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映鳳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基礎部分,閱讀質量的提高也同步化提升學生的口語表述能力、心理認知能力、情感分析能力,并從學生的想象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中給予潛移默化的干預,讓學生更加自主的投入到閱讀情境中,發(fā)散思維聯(lián)想產(chǎn)生語文的認同感,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單一的解說閱讀文本,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中圈畫重點信息,難以透徹的領會語文的內涵,新時期教師應關注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培育,結合學生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走出閱讀的誤區(qū),基于對閱讀的喜好調動學生的渴望參與性,累積文本信息形成學生自主的閱讀理解。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效率;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4-0223-01
引言
閱讀是語文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語文的閱讀中,應深入淺出感知語文的精髓,抽取語文的重點元素,借助核心問題引發(fā)聯(lián)想,教師可及時的給予輔導幫助,消化閱讀的難點問題,掃清閱讀的障礙,建立閱讀的自主信心,預留更多的時間參與閱讀互動,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權進行閱讀分析,課堂上教師應給予學生暢所欲言的表述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的想象,結合熟知的語文元素,將文本中的情境虛構出來,創(chuàng)建出虛擬的閱讀空間,并徜徉在語文的情境世界中,使得語文的認知呈現(xiàn)出階梯性的進步。
一、重視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
小學生接觸閱讀的時間不多,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缺乏興趣的填充,學生很快就會對求知失去動力,閱讀是一項長期堅持的任務,沒有興趣的加持,學生也很快走出閱讀的情境空間,分散注意力無法完成閱讀目標。對于小學接觸閱讀伊始的學生來說,興趣的衍生像是一塊敲門磚,幫助學生叩響語文殿堂的大門,對語文的理解從淺層面逐漸走向更深的層次,教師可結合學生不同學齡段的語文信息把控能力,導入較為靈活豐富的閱讀知識,促使學生熱愛閱讀,孜孜不倦的汲取閱讀的知識,徜徉在虛擬的文本世界,聯(lián)想自己的生活情境從而引發(fā)共鳴。例如:教學“爺爺和小樹”時,閱讀中利用“說、認、讀、找、比”五步走的形式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本文充滿童真童趣,閱讀的過程也應讓學生充分的表述自己的童言稚語,體現(xiàn)出文本的曼妙多姿,先讓學生隨意的說一說:“你見過的小樹是什么樣的?你和小樹之間發(fā)生過什么事情嗎?”小學生的想象力較為跳躍,他們描繪了四季的小樹變化,還闡述了自主玩鬧的過程,而后基于對生詞生字的認識理解自主閱讀,導入游戲的模式,教師發(fā)放一張卡片,每張卡片上都畫了一個小樹,給新認識的字注拼音,拼寫對了就可以給小樹添加一片小葉子,以圖示的帶領幻想“給小樹穿衣服”的過程,讓學生回到文中,在基礎鞏固后找出有關擬人的描寫,比一比不同時期小樹的狀態(tài),最后闡明自己的一些感想,整個過程不僅教師按照時間順序、故事的發(fā)展順序、學生的認知層次合理的把控,同時還將課堂的閱讀時間預留給了學生,讓學生有了更多自主閱讀的機會,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預習習慣
習慣決定命運,閱讀不僅是小學時期的作業(yè)要求,閱讀也是伴隨人們一生,幫助人們答疑解惑的必然途徑,通過閱讀我們逐漸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古人或者現(xiàn)代學者的智慧熏陶心靈,形成健康健全的價值觀念,雖然小學時期學生的思想意識還不夠成熟,但也應從思想情感上給予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從小樹立積極的思想,面對語文或者生活,都保持樂活的上進心態(tài)。例如:閱讀“藍色的樹葉”時,雖然這篇文章看似簡單易懂,由一個小故事組成,但學生對于更深層次的內涵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心里明白但說的時候卻不知如何表達,教師可通過多元化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利用角色扮演,闡述整個故事的發(fā)展過程,不僅扮演的學生十分投入,旁觀者也津津有味,小學生的閱讀文本多是故事類、人物類的描寫,都可以在一定的時間里展開扮演活動,可加深學生的印象,促使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一些景物類的描寫也可以利用朗讀競賽、肢體配合等形式去體現(xiàn),彰顯出語文閱讀的多樣化,讓學生潛移默化的形成習慣,每當閱讀的時候就會構建一個扮演的情境,假象自己是故事的主人公,獲得代入感。
三、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
一些小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獨立的閱讀意識,但在閱讀中還是徘徊在認字上,流暢的閱讀自然是基礎的要求,但學生找不到閱讀的方向,始終徘徊不前也難以提高閱讀能力,教師可利用問題引導的形式,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的方式,隨著問題難點的逐個擊破,學生的閱讀思維也得到發(fā)散。例如:閱讀:最大的“書”時,教師提出疑問:“最大的書是什么?為什么書要引號?這書什么用?為什么叫最大的書?書什么樣的?”讓學生去閱讀中尋找答案,學生閱讀后基本都能夠找到答案,教師再提出更加深入的問題:“巖石到底哪里像書呢?請同學們找一找關鍵詞、除了一層一層、厚厚的像書,還有什么原因把巖石稱之為書呢?告訴我?guī)r石上的字是什么?”學生可通過原文的信息給予教師回復,也可以利用自己組織的語言,重復閱讀5~10自然段后,由學生總結,這個過程中,教師可允許學生合作展開辯證,同桌之間互相討論,并結合對方的觀點進行查漏補缺,在這種科普式、比喻式的文章中,一些信息較為抽象,學生個人的獨立思考固然重要,但也要具備彼此之間的溝通能力,以便在接下來類似的難點問題上,互相促進。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質量應循序提高,借助學生的閱讀習慣,導入興趣元素,體現(xiàn)出學生閱讀的主體性,讓閱讀環(huán)境更具張力。
參考文獻
[1]楊曉紅.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策略[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3,22(36):12-23.
[2]王慧.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08):190.
[3]田國棟.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21):028-028.
[4]班定一.基于兒童視野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提升策略[J].未來英才,2016(12):15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