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氣候炎熱,晝長夜短,因此,每天晚上睡覺時間要比春季稍晚些,以順應(yīng)陰氣的不足;早上早起床,以順應(yīng)陽氣的充盈與盛實;中午最好午睡。這是因為夏季晚睡早起,尤其到了晚上,人們又喜歡納納涼,睡眠的時間相對不足,到了中午,氣溫更高,人體血管擴張,使血液大量集中于體表。大腦血液供應(yīng)減少,加之午飯后消化道血液增多,大腦血液供應(yīng)更少,人們總會感覺昏昏欲睡。因此,補足睡眠時間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表明,午睡能使體內(nèi)激素分泌更趨平衡,降低冠心病的發(fā)生率。但午睡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0.5~1小時為宜。
另外,納涼不要選在檐下過道、弄堂破窗下,以免賊風(fēng)中傷;也不能于星月下露臥而睡,扇風(fēng)取涼,多會得風(fēng)病,手足不仁,語言不靈,四肢癱瘓。夏季要防暑熱,外出時要戴遮陽帽或者打太陽傘;三伏天時也要注意防濕,濕衣服不能久穿,以防瘡毒;睡覺時要蓋好腹部。
摘自《健康指南》李保國
在雞蛋的形成過程中,影響蛋殼顏色的色素主要是原卟啉(又稱卵卟啉),由母雞的蛋殼腺合成。這些色素沉積于蛋殼外層和殼上膜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雞蛋顏色。因此,色素分泌的不同才是讓雞蛋呈現(xiàn)不同顏色的真正原因。
合成原卟啉能力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所以蛋殼顏色主要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對同一只母雞來說,蛋殼顏色深淺是比較固定的。從天然食物或商品飼料中獲得的色素,并不能被沉積到蛋殼中,如果在雞飼料里添加核黃素和β-胡蘿卜素,蛋黃的顏色會變深,蛋殼卻未必。
而且母雞合成原卟啉的遺傳能力,存在個體差異,即使相同品種的雞,其蛋殼顏色也有一定的差別。特別是商品雞,一般是由多個遺傳品系雜交的,差異更為明顯。
雞蛋的重量會隨著母雞年齡的增加而增加,但殼上膜色素的分泌量是固定的,并不因年齡的變化而改變。
因此,當(dāng)母雞隨著年齡增長而蛋的重量不斷增大時,有限的色素就會分布到表面積擴大的蛋殼上,導(dǎo)致蛋殼顏色變淺。
蛋殼的顏色與其包裹著的蛋白和蛋黃的形成沒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而我們所需求的營養(yǎng),基本都是來自于蛋白和蛋黃。所以,挑選雞蛋還是不要太看重蛋殼的顏色,僅憑顏色也很難判斷哪種雞蛋更有營養(yǎng)。因此在雞蛋的選擇上,還是以新鮮為好。
摘自《健康時報》王桂真
牛奶燕麥粥用的是壓制的生燕麥片。一人份以40~50 克燕麥片為宜,牛奶的量是燕麥的 5~8 倍(一盒奶 250 毫升就剛好)。 因為燕麥表層有皮,所以需要提前數(shù)個小時(比如提前一夜)浸泡吸水。在氣溫漸暖的季節(jié),室溫浸泡燕麥容易變味,所以建議放在冰箱里浸泡。將牛奶放在一個小鍋里煮開,然后調(diào)成中火,加入生燕麥,蓋上鍋蓋燜煮20 分鐘。如果燕麥咬起來生生硬硬的,一定要再煮一會兒。 最后可以按照個人口味喜好,加枸杞、葡萄干、果仁碎一起吃。
燕麥飯用的是生燕麥米。燕麥米也要提前浸泡,然后和大米一起按 1:1 的比例,用電飯鍋煮飯。如果使用的是壓力電飯鍋,煮燕麥飯用的水量和煮大米飯差不多,水和米配比約為 1.5:1;如果用常壓電飯鍋,加水量需要更多些。如果對粗糧口感不適應(yīng),可以燕麥與大米按 1:2來配比。如果想要米飯稍微有更黏糯的口感,可以把少量大米換成糯米。
摘自《丁香醫(yī)生》王 轆
做番茄炒蛋,絕大多數(shù)家庭會放兩次油。炒雞蛋放一次,然后撈出雞蛋,再加油炒番茄,最后把雞蛋放在炒軟的番茄里。少放油才能讓番茄炒蛋避免成為含油大戶。不過,有人抱怨:放油少了,炒出來的雞蛋就特別干,既不好看也不好吃。到底該怎么解決呢?
