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督學)
兒童教育大師于永正的教育實踐堪稱經典,我們在于老師的每一節(jié)課中都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魅力和人格;他的教育思想也是經典,是化日常、平凡、普通語言為“神奇”的大家和高手,如有神來之筆。他的“封筆之作”《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較為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的兒童教育實踐和兒童教育思想。于永正喜歡用“延續(xù)”這個詞,用得絕對準確和精妙。在于永正逝世后的今天,我讀到了他堅守一生的兒童視角在他著作中的充分“延續(xù)”,既給我們深深的感動和教育,又給我們研究兒童視角提供了珍貴的財富。本文以《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一書為研究對象(以下引文已注明頁碼,凡未注明皆承下注),以現(xiàn)象學的分析框架來梳理和分析他的實踐與思想,以待形成新的認識和理解。
于永正的教育學視角是什么?很顯然,就是“兒童的視角”,已有專家把于永正的語文概括為“兒童的語文”,實在是太準確、太貼切,太符合他的本性了。
他的封筆之作的書名就是典型的兒童視角: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并上升為他的“為師之道”?!白鲆粋€學生喜歡的老師”,是以學生“喜歡”為標準,顯然是兒童視角和兒童立場。全書貫穿著“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這一主題,如第三章的標題“是師非師,是課非課”,就是一種典型的兒童視角,因為從兒童視角來看,無所謂“師”、也無所謂“課”,只有成人才把老師當老師,把學生當學生,把課堂當課堂,把活動當活動,把管理當管理,把德育當?shù)掠衙恳患虑?、把每一件物品區(qū)分得清清楚楚。第七章、第八章“把課上得有意思”,仍然是典型的學生視角。誰感覺有意思?當然是學生,以學生為“標準”的有意思才會真有意思,這是“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邏輯的延伸和深化,還是“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因為成人世界的“學科”“知識”“素養(yǎng)”“能力”等出現(xiàn)在了兒童世界,因為成人世界的做事、做人、做學問的規(guī)矩出現(xiàn)在了兒童世界,因為教育教學的目標、要求、任務、理念和價值等出現(xiàn)在了兒童世界。如果這個時候,老師還能把課上得有意思,上得讓學生喜歡,上得讓學生認可和接納,上得讓學生有收獲有成長,那么他肯定是一個能夠讓學生喜歡的老師。
問題是“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是一個低要求還是高要求?對于永正而言,顯然是高要求、高標準、高水平,既是他為師的基本準則,又是他為師的一生追求。他在此書“寫在前面的話”中說:“我對自己的人生定位并不高,就是想當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決不做被學生鄙視的老師。因為被學生瞧不起的老師太可憐?!保≒1)這樣的“人生定位”真的不高嗎?他在此書的后記中寫道,“歷時四年的寫作,從構思到定稿:想對自己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有個交代,為自己的教育人生畫上一個較為圓滿的句號”。(P221)前后連貫起來,于永正顯然是把能夠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作為“圓滿”的重要標志,作為自己教育生涯最值得自豪和最值得驕傲的成就,也是最大的圓滿。
于永正是1985年的特級教師,是小學語文界公認的兒童教育大師,他用自己卓有成效的實踐和對兒童教育的深刻理解告訴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該自覺地追求“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應該成為教師的教育哲學和教育信念。他的“堅定”鮮明地體現(xiàn)在:為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他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實踐了一生、探索了一生、創(chuàng)造了一生。
