昆侖神話中所體現(xiàn)的精神文明對后世的影響,主要有敢于開拓探索的精神,敢于犧牲自己的精神,厚生愛民、大公無私的精神
關鍵詞:《楚辭》;神話;昆侖;神話意象
一、楚辭中的昆侖
(一)有關詩句
《楚辭》中與昆侖相關的主要有:
《離騷》中:
1.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翱h圃”即“懸圃”,神話中的地名,意思是“懸在空中的花園”。
2.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办`瑣”指的是神靈集中之地,即縣圃。
3.朝吾將濟于白水兮,登閬風而紲馬?!鞍姿笔巧裨捴袕睦錾桨l(fā)源的一條河流;“閬風”是神話中地名,即縣圃。
4.溘吾游此春宮兮,折瓊枝以繼佩?!按簩m”是神話中東方青帝所居仙宮,此處仍指昆侖縣圃里的神仙宮室。
5.邅吾道夫昆侖兮,路修遠以周流。
6.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俺嗨笔枪糯鷿h族神話中源出于昆侖山的水名。
《九歌》中:
1.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
《九章》中:
1.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天問》中:
1.昆侖縣圃,其凥安在?
2.增城九重,其高幾里?“增城”即層城,古代神話中昆侖山上的高層。
3.四方之門,其誰從焉?“四方之門”出自《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昆侖之虛…面有九門。
4.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神話傳說中昆侖山是冬暖夏涼,四季常青的仙境。
5.焉有石林?何獸能言?“石林”即“玉林”,昆侖山上有玉石樹林。
6.黑水玄趾,三危安在?“黑水”是源出于昆侖山的一條河流。
(二)昆侖意象
1.神話和現(xiàn)實的分界
《離騷》中主人公有兩次出行,并且這兩次出行都與昆侖有一定聯(lián)系。后主人公等了很久,帝宮門衛(wèi)都不肯開門,于是主人公只能繼續(xù)出行:“朝吾將濟與白水兮,登閬風而紲馬?!钡诙纬鲂校骸斑佄岬婪蚶鲑?,路修遠以周流。揚云霓之晻靄兮,鳴玉鸞之啾啾。朝發(fā)軔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在昆侖山上。古時的人一般把昆侖山分為三部分,《水經(jīng)·河水注》中說:“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閬風;三曰層城,一名天庭,是為大帝之所居。以此來象征宇宙層次。因為登上昆侖可以長生不老,而人在現(xiàn)實世界中生老病死是無可避免的,所以昆侖之上為神,之下為人,昆侖也就隔開了神話和現(xiàn)實。
“前望舒使先驅(qū)兮,后飛廉使奔屬。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云霓而來御。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第二次出行是:“吾令豐隆乘云兮”“吾令鴆為媒兮”第三次出行則是:“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望舒“是為月神駕車的人,“飛廉”是風神,由此可見,主人公出行有各路神祗相侍左右,出行的規(guī)格之高可見一斑。并且,主人公在神界的地位也并非普通,“吾令豐隆乘云兮”“吾令鴆為媒兮”“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并迎。但是與之相對應的是主人公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待遇,主人公在現(xiàn)實世界中被眾人嫉妒,造謠誹謗其善于淫蕩,“眾女嫉余娥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而且窮困潦倒,“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此時也”甚至舉國上下無一人了解他,只能落得跳水投江的結(jié)局,“國無人莫知我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彭咸之所居。神仙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的差距甚大,便有了明顯的對比。
并且主人公之所以選擇出行前往神界,并非貪戀長生,而是對當時的現(xiàn)實世界已是失望透頂,寧可“伏清白以死直兮”,也不愿身陷這污濁的現(xiàn)實。第二次出行還找了靈氛算卦,用花椒精米求其賜福,用香草的變質(zhì)表明世俗的黑暗。兩次的表白心跡,正是作者對現(xiàn)實世界的絕望心情,渴望從其中抽身出去,進入光明美好的昆侖的心愿的體現(xiàn)。
2.想象中美好世界
昆侖既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昆侖之上,珍禽異獸、奇花異草、仙宮庭院,也自是數(shù)不勝數(shù),在《淮南子·地形訓》 中有這樣的描述:“掘昆侖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珠樹、玉樹、琁樹、不死樹在其西旁有四百四十門……旁有九井玉橫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昆侖閶闔之中,是其疏圃……是謂丹水,飲之不死。
