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 李兵
作者單位: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青海 西寧 810001
面肌痙攣是以面部肌肉陳發(fā)性、不自主、不規(guī)則抽搐為主要癥狀的疾病,通常局限于單側眼瞼或頰部、口角,嚴重者可波及整側面部。該病屬于臨床常見病、疑難病之一,其治療方法復雜,預后差,病程長,易復發(fā),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手段。近年來,西醫(yī)治療常用肉毒堿注射療法,副作用大,易反復[1]。針灸治療本病的研究雖多,但報道治療效果差異很大,缺少樣本量較大,隨訪時間較長,治療效果確切的課題研究。我科自2008年開始利用毛刺配合辯證取穴治療面肌痙攣,通過對120例患者進行治療,隨訪,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選擇2015年1月—2018年1月的120例患者均來自我院康復醫(yī)學科門診,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齡30~75歲,平均(47.5±3.8)歲,痙攣發(fā)作時間最短1周,最長15年,平均(2.75±1.02)年;單純口角發(fā)病50例,單純眼角發(fā)病42例,混合型28例。輕者僅有一側眼輪部間歇性顫搐;重者出現(xiàn)一側面部肌肉搐動。
(1)早期多為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后漸至同側其他面肌。(2)抽搐程度不等,每次抽動數(shù)秒至數(shù)分鐘,可因精神緊張、疲勞和談話等因素加劇,患者成功入睡則視為抽搐癥狀消失,不伴有疼痛。(3)神經(jīng)系統(tǒng)無陽性體征,頭顱CT,核磁檢查無病變。
主穴:雙鳳池、合谷、太沖。辯證配穴:口角周圍跳動為主配地倉,頰車,承漿,眼周跳動為主者配太陽,承漿,四白,混合型配顴髎。操作方法:病位局部用碘伏常規(guī)消毒后,用32號的一寸毫針快速刺入皮膚,針刺深度為0.8~1.0寸。每日1次,每次留針30 min,10天為一療程,療程之間休息2天。2個療程后觀察治療效果。
治療期間重視患者情志的調(diào)暢和飲食起居等的調(diào)護,力爭讓患者做到精神樂觀,情緒穩(wěn)定,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
痊愈:癥狀完全消失,眼瞼或面部不再抽動,隨訪半年后未復發(fā)者;好轉:痙攣發(fā)作次數(shù)明顯減少,或波及的面部范圍明顯減少,或抽動幅度小者;無效:癥狀未見改善。
痊愈計50例占41.7%一個療程痊愈24例,2個療程痊愈的26例;好轉患者60例占50.0%,1個療程好轉者35例,2個療程好轉者25例;無效患者10例占8.3%,總有效率為91.7%。
中醫(yī)認為面肌痙攣多因風寒之邪閉阻面部經(jīng)絡[2],陰虛陽亢,風陰上擾清竅而發(fā)病[3]。治以疏風通絡,調(diào)和氣血為主。長期的臨床實踐普遍認為針灸治療面肌痙攣有效,古今大量醫(yī)學文獻也記載和報道了針灸治療面肌痙攣的療效[4]。本課題組辯證取穴,其機理認為:太陽,鳳池為臨近選穴,具有祛風功效;而合谷,太沖合稱“四關穴”,有補益氣血,息風止痙功效[5]。依癥與其它穴相配,可貫通面部經(jīng)絡,氣血調(diào)和,陰陽平衡。現(xiàn)用毛刺手法屬于九刺手法之一,源于《靈樞·官針》篇中的九刺曰:“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膚也”。無須“進退提插,亂彈飛摩”等繁雜的手法[6],不求得氣,刺激量極為輕度,極少或較少痛覺,刺激溫和而持久,有效擬制面部的異位興奮,具有止痙功效,可加速患者的康復。毛刺手法關鍵在于快速捻轉進針破皮即可,針刺深度0.8~1.0寸,均可再行進針,否則影響療效,但刺入過淺易使針體脫落,刺入正當與否恰是針道輕妙細微之處。另外對患者進行恰當?shù)牟∏榻忉?,加上心理安慰,以取得患者積極主動的配合,也十分必要[7]。
由于面肌痙攣病位相對較淺,并且適合淺進針,因此適合采用毛刺法進行治療[8]。毛刺法是一種皮部刺法,具有獨特性,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毛刺法能夠通過對末梢神經(jīng)產(chǎn)生刺激而引起患者血管擴張[9],從而提升患者毛細血管的滲透力改善患者供血,從而促使炎癥吸收。毛刺法治療效果的具體影響因素應從下面幾個方面判斷:第一是選擇的毛刺部位,需要針對患者抽搐最為嚴重的部位采用毛刺法治療[10];第二是毛刺的具體深度,需要接近1 cm,最好保持在0.8 cm左右,如果再深入就可能對患者肌肉組織產(chǎn)生傷害?;颊卟〕痰拈L短對于療效的影響很大,通常越早進行治療就能獲得越好的療效,患者預后效果也更佳,如果太晚治療,則只能在某種程度上改善癥狀[11]。毛刺法治療面肌痙攣具有較高安全性,并且此法手法輕巧,不需要施加任何手法,刺激溫和并且持久,能夠?qū)颊呔o張情緒予以有效緩解,消除患者恐懼心理[12]。
目前我國針灸臨床不論在服務量和適宜病種方面都取得了突破,針灸治療面肌痙攣也取得了突出進展,但應用毛刺治療面肌痙攣的大樣本(120例)長時間隨訪,本課題組研究結果表明:毛刺手法輕巧,療效確切,特異性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