自20世紀30年代杜威明確提出“兒童中心主義”到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兒童視角”滿天飛的時代,人人都高喊著、標榜著“兒童教育”“兒童本位”“兒童需要”“兒童成長”“兒童文化”等。正因為“兒童視角”鮮明體現(xiàn)了教育學“回歸規(guī)律”“回歸本質”“回歸人本”的理想和追求,正因為兒童視角體現(xiàn)著教育學的“關愛”“情感”“倫理”“價值”,正因為中國的教育實踐長期以來忽視和輕視“兒童”和“兒童成長”的基本規(guī)律,“兒童視角”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界普適性、大眾性、流行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口號”。今天看來,稱于永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為“兒童視角”并不新鮮,也并不原創(chuàng)。
但我以為,于永正“兒童視角”的真正“獨特性”之一,在于他的充分而徹底的實踐:即“兒童視角”貫穿他的教育教學的全部實踐。于永正是兒童教育的實踐家,不是兒童教育的理論家,他的“兒童視角”不是口號和理念,而是真切、貼近、做實的實踐行為。在談到他的文章和著作時,他說:“我的文章不是在書齋里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薄拔覍懙亩际俏业墓适拢业慕涷?、體會與感受。沒有拾人牙慧,更沒有抄襲。偶爾引用別人的話,是因為他(她)說得對,引起了我的共鳴,或用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增加說服力而已?!保ā皩懺谇懊娴脑挕盤2-3)?!皟和暯恰睂λ砸彩侨绱耍钦嬲凇皩嵺`”“做實”“做好”兒童視角,而且要不遺余力、竭盡全力地做到方方面面,做到每一個細節(jié)、做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做到每一節(jié)課上、做到每一個學生身上,是徹頭徹尾、徹里徹外的“兒童視角”的實踐家。說“兒童視角”容易,做“兒童視角”太難。問題是于永正不僅說了,而且做了,他做的比他說的多得多、難得多、好得多。
為了堅守“兒童視角”和“兒童立場”,他給自己立了很多的規(guī)矩,譬如,“我不斷告誡自己:不要忘記自己曾經是孩子。一想到孩提時的我,我對學生就會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寬容?!薄拔視驅W生交出這樣一張名片——名片的正面寫著兩個大字:微笑;下面書寫著三個關鍵詞:尊重、理解、寬容。名片的反面寫著另外兩個大字:負責;下面也書寫了三個關鍵詞:嚴格、頂真、耐心?!保ā皩懺谇懊娴脑挕盤3)
為實踐真正意義上的“兒童視角”,他給自己制定了嚴格而苛刻的“約法三章”:不倒背手;主動和學生打招呼;課間盡可能和學生一起玩;和學生一起演課本劇,演歇后語故事,和學生一起分角色朗讀課文;盡量到學生家里走一走,不一定有事;經常講故事和笑話;要幽默;努力讓微笑成為自己的名片;平時說話態(tài)度力求和藹,語氣力求親切;做值日;一旦做錯了事,公開承認錯誤,不文過飾非,不推諉責任;定期征求學生的意見和建議。(P39)一個教師,如果真能做到這樣的“約法三章”,其他什么都不用再做了,還會有學生不喜歡你嗎?
作為一種教育實踐的“兒童視角”,固然需要蹲下身子看兒童的姿態(tài),但更需要的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教育智慧。于永正的教育實踐,就是完全融入了兒童生活和兒童世界的教育實踐,就是與兒童朝夕相處、與兒童玩成一片、鬧成一片并樂在其中、樂而融融、樂不思返的教育實踐。在這一過程中,他研究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引領學生,并形成和建構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智慧:一種現(xiàn)場性的、即興式的、情境性的體現(xiàn)高超教育機智的教育智慧。
他深知“玩”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就應該玩,就應該開開心心地玩,為此他創(chuàng)造各種與兒童相處的日常生活情境和活動情境,如釣魚摸蝦、拔草捉蟲、劃船野炊、爬山尋寶、軍營一日、急行軍等。他在玩中教育學生如何發(fā)現(xiàn)自然和生活之美,在玩中培養(yǎng)學生強壯的體魄和堅忍的意志,在玩中培養(yǎng)學生關愛互助的精神和健康高雅的情趣……如果說孔子是最早開發(fā)“游學課程”的教育大師,那么于永正則是真正意義上開發(fā)小學“游學課程”的大家。
他深知“吵”和“鬧”是兒童的本性,兒童就是在“吵吵鬧鬧”中,在今天“跟你玩”、明天“不跟你玩”、后天又“跟你玩”中長大的。因此,他認為處理小學生之間的吵鬧,最需要教師的“心平氣和”,而不是“火上澆油”;若學生告狀不走,他就說你們自己處理,處理不好三天后再來找我。真是英明,三天后問題都自行解決了。他會選擇用孩子的方式回敬孩子,如不小心踩了學生一腳,他會首先道歉,然后讓學生踩回兩腳,讓他們感覺其中的“荒謬性”,在大笑聲中獲得認同和教育。他說出了一句名言:“學生的心,往往因老師的心平和而平和?!保≒63)
