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思斯
摘?要:幼兒園階段的幼兒,有著其獨特的年齡特點,他們的思維特點和學習方式與成人有著明顯的、本質的差異??茖W探究既是科學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應該成為幼兒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幼兒的科學學習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靈活多樣的方式來進行。陶行知理論告訴我們,解放幼兒的思想,讓幼兒在玩中學、做中學、想中學、試中學、用中學,讓幼兒會思考、會動手、會觀察、會分析。
關鍵詞:五類教學法;科學;探究
科學世界包羅萬千,有些是你所熟知的,有些也是你沒想到過的,這些共同組成了科學。幼兒作為一個剛剛接觸它的探索者,對科學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陶行知先生在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中,發(fā)表了一些針對性的思想,讓幼兒在玩中學、做中學、想中學、試中學、用中學,培養(yǎng)幼兒樂于思考、勤于動手、習慣于探究的態(tài)度,使他們更積極地去觀察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過程;更具有耐心和毅力去解決問題、更機智地去檢索信息、尋求幫助、更虛心的去辨認是非、糾正錯誤。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所獲得的驚喜,會對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帶來積極和深遠的影響,并逐步建立起科學地看待周圍世界的方法和態(tài)度,從而終身受益。
一、 玩中學
好玩是幼兒的天性,好動是幼兒的特點。幼兒在探究事物的過程中,喜歡把探究對象擬人化,比如把花草、樹木、小動物看作自己或者同伴嗎,和它們一起活動、對話、共享快樂、分享憂愁。例如,小朋友看到一只小白兔在吃青菜,就會一邊看一邊說:“小白兔,是你媽媽給你做得好吃的吧?!庇械暮⒆涌吹叫』炜菸?,也會傷心,會給它繼續(xù)澆水,表現(xiàn)出對小花的關心。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在一日活動中的科學教育契機,并抓住孩子的興趣點,帶著孩子一起在玩中學習科學。
在科學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和開發(fā)幼兒園的空間、設施設備、活動材料等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以支持幼兒在玩中學習科學。
二、 做中學
在科學活動中,我們強調,要讓幼兒主動參與。教師要引導幼兒在活動中感知和感悟,產生親歷親為的經驗,而不是按教師預設的統(tǒng)一的方法去開展活動,得出統(tǒng)一的答案。最可貴的就是不斷地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和好奇,讓幼兒自己去找到方法來獲得答案。
幼兒面對遇到的問題或提出的任務,運用已有的經驗猜想和假設可能的情況、將要發(fā)生的事情或者可能的結果,是幼兒主動建構知識的前提。幼兒的猜想和假設需要教師的支持鼓勵及引導。教師要耐心、真誠地傾聽幼兒的想法,接納幼兒不同于成人的想法。對于一些錯誤的想法,不要急于評判;面對正確的想法,也不要急于表揚,應給幼兒一種能自由表達真實想法的氛圍。面對問題,教師應充分調動幼兒已有的經驗,促使其分析和猜想事物及現(xiàn)象的成因,探討、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
三、 想中學
幼兒真正的主動探究和學習是從意識到有“問題”開始的。幼兒有了疑問并產生了想尋求答案的愿望,主動探究才進入真正的準備狀態(tài)。以探究螞蟻為例,幼兒會提出一些關于螞蟻的問題:院子里有螞蟻,那螞蟻們都住在哪里呢?它們都長什么樣?螞蟻有鼻子嗎?螞蟻吃什么的呢?螞蟻喜歡吃餅干嗎?螞蟻們怎么交流呢?螞蟻們怎么搬運食物的呢?它們怎樣生寶寶的?……上述關于螞蟻的問題都來自幼兒,正是幼兒的關注點和興趣所在。在幼兒進行推測的時候,教師要積極調動幼兒原有的經驗,支持和鼓勵他們運用自己的經驗進行充分的猜想和假設,提出自己對觀察和實驗的想法和做法。
幼兒對所遇到的問題和所面臨的任務,在作用于物體看到結果之前,運用已有的經驗猜想可能的情況、可能的結果和將要發(fā)生的事情,這對幼兒的主動學習和建構具有重要的意義,便于幼兒不斷將原有的想法和操作的結果相比較,豐富和調整自己原有的知識。
四、 試中學
幼兒階段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更多的通過操作來學習。幼兒能通過直接參與各種活動獲得多種直接經驗。通過操作材料,自己嘗試,幼兒更容易活動內化的知識經驗。
比如,幼兒兩只手里拿著質地不一樣的材料,從高處讓它們自然下落,一種材料是糖果紙,另外一種材料是普通的紙片,當幼兒自由探索嘗試的時候,他們會發(fā)現(xiàn),兩種材料從同一高處落下,但落地的時間不一樣,普通的紙片落得快,糖果紙落得慢。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又用不同的材料進行比較,羽毛和彈球,發(fā)現(xiàn)彈球落得快,羽毛落得慢,這就引起了幼兒的疑問,激發(fā)了他們探索的欲望。在反復不同的材料進行若干次實驗后,幼兒初步得出了自己的結論:較輕的物體下落的速度慢。教師用簡單的材料讓幼兒自己試驗,構建了簡單的對地球引力的相關認知。
五、 用中學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生活是一所大學校,它容納了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包括園內資源,如圖書館、各種節(jié)慶活動等,都是方便易得的科技綜合實踐活動的首選資源。而更豐富的是園外資源,如家庭生活、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更為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豐厚的資源。生活在昆山的幼兒,充分感受著江南水鄉(xiāng)提供的優(yōu)厚的資源。隨著他們自身社會生活經驗的日漸豐富,生活范圍的逐漸擴大,他們依靠現(xiàn)代化科技獲得的信息和眼界大大拓展。有部分幼兒有境外旅游的經歷,他們接受著豐富多元文化的影響。這些因素促使幼兒不僅僅對身邊環(huán)境的變化變得十分敏感,而且對信息能及時捕捉,并產生極大的興趣,或去感受體驗,或想親歷一探究竟。幼兒從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參與和享受成功。
自然資源對幼兒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即便在成人看來最平常的風霜雨雪對幼兒來說或都是充滿著神秘色彩,能引起幼兒探究熱情的。比如在植樹活動中,幼兒不僅對植物的各部分有了感性的認識,也科學地認識到了植物的“生”與“死”,同時更加深刻地體驗到環(huán)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自然資源成了幼兒的科學教材,供孩子們進行充分的探究。
幼兒園的每個年齡段的幼兒,都有著無限的創(chuàng)新潛能和極高的探究欲望。在科學活動中,教師要巧妙地抓住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話題,將其擴展生成,引導幼兒積極學習、主動建構,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善于發(fā)現(xiàn)、觀察,這也是能夠激發(fā)幼兒探究科學活動的一手材料。解放幼兒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等,讓幼兒體驗科學活動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