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中山小學是南京唯一一所以孫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學校,學校地處紫金山下、月牙湖畔,與中山陵隔路相望,向西緊鄰南京博物院,向東毗鄰南京農業(yè)大學,學校周邊科教、人文資源十分豐富。如何依托自身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環(huán)境的優(yōu)勢做好學校課程建設大文章,中山小學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實踐。
弘揚中山精神,辦家長滿意、學生喜歡、社會認可的好學校,成為中山小學重要的辦學追求。我們尤其看重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的課程建設在教育中的探索與實踐,書法教育即是其中的重要一環(huán)。熱愛祖國文字,養(yǎng)成良好的書法習慣,具備熟練的書法技能,具備一定的書法審美能力,感受書法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書法課程的重要目標。依據學校的現實基礎與書法課程教學的要求,我校以中山文化為背景對書法課程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什么是書法課程?書法課程的建構需從哪幾個維度展開?書法課程在兒童成長的課程體系中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這些問題是我們在構建學校書法課程時繞不過去的問題。我們認為,書法課程一定是書寫技能的課程、書法文化的課程、書法審美的課程,書法課程應該為夯實孩子的傳統(tǒng)文化根基作出重要貢獻。因此,構成書法課程的建構就離不開技能、文化、審美等要素。我校的書法課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架構:
1.開設專業(yè)書法課。書法是專業(yè)性很強的課程,必須由專業(yè)的教師進行教學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依據《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我校1~6年級24個班全部開設書法課,每周一節(jié),從語文課時中抽取一節(jié)來完成,教材選用蘇少版書法教材。學校還積極與書法教材編審專家進行互動,邀請他們對學校書法工作進行線上與線下的指導。我校還承辦了南京市中小學書法骨干教師培訓班的研討活動,郭雯老師執(zhí)教一節(jié)書法示范課,獲得100多位聽課教師的好評。
2.開展學科教學滲透。書法是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必須形成各學科滲透的態(tài)勢,以“提筆即是練字時”為基本理念,要求在各個學科教學中都要滲透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教育理念。各個學科都要和書法教學緊密結合以找到融合點,切實提高教學水平和書寫技能。例如,語文學科,閱讀有關“漢字文化”的書籍,增加漢字文化的認識,感受書法的文化魅力;數學學科,利用幾何知識來幫助探究漢字的結構規(guī)律;音樂學科,利用節(jié)奏、韻律等知識,來認識書法藝術中的運筆、章法,鞏固書寫技能。通過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學生對藝術的概念更清晰了,對藝術的相關知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充分體現了“融藝術于學科,寓學科于藝術”的教學方針。
3.書法練習活動納入常態(tài)管理。書寫技能是必須堅持長期練習才能提高的,為此,學校每天安排了20分鐘的習字課,語文教師進班指導,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每周開展書法興趣班教學活動,由專職書法教師開展教學,并定期進行書法交流與展示。除了學生的書法活動外,學校還積極提升教師的書寫水平,每周有教師的書寫基本功考核,還定期舉辦針對教師書寫水平提升的菜單式培訓,由專業(yè)書法教師開展講座,為教師們進行書寫指導。
4.書法教師隊伍建設專兼結合。為了保證書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高質量,我校加強了專、兼職書法教師隊伍的建設,先后安排了莊永洲、郭雯兩位老師參加了由中書協(xié)組織的書法教師培訓班并取得結業(yè)證書,安排了吳躍穎老師參加了江蘇省教育書法協(xié)會組織的書法教師培訓。我校書法教師師資水平較高,在省、市范圍內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其中,莊永洲校長擔任第13屆江蘇省“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的評委,郭雯老師擔任“南京市中小學書法骨干教師培訓班”指導教師。目前,學校已經安排了專、兼職書法教師4人,滿足了全校書法課程的正常教學。
5.將書寫水平納入學業(yè)評價體系之中。我校把書寫水平的評價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關注過程性評價,將學生的平日表現與期末考核相結合,在成長手冊中有所體現。我校還特別重視對學生書寫積極性的培養(yǎng),在學校讀書節(jié)活動中,學生獲得的獎品就是一份份由教師精心書寫的書法作品,既是對學生的肯定與鼓勵,也是對他們心靈的一次深深震撼。
書法課堂有其自身獨特的教學規(guī)律,我們的教學必須依據書法課堂的規(guī)律,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為此,我校把書法課堂的研究作為提高書法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來抓。