減油方案一:不粘鍋中放10克油(較小的湯匙2匙),倒入雞蛋液,開中火。雞蛋一面凝固后翻面,盡量不讓蛋散開。等另一面凝固后,將整塊蛋餅倒在盤里。再放10克油炒蔥花,然后加入番茄。番茄炒軟后,放入蛋餅,用鏟子切碎成塊,和番茄汁液接觸,翻兩下關(guān)火。
注意番茄要炒到略軟,蛋卻不能久炒。蛋液可以先加一點鹽、胡椒粉、幾滴料酒來調(diào)味,或者加一兩勺牛奶增大體積。炒番茄時不要先加鹽,出鍋再加,否則番茄出水不好吃。
減油方案二:不粘鍋中放15克油,炒香蔥花,然后加入番茄,中火炒到幾乎融化的柔軟狀態(tài),再加入調(diào)味的雞蛋液。不要攪動,蓋上蓋子燜兩分鐘,雞蛋液就會變熟成塊。然后把菜翻勻,關(guān)火即可。
要做到少油、少鹽還美味,還可以利用純番茄醬,或者叫番茄膏。加上這種不添加油、鹽、糖、檸檬酸、色素的產(chǎn)品,能讓菜肴的番茄風(fēng)味更濃郁。即便是高血壓、心臟病患者,也能享受這道菜。
摘自《生命時報》范志紅
屈伸腿仰躺,兩腿自然伸直平放。右腿緩慢地屈腿,再緩慢地伸直,左右腿交替,每條腿做5~10次。
直腿抬高仰躺,在腿伸直的狀態(tài)下緩慢地抬高,最好能抬高到60度以上,再緩慢地放下,雙腿交替進行。切記腿不能彎曲,而且放下的速度要緩慢,最好控制在3秒左右。左右腿交替,每條腿做5~10次。
背橋,五點支撐仰躺,兩腿屈曲,雙腳掌著地,雙手放在身體的兩側(cè),以起到支點作用。緩慢地抬高背部和臀部,此姿勢保持3到5秒,再緩慢放下,重復(fù)5~10次。在上個動作的基礎(chǔ)上,雙手抱于胸前,同樣緩慢地抬高背部和臀部。此姿勢保持3到5秒,再緩慢放下。重復(fù)5~10次。
小燕飛,頭胸后伸俯臥位,雙手背后,十指交叉,雙腿伸直。緩慢抬起頭和胸,使背部后伸。根據(jù)個人情況,盡量抬到最高點后堅持3~5秒,再緩慢下來。重復(fù)5~10次。
小燕飛,直腿后伸俯臥位,雙手放于胸前,伸直雙腿,先后伸左腿,根據(jù)自身情況盡量抬高,至少30度左右,并在最高點堅持3到5秒,再緩慢放下。左右腿交替,每條腿做5~10次。
這套操每天可做2~3次,一次5到10組,逐步增加。
摘自《人民政協(xié)報》何 磊
世界衛(wèi)生組織為改善公眾健康水平,提出具體而實用的健康指導(dǎo)—食品安全五大要點:
保持清潔飯前便后要洗手,在做飯之前,尤其是生熟食品交叉處理過程中更應(yīng)注意洗手。廚房要保持清潔,抹布的衛(wèi)生要特別注意。廚房和儲存食物的地方要注意防蟲防鼠,家里養(yǎng)的寵物不要讓它們進入廚房玩耍。
生熟分開生熟分開就是要避免由“生”食上可能攜帶的細(xì)菌染到“熟”食引發(fā)的食源性疾病,分開不僅僅是指它們不要接觸,還表示案板、刀具、器皿也應(yīng)當(dāng)分開。
燒熟煮透中餐很多菜要求爆炒,這給了致病菌存活的機會,還有些人喜歡生食,這樣特別容易感染寄生蟲。燒熟煮透的一般原則是煮開10~15分鐘,如果是大塊肉,時間還需要長一點。
保持安全溫度室溫下細(xì)菌繁殖很快,因此要盡快讓食物冷卻并放入冰箱冷藏。但是冰箱并不是保險箱,還有少數(shù)細(xì)菌生長,比如李斯特菌。所以從冰箱里取出的食物也需要徹底加熱才保險。
好的水和食材要想食品安全,首先原料要安全。要用清潔的自來水沖洗果蔬,購買的食材要新鮮。不要一次買大量食品,過了保質(zhì)期的食品不吃,已經(jīng)部分變質(zhì)的食材別舍不得扔。
摘自《食品安全100問》國家食品安全風(fēng)險評估中心
喝湯對身體好?要看怎么做,有些煲湯方式得改改了!
現(xiàn)代人逐漸認(rèn)識到長期飲用老火湯易致高尿酸血癥等問題,已大大縮減了煲湯時間,且注重湯料調(diào)配合理,烹制過程中火力絕不過大,絕大部分富含嘌呤、脂肪的肉類食材,都先經(jīng)去皮去脂肪并飛水等預(yù)處理工序處理掉了。以大火煮沸后,即改為小火慢煲,火候掌握在湯水可以維持輕微的沸騰狀態(tài)即可,通過減少燉煲的時間來控制嘌呤的量。
若是痛風(fēng)發(fā)作期,不建議喝老火靚湯。因為像排骨湯、牛肉湯、羊肉湯等,肉類中嘌呤含量很高,且煮得時間越長,湯中嘌呤越多。
痛風(fēng)穩(wěn)定期,建議喝一些簡易的滾湯、菜湯,盡量選擇低嘌呤的食材,如蛋類、塘魚類,并控制烹制時間,減少食用頻率。
除了“高大上”的精品煲湯、燉湯外,日常更多的應(yīng)是家常的滾湯、煨湯、清湯等平民化湯水,不足半個小時便能端出一鍋,既可當(dāng)配菜,又有湯水飲用。
摘自《健康時報》 禤影妍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于食品安全的定義是:食物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質(zhì)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在這個定義中,您需要注意兩個關(guān)鍵詞:“有毒有害物質(zhì)”和“對人體健康影響”(哪怕是潛在影響)。這兩個關(guān)鍵詞必須同時存在,才能構(gòu)成一個食品安全問題,才能稱這樣的食品是不安全的食品。
例如,羊肉串在烤制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種致癌物(統(tǒng)稱多環(huán)芳烴),但作為一道特色美食,它依然深受大家的喜愛。這是因為我們并不會每天都吃大量的烤羊肉串,而且烤羊肉串中的致癌物含量很少,因此雖然存在“有毒有害物質(zhì)”,但不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所以這就不屬于一個食品安全問題。
國家食品安全風(fēng)險評估中心研究表明,平均每年在全國范圍內(nèi)因為“吃”而患急性胃腸炎的就有兩億多人。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遵循世界衛(wèi)生組組推薦的“食品安全5要點”,從自身進行防護。
摘自《食品安全100問》國家食品安全風(fēng)險評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