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念渤
京劇的表演形式大體分成“唱念做打”四類?!俺敝妇﹦≈械某Γ弧澳睢敝妇﹦≈械哪畎?,其中又分京白、韻白和方言白;“做”指京劇中的做功;“打”指京劇中的武功。雖說“唱念做打”這幾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對于京劇表演來說都十分重要,但絕大多數(shù)人對京劇的第一印象還是“唱”。京劇藝人也曾被稱為“唱戲的”。
在京劇形成之初,劇目分為文戲和武戲兩大類。武戲部分這里暫且不說,我們聊聊文戲。早期文戲的表演形式較今日其實大不相同,表演形式以唱功為主,對身段要求不高,一般劇目中也少有嚴重沖突的情節(jié)。從為數(shù)不多的資料中還能夠還原早期舞臺上京劇的原貌,多數(shù)是長篇大套地唱“情節(jié)”。早些年的演員往往嗓音條件都是極好的,從當年赫赫有名的那些藝名就能看出。如“叫天”“小叫天”“蓋叫天”等,無一不反映了彼時觀眾的審美和藝人的追求。而對于其他條件的要求則會低很多,足見那個年代,“唱”是真正對京劇的藝術水準起決定性作用的。
臺上的是“唱戲的”,臺下自然是“聽戲的”。不過很長時間以來,有關到底是“看戲”還是“聽戲”的爭論就從沒停止過。早先這種區(qū)別主要來自南北差異,北方普遍叫作“聽戲”,而南方多稱“看戲”。據(jù)筆者分析,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是語言不同。眾所周知,北方各地語言基本屬于同一語系,雖夾帶不同鄉(xiāng)音,但是相互間不影響溝通理解。南方則不同,方言眾多,百里開外可能就有語言不通的情況。而戲曲自發(fā)源起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域和文化影響,聲腔的特點更是與起源地的鄉(xiāng)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因此北方的戲曲雖然也源自各地,但受眾比較廣,不受方言限制。而南方的戲曲受語言限制,除了本地的聽眾外,外地人則需要“看戲”,在理解上要著實下一番功夫才行。
除了語言關,再就是接受的門檻高低了。有句話叫作“內(nèi)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在戲曲面前,完全可以改成“內(nèi)行‘聽’門道,外行‘看’熱鬧”。對于大多數(shù)觀眾來說,用耳朵“聽”或許不能夠完全聽懂,聽不懂就會導致不耐煩。而需用眼睛“看”的,則還可以看出個大概。于是乎,對于多數(shù)初接觸戲曲的“新手”來說,武戲看上去要比文戲更能讓人提得起興趣。但隨著興趣的深入,難免也會經(jīng)歷一番由“看戲的”向“聽戲的”過渡轉變。
“聽戲”和“看戲”的差別,除了主觀因素,也少不了客觀因素。話說早期京劇的劇場與今時大不相同,屬于開放式舞臺,三面對著觀眾。觀眾也不是齊刷刷地面向舞臺,而是坐在桌前,三兩人一桌,嗑瓜子的、拉呱的,甚至還有談生意的,全然當京劇為背景樂,聽到精彩處才手里打著板,嘴上哼幾句。想“看”戲,估計位置好的話還能面向舞臺和演員,若是位置不好恐怕得全程扭著身子看了。這種現(xiàn)場狀態(tài),也造就了早期的“聽戲”。據(jù)葉秀山先生推論,這“看戲”的劇場可能最先興起于上海。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才有了讓觀眾一齊面向舞臺的劇場。這種劇場的轉變也是造成“聽戲”和“看戲”差別的原因之一。對于那些剛開始接受不了“聽戲”的觀眾,“看戲”看多了,最后往往也都變成了“聽戲的”。于是,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會用“唱戲的”和“聽戲的”進行自我標榜,以彰顯自己是內(nèi)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