他深知兒童喜歡表現(xiàn)、喜歡激勵、喜歡成功。他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各種情境、各種活動讓學生表現(xiàn)自己、展示自己、發(fā)現(xiàn)更好的自己。他用各種兒童喜歡的方式激勵他們成功,可以說是深諳激勵之道。譬如說獎勵、激勵和表揚不可空洞和空虛,不能言不由衷,要有“實指性”,要指明“棒”在哪里、“好”在何處:“你字寫得真棒!有點柳體的味道。”“我很欣賞你朗讀的語氣,就像說話那么自然!”“你媽媽說,你在家里很能干,房間都是自己整理?!保≒97)于永正概括地說:“實指性越強,學生越聽得明白,激勵性就越大?!保≒98)作文批改也是如此,他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寫眉批、面批而不愿意寫抽象籠統(tǒng)的總批,就是強調“實指性”。我估計學生最難忘的就是于永正給他們起綽號,他起的綽號不僅有性別特征,而且有個體特征,與學生的姓名契合得恰到好處。譬如給郭文勝同學起了一個“郭穩(wěn)勝”(P32),讓他學習成績越來越穩(wěn),讓他想到這個名字就發(fā)揮約束和激勵作用,教育的引領性體現(xiàn)得十分充分。
當然,在課堂教學他下了更多的工夫,讓學生在他所創(chuàng)造的特定情境中學習語文,簡直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這是因為他深知兒童擅長的是形象思維、情境思維、“細節(jié)”思維,他要用兒童最喜歡、最擅長的方式,以符合兒童學習特點的方式,讓兒童學會和學好語文,并享受語文學習的情趣和意蘊。
通讀《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深深被于永正老師對學生的愛所感染、所陶醉、所引領,他的封筆之作,每個字、每個段落、每個章節(jié)都充滿了對學生的愛,書里出現(xiàn)的每一個學生都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個性鮮明,沒有對他們的仔細觀察、深入了解、真情關注,是寫不出來的。他說得太好了:“教育沒有純方法、技巧的東西。方法、技巧的背后有一個‘情’字在做支撐?!苯又昧讼膩D尊的話:“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保≒35)在談到后進生的教育時,他說:“教育有一種最重要或者說最根本的力量——情?!保≒64)有了情就不再有“軟硬不吃”“刀槍不入”的學生。在談到玩和活動可以增值時,他說:“它們會給學生留下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情!”可見,在他的教育人生和教育學的辭典中,對兒童的愛與情感是多么重要。
然而,他對兒童的愛,之所以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僅在于他愛的廣泛、愛的濃烈、愛的持久,更在于他愛的專業(yè)、愛的理性、愛的深刻、愛的智慧。或者說,他是將愛的普適性與個體性、愛的情感性與理智性、愛的深刻性與簡明性、愛的呵護性與自主性、愛的激勵性與約束性等,統(tǒng)一起來的典范。他是一個發(fā)現(xiàn)和表現(xiàn)“兒童之愛”的大師,將愛與情趣、愛與童真、愛與美麗、愛與發(fā)現(xiàn)、愛與文化、愛與意義等教育的基本價值鏈接起來,并通過教師愛學生的一個個表情、語言、行為、禮物、外號等學生容易感受到的細節(jié)串聯(lián)起來、縫綴起來,不僅洗凈了愛的自私、愛的狹隘、愛的痛苦、愛的掙扎等非理性因素,獲得了超越性的教育意義上的真愛,而且創(chuàng)造了兒童樂于接受、喜歡接受、有品位地接受教師愛的方式。現(xiàn)實中有很多的教師也十分愛學生,卻遭遇了學生無情拒絕、反抗甚至詆毀。
顯然,這樣一種“愛”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鮮明特點,于永正通過自己的教育實踐和感悟,將其逐步地融入了自己的教師人格。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教師人格?他有自己形象化的比喻——“甘草”,一種極好的中藥,寫成了第一章“做甘草”,作為全書的總領。他形容作為教師的“甘草”有三大特性:一是性溫、味甘;二是包容;三是調和。
他說教師“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性溫”,遇到問題,能退后一步,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P7)心態(tài)平和了,處理的方式就會為之改變,由暴風驟雨變?yōu)楹惋L細雨。(P8)在說到自己接手一個亂班時,有以下一系列的精彩描述:
我不是抱著“治”學生的態(tài)度,而是抱著“接納”學生的態(tài)度來到這個班的。
我采取的策略是“以柔克剛”。所謂“柔”,就是不先“曉之以理”,而是先“動之以情”?!皠又郧椤笔恰皶灾岳怼钡摹坝鼗貞?zhàn)”,情中所包含的理有更強的教育作用。我認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應該是教育的一項重要原則。
如果說“寬容”會有“諒解”的成分,那么“包容”更多的是“接納”的意思?!鞍荨钡那疤崾抢斫猓斫獾那疤崾恰安灰涀约涸浭呛⒆印保ㄌK霍姆林斯基語)。面對遲到了,又敢在門口喊一聲“報告”的學生,我真的是很佩服他們的勇氣!真的自愧不如!
