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霞
【摘要】 初中生物學科主要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傳統(tǒng)應試教育注重提升學生的卷面成績,將大量教學時間運用到題海戰(zhàn)術上,對于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有所疏忽。近年來,高分低能的事例屢見不鮮,受到了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新課改后,實驗教學的比重大幅度提升,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開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希望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但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當前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仍然有需要改善之處。本文結合初中生物教學模式的教學現(xiàn)狀,就實驗教學法在生物學科中的運用理論及具體實踐策略展開了深度分析,希望能夠進一步提升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初中生物 實驗教學 方略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11-055-01
1.初中生物教學模式的教學現(xiàn)狀
當前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已取得可喜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傳統(tǒng)實驗教學中,學生雖然能夠通過一定量的實驗來提高自己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培養(yǎng)一定的動手能力,但都處于被動學習的情境中,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并未得到提升。并且傳統(tǒng)實驗教學都局限在固定的設計框架內,多為驗證理論知識,實驗的過程和結果都能在教材上找到,學生在實驗中很容易“照虎畫貓”,帶著結果來實驗,即使得出的結論有偏差,也會因為學習任務要求而忽略自己實驗中產生的問題,實驗學習流于表面,知識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當前實驗教學是以實驗作為主要教學手段,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仍然不充分,沒有運用更多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探究和思考,這樣就會削弱生物學實驗教學的作用。只有將實驗和思考、探究結合起來,才能獲得較高的教學效率。
2.加強實驗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意義
生物學是一門探索生命奧秘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自然學科,是所有社會、自然界生物現(xiàn)象的集合,更是初中生系統(tǒng)化學習生物知識、建立生物學基礎的重要階段。為了提升生物學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培養(yǎng)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實驗教學法是初中生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實驗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認識到生物與生活的關聯(lián),理解學習生物學科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思維模式,滿足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學習需求。推動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推進和落實,是幫助學生建立生物學知識系統(tǒng)、養(yǎng)成自主生物實驗能力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手段。讓學生不僅能夠理解教材上的理論知識,更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加強實驗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途徑
3.1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啟發(fā)學生興趣
傳統(tǒng)教學中,實驗教學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是分割開的,實驗教學通常是教師講解實驗步驟,并進行詳細的講解,學生再根據(jù)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展開實踐。學生在知道實驗步驟和實驗過程的基礎上展開實踐,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探究思維的培養(yǎng)是有限的。同時,學生很難自主產生實驗教學的參與感,學習積極性不高。初中生課業(yè)壓力較大,學習任務繁重,留給實驗教學的時間較少,如果實驗時積極性不高,就會影響實驗效率。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通過生活相關的課題導入,啟發(fā)學生的興趣,引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快樂。
3.2創(chuàng)設多種類型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思維
初中生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期,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發(fā)展特征和自身的學習需求,展開類型豐富的實驗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邊學邊設計、邊思考,讓學生真正培養(yǎng)出科學精神。例如,在展開“采集和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這一知識點的探究時,教師可以結合霧霾、空氣污染等生活現(xiàn)象,讓學生自主展開實踐。學生可以網上搜集資料、結成小組創(chuàng)設實驗框架、走訪相關行業(yè)人員等,從方案論證、實踐過程、結果總結等方面,來完成整個實驗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再是主導者,而是引導者,除了給予學生適當?shù)膸椭?,不再干涉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學生的思維能動性能夠得到較大的提升。又如,在學習植被保護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去感受四季變化中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讓學生記錄、總結生活中常見植物的生長過程,感受自然風光,了解愛護植物的價值和意義。盡管這一類實驗會占用學生較多的課外時間,卻能對學生產生長遠的積極影響,學生能夠感受到生物學科的多樣性魅力,也能培養(yǎng)正確的生物實驗思維模式。
3.3構建任務型實驗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多元發(fā)展
初中生注意力、自律能力均處于關鍵性的發(fā)展階段,需要教師正確引導,把控學習的主要方向,才能走上正確的思維道路。教師應該結合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因材施教,構建多種任務型的實驗教學模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種學習方法、多樣的學習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基于教材進一步發(fā)展,培養(yǎng)多元的發(fā)展觀念。例如在學習“植物呼吸作用”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水果保鮮”這一任務,為學生提供少量水果,讓學生開動思維,探索植物的呼吸作用與保鮮程度的正相關性,讓學生積極拓展延緩植物呼吸作用的方式方法,結合包裹保鮮膜、放入冰箱等方法,讓學生找出延緩植物呼吸作用的規(guī)律,即“濕度合理、低氧低溫的條件下能夠有效的減緩植物的呼吸作用”。在學生掌握基本規(guī)律后,讓學生找出更多有效保存的環(huán)境,進一步加深學生印象。實踐證明,任務型實驗教學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生物學科素養(yǎng)、動手能力及思維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積極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郭晶.初中生物課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初探[J],西部素質教育,2016(05).
[2]趙娜娜.初中生物課生活情境導入的理論和實踐研究[D].山東大學,2017(06).
[3]張清蘭.初中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研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6):131.
[4]白海俠.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現(xiàn)狀及其改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9):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