1.不同書法課型的研究。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訓練要求對課堂的組織形式一定是不同的,為了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我們加強了對書法課型的研究??偨Y提煉了這樣幾組課型:
練習指導課:以引導學生發(fā)現書寫規(guī)律,提高書寫效能為目標,通過教師點撥、引導、評價,讓學生發(fā)現書寫規(guī)律,從而提高書寫效能。
強化練習課:當學生理解了書寫規(guī)律,掌握了一定的書寫技巧,必須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固化成書寫技能。通過教師的組織、引導、評價、激勵,學生的書寫技能得到固化和提升。
文化欣賞課:書法是審美的藝術,是文化的傳承。教學中必須安排一定量的文化欣賞課,讓學生感受中華書法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審美情趣。內容可以是書法名家藝術的推介,可以是碑帖的藝術欣賞,也可以是某個作品的藝術賞析。
2.打磨精細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堂是教學的藝術,書法課堂要出彩,就必須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精細打磨。兒童的主體性、書法的審美性、教學的趣味性在教學中必須得到和諧統(tǒng)一,教學才會產生理想的效果。例如,教學點畫時,教師出示大蒜瓣和瓜子,形象地展示點的形態(tài)。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行為習慣,通過教學向學生傳遞文化知識、藝術特色及審美情趣。
3.開展書法課題研究。課題研究是推動書法教學的利器,圍繞書法教學的特點,我校羅列一系列的書法小課題,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如“書法意象與兒童視野中熟知事物的匹配性研究”“書寫頻度與技能形成效度的關系研究”“兒童書法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維持策略的研究”等。學校書法組定期開展書法教學研討與課題研究活動,力求讓課題研究能夠成為書法課程建設的推手,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實踐。
4.細化年段目標要求。《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對各個學段的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這些教學要求與實際的教學仍有一定的距離,需要我們進一步細化處理,讓目標更接地氣。我們對各個年段的要求進行細化分解,讓每一節(jié)課都能找到需要落實和實現的具體的目標,從而提高了教學的實際效果。
書法的學習需要營造濃厚的書法氛圍,才能夠激發(fā)和維持兒童學習書法的動力。為此,學校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沉浸在書法的氛圍里樂此不疲。
1.書法家進校園活動。為了營造學校濃厚的書法氛圍,我校邀請了南京市青年書法家協(xié)會吳勇主席等9位書法家走進校園和中山小學的學生互動。江蘇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孫曉云女士為學校題寫了校名,江蘇省書法院院長李嘯先生為學校題寫了“博愛書院”,并走進校園和學生互動,指導學生學習書法。書法家柳正梅、陳克年等走進中山小學校園親自指導學生學習書法,與學生親切互動。
2.中山書法獎評比活動。為激發(fā)學生學習書法的熱情,我校設計了“中山書法獎”評比活動,以中山先生的語錄為內容,讓學生創(chuàng)作書法作品,感受中山先生的偉大精神。學校努力將“中山書法獎”打造成學校年度品牌書法活動,并逐步經營,將它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校園書法活動。
3.書法文化節(jié)活動。營造學校豐厚的書法文化氛圍,每年“六一”兒童節(jié),學校都要舉辦書法文化節(jié)活動,同時,學校也定期開展書法講座、書法筆會等活動。我校的書法長廊在學生和家長中小有名氣,學生都以自己的書法作品能展示在書法長廊而倍感自豪。學生每天都浸淫在充滿墨香的校園氛圍中,時時受到熏陶。
4.舉辦個人書法展覽。對于有書法專長的學生,鼓勵學生舉辦個人書法匯報展覽,既提升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水平,也讓學生的童年留下永遠美好的記憶,對其他學生來說也是一次激勵。
5.推進書法訪學活動。利用南京書法文化資源豐厚的特點,引導學生到南京市浦口區(qū)求雨山文化公園,訪問“南京四老”書法館,感受近代南京書法的輝煌。組織學生走進江蘇省美術館等藝術殿堂,欣賞書法作品,提高審美能力。帶領學生走進南京博物院書法館,研究歷代名家的書法藝術,由專業(yè)書法教師為他們講解,了解名家的生平經歷、生活背景及水平特點,力求讓這些作品成為動態(tài)的歷史,通過訪學的美育功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
在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今天,書法教育的春天已經來臨。隨著我校打造“地域性、特色化、國際范”中山教育品牌的工作逐步深入,書法教育一定會在“中山教育”品牌塑造的過程中,發(fā)揮獨特的魅力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