他形象地指出:“甘草是偉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庇终f:“這樣的寬容,完全出于理解——一種推己及人的理解。推己及人就是孔子說的‘恕’,‘恕’就是‘誠敬、寬厚’,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我選擇了不傷他們面子的處理方式。推己及人,讓我有了平靜的心態(tài)和處理問題的智慧?!保≒8-13)再引用《論語》中學生對孔子的描述:“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并自豪地認為自己就是甘草,自己就是中庸之道的守望者。至此,他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中庸”為底色,形成了堅守兒童視角的獨特個性,鑄就了自己熱愛兒童的教師人格:甘草一樣的“性溫”“味甘”“包容”“調和”。
于永正自己小結道:“過了不惑之年,對我來說,‘中庸’不再只是一種‘知識’,一個‘道理’,而是融入我的血脈,成為一種素養(yǎng),讓我成為一個‘真誠惻怛’的人。”(P15)“融入我的血脈”,必然會經過血管流淌進入全身,“甘草”成了一種生物學“基因”,成為一種無意識的意識自覺,成為一種文化意義上的“本能”。
“童心不泯”是于永正封筆之作的重要章節(jié),我甚至認為是概括他教育人生的核心章節(jié)。在本章的開始,他說:“歲月的刻刀可以在我的臉上刻下深深的、密密的皺紋,卻刻不到我的心上?!保≒53)他又強調指出:“教了五十多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P69)
把自己教成了什么樣的“孩子”?他明確提出了“四大標志”:第一強調的是始終保留著孩子般的好奇心,稱之為童心不泯的首要標志;第二強調的是“孩子氣”,稱之為童心不泯的外觀;第三強調的是“理解和體諒學生”,提出了“我們?yōu)槭裁捶堑靡髮W生、孩子和老師、大人相似?”(P62)這樣一個教育學中重要的、基本的、核心的問題;第四強調的是“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之所做”,這樣一個堅定的實踐性、操作性的原則。什么是以學生為本?于永正的四個“標志”就是以學生為本的典范,做到這四點,就是真切、徹底而深刻的“以學生為本”。
什么是童心不泯?他說得直截了當:“小學老師最好沒長大。‘沒長大’就是童心不泯。”(P55)“也許有人會說我‘孩子氣’太重了,不像老師。但是學生會怎樣看待我這些舉動?事實證明,我愈和學生相似,學生愈親近我。”(P61)把學生對“我”的親近,作為良好教育的自然回報和獎勵。
為什么、憑什么把孩子當作成人?他把話說到了底:“孩子就是孩子。兒童正是犯錯誤的時期。兒童做錯事是正常的,不出錯是反常的。不淘氣的孩子絕對不正常。有了童心,就會理解孩子;理解了,就會有體諒,就會有‘祖父’那種慈祥,那種令人感動的循循善誘?!保≒62)我們的學校教育歷來、從來就是把兒童當作成人,當作無所不能的人,當作完人,當作領袖甚至當作偉人和巨人來培養(yǎng),在學校語境中敢于說“孩子就是孩子”“不淘氣的孩子絕對不正?!?,才是真正回歸到了常識,回歸到了學生,回歸到了原點。
只有真正的、徹底的“兒童狀態(tài)”才會說“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之所做”,這對一個成人和老師而言,絕不是普通的要求,而是極高的要求。于是他不僅陪著孩子玩,而且為了把“玩”的文章做足,讓“玩”的功能發(fā)揮到最大,“我不惜耗費腦力和體力”。他說出了他為了兒童成長、為了兒童快樂成長、為了兒童健康成長的宣言:“童年只有一次,童年一去不復返。給學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金色童年,是我不懈的追求。”(P69)
在本章的結尾處,他動情地寫道:“五十多年了,學生一年年地長大,我卻還是一個孩子。是一屆屆學生的童年延續(xù)了我的童年?!保≒69)只有于永正這樣的大師才會把學生放到如此之高的地位:“學生的童年”延續(xù)了“我的童年”、反哺了“我的童年”、教會了“我的童年”,使我成為永遠的“兒童”,即作為一個成人的教師所保持著的一種“兒童”的純真的心靈和精神狀態(tài)。深刻到了極致!“寫到這里,我把筆停了下來。望著窗外的青山綠水,心里很恬靜,很舒暢,很滿足,不由得從筆端涌出了五個字:做老師真好!”這就是于永正的教育人生自我評價的“圓滿”,“圓滿”就是永遠的童年狀態(tài)和心靈。他已經剎不住筆,“寫罷眼淚涌出來了,接著筆端又涌出一句話:想念你們,我教過的每一個學生!”(P69-70)于永正在修訂版后記結束語中,引用了海德格爾的話:“語言是存在之家”,我以為絕非偶然;更進一步,他說:“我的生命將在我的書里延續(xù)?!保≒224)延續(xù)的是什么?就是作為老師的永遠的童年狀態(tài),一個教育大師的心靈和精神狀態(tài)的童年。