所以作者登上昆侖才能覺得 “心飛揚兮浩蕩”(《九歌·河伯》 ),但是當作者從昆侖上下來,回到現(xiàn)實中,他就哀嘆秋冬的余風依然凄涼;他開始躊躇不前,心里開始迷惑該往何處去?但是即使是這樣,他依然矢志不改,即使要一生注定貧窮困苦,也會一直堅持心中的正義,也堅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而作者塑造昆侖這個美好世界,是因為現(xiàn)實太過污濁,所以用它與現(xiàn)實相對,就像西方的天堂總是對應地獄一樣,愈發(fā)凸顯出了現(xiàn)實世界的渾濁不堪,同時反映出了詩人高潔的品格。
3.精神得以長生
昆侖是座宇宙山,是溝通天堂、地獄、人間的樞紐,是九重的通天階梯,是死亡與永生的分水嶺,有生命樹、不死之藥之類神話寶物。企求長生的人,來這里才可找到希望。作者也在《九章·涉江》中提到:“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這同時也可以表示在遠古時期由于各種天災是人力無法阻擋的,再加上人的壽命不長,所以人們總是渴求有一個無災無禍的地方,可使人長生。但作者真的只是與眾人一樣,只是渴求生命的綿長嗎?當然不是。作者在《天問》中屢次發(fā)問:“何所不死?“延年不死,壽何所止?”這便是作者對流傳已久的原始不死信仰提出的質(zhì)疑,表現(xiàn)出了詩人具有清醒的理性意識。
同時,《遠游》這篇作品的真?zhèn)沃灾两駷槿怂鶢幷摬恍?,也正是因為文中大量的“神仙思想”、“出世思想”與屈原的思想不符。但是筆者認為,詩人在詩中所寫的一些求仙之語并非字面上所表現(xiàn)的宣揚神仙思想,而是將其寄托于精神,希望能得到精神的長生,而非肉體。所以作者才會屢次表明自己即便是失去生命也不肯有損自身高潔品格的決心,但是他也有所顧慮,擔心即使自己抱石沉江,君王仍不會聽從勸誡,但是他的理想,并非是登上昆侖就能實現(xiàn)的,所以只能用自沉汨羅江的辦法來追求精神的長生。他這種精神,影響了后世無數(shù)的人,為了國家可以奉獻一切。endprint
二、昆侖意象對后世的影響
由昆侖神話而衍生的昆侖意象,其對后世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其中蘊含的豐富精神內(nèi)涵對后世的影響:
(一)敢于開拓探索的精神
永遠堅持著對未知的探索,在不斷地否定中尋求進步,這是人類之所以能夠不斷發(fā)展的重要精神之一。在昆侖神話中,不僅從古至今的人們對自然界的探索,也有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探索。
由于昆侖自古以來留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都是一座神秘而又高不可攀的高峰但越是神秘,人們也就越加渴望發(fā)現(xiàn)它、了解它,所在對自然和社會的探索中,許多人一直在孜孜不倦的尋求真正的昆侖山的故事,如張騫出使西域?qū)ふ移钸B山為昆侖、漢武帝欽定“昆侖山”,唐代李道宗、侯君集追擊吐谷渾王尋找“河源”,并賦詩一首,清代康熙干隆兩次派欽差考察河源昆侖,紀曉嵐編寫《河源紀略》等。這些故事或行為不僅僅是對山和水的探尋,其實更是對民族之根的尋求,對理想的苦苦追尋。
(二)敢于犧牲自己的精神
昆侖神話中有許多令人肅然起敬的故事,尤其是屬于中國的英雄故事。盤古開天辟地之后,日月是其雙眼,五岳是其四肢和頭顱,江河是其血脈,草木是其毛發(fā),泥土是其肌肉,礦藏是其筋骨,其余的則是人類。而女媧也為補天和造人費盡心力。鯀為了治水甘冒風險竊取息壤,中國神話中的主人公為了人類的幸福即使犧牲自己也無悔的精神深深影響了歷代中華兒女,有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繼承這種精神,為了國家的發(fā)展前赴后繼。
(三)厚生愛民,大公無私的精神
昆侖神話另有一個重要內(nèi)容便是以人為本的意識,以及愛護、尊重生命。如共工與顓頊的故事,他們?yōu)榱颂煜轮鞯奈恢?,但卻導致天災,人民無家可歸。而女媧親眼目睹這一切,看見她所創(chuàng)造的人民在遭受災難,內(nèi)心痛苦不堪,于是她尋來五色石,將其融化為石漿,用其補天。她還尋來神龜,砍斷其四肢,用其來撐住倒塌的天,她為了止住洶涌的洪水,斬殺暴龍,最終修補了共工和顓頊造成的災難后果,使人民得以重建家園。而大禹為了解救年年為洪水所困擾的人民,三過家門而不入,經(jīng)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悟出了洪水應疏不應堵的道理,解決了洪水的問題。而這些為了全國的百姓,大公無私的精神成為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參考文獻】
[1]茅盾.茅盾說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吳廣平.楚辭全解[M].長沙:岳麓書社,2008.
[3]佚名.山海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漢]劉安.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姚宇亮.離騷之“昆侖”新論[J].中南大學學報,2007(01).
[6]張崇琛.昆侖文化與楚辭[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1).
[7]李炳海.昆侖地望與東夷文化區(qū)的西限[J].東岳論叢,1992(02).
作者簡介:朱熙鈺(1994.8-),女,漢族,江西吉安人,揚州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在讀碩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