至此,我以于永正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為研究對象及證據(jù)來源,用現(xiàn)象學的基本分析框架重新描述和梳理了于永正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得出的一個明確的結論就是:他不僅創(chuàng)造了杰出的語文教學,創(chuàng)造了原創(chuàng)性、個性化的教育實踐和教育表達,更重要的是基于他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教育實踐,建構了一種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融于“日常生活”的兒童教育學。
融于“日常生活”的兒童教育學,是一種典型的現(xiàn)象學表述?,F(xiàn)象學大師海德格爾說:“觀點就是觀察的地點?!笔澜缟嫌懈鞣N不同的觀點,源于觀察的地點不同、觀察視角的差異,形成的看法、想法、觀點、思想自然有所不同。由觀察的地點所形成的特定視角成為“觀點不同”的關鍵?,F(xiàn)象學不喜歡“上帝俯瞰世界”的全能視角,更不喜歡傳統(tǒng)哲學尤其是所謂主體哲學的人“本體性”“認識論”的視角,而側重于現(xiàn)實世界與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的特定視角。于是現(xiàn)象學強調觀察的視角,強調觀察的“視域”和“視界”,強調作為“日常生活”的觀察、體驗和感悟,而非作為學科的、知識的、邏輯的、精確的、分割的、抽象的視域。當然現(xiàn)象學還強調視角、視界的融合,即不同的觀察視角和視界可以“還原”于現(xiàn)實世界和日常生活之中。
然而,于永正不是哲學家,更不是現(xiàn)象學家,他是真正意義上的兒童教育家,他只有一個視角,就是徹頭徹尾、徹里徹外的兒童的視角,他以自己一生的實踐探索表明,這一視角是教育抵達兒童心靈世界的成功視角。他也沒有任何現(xiàn)象學的“還原”和“擱置”,因為在兒童的世界里,而不是在哲學、知識、邏輯的世界中,沒有主客觀的對立、沒有理性與情感的對立、沒有日常生活與抽象概念的對立,兒童世界就是一個整體:不分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家庭與社會。他是完全“融入”了兒童世界,完成沉浸在兒童世界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使用“學校生活”一詞則是一種分割,違反現(xiàn)象學的原則),為此他與他的學生融為一體,分不清誰是老師、誰是學生,分不清什么是課、什么不是課,即他所謂的“是師非師,是課非課”。“教了五十多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把自己徹底融入了兒童狀態(tài),成了一個心靈和精神狀態(tài)兒童。可以說他的“語文教學”無處不在,他的“德育”無處不在,他的“體育”無處不在,他的“美育”無處不在,他的“人格”教育無處不在,但又完全無痕,全部融入了他的日常言行之中,融入了與學生相處之中,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之中。這讓我想起海德格爾在描述“就手”“在手”“稱手”時運用的德國工匠制作產品的情境,在外人看來是完全無序的亂七八糟的工作坊內,他如魚得水、水乳交融地將身體、精神、工具、產品、環(huán)境、氛圍全部集中到“手”的動作中,高度專注、精確、高超、自動化,一切都集中、聚焦、表現(xiàn)在一個點上,創(chuàng)造出無法言說的神來之筆,化腐朽為神奇。這也正是于永正的教育實踐智慧所達到的超凡境界:在完全融入兒童世界之中顯示出非凡的“就手”“在手”和“稱手”的狀態(tài),在日常生活中所創(chuàng)造的平凡而偉大的奇跡。當然,于永正的全部教育實踐和教育理想,都是從兒童“日常生活”的角度來表達的,他必然使用日常語言來表述他的教育話語和教育理念??梢哉f,于永正用日常語言道出了最貼近、最深刻、最本質的教育真諦。他不用任何別人聽不懂的新詞,不“創(chuàng)造”任何新的概念,不運用任何艱深晦澀的專業(yè)術語,就本真地賦予“喜歡”“有意思”“孩子氣”“接納”“延續(xù)”等日常語言以新的教育學意義和內涵,就像海德格爾直白地說“人的本質就是辛勞”一樣,直抵人心。
于永正喜歡蘇霍姆林斯基,著作中多次引用蘇霍姆林斯基。其實,他就是為兒童而生、為兒童而教的“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他的實踐及其著作就是本土的、原創(chuàng)的、鮮活的兒童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