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蓉
太湖之濱有邑曰丁蜀,其無論男女、不分老少,蓋悉紫砂之道。
邑中有女蓉者,自幼耳濡目染,更兼聰慧過人,邑人觀其壺,皆奇之。及至二八,有好事者引至制壺名家丁亞平門下,始得名師提耳。又三年,移居荊邑,機緣巧合,得以拜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shù)師、江蘇省陶瓷藝術(shù)大師喻小芳為師,其鑒壺制壺更兼眾家之長!
時至今日,弄壺已二十有余,其風始成。善制光器,尤長竹器。其作品《合菱》獲第七屆“大地獎”陶瓷作品金獎,梅樁等作品被省內(nèi)外多家博物館收藏。
壺如其人,端莊、秀麗、典雅,質(zhì)樸!
我慕君子之品自幼時讀書起。書中將梅、蘭、竹、菊稱為“四君子”,并曰: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為高潔志士;
蘭——空谷幽放,孤芳自賞,香雅怡情,是為世上賢達;
竹——篩風弄月,瀟灑一生,清雅澹泊,是為謙謙君子;
菊——凌霜飄逸,特立獨行,不趨炎勢,是為世外隱士。
老師以梅、蘭、竹、菊君子之品引導(dǎo)我們修正品行,培養(yǎng)人生態(tài)度,樹立人生目標。
四君子里,“梅壽可逾千載,枝干虬曲,身姿蒼古,其芳愈寒愈媚,臨風寒勁挺傲然鐵骨,遇冰雪更添飄然風儀”,因此,梅最先出現(xiàn)在文人的詩里:
南北朝·陸凱有《贈范曄》:“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p>
南北朝?庚信有《梅花》:“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晚,俱來雪里香?!?/p>
唐太宗李世民有《守歲》:“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送寒余雪盡,迎歲早梅新。
北宋時,仲仁從月光映梅于窗生成的梅影獲得啟示,始創(chuàng)了墨梅畫。從此,梅成為了墨客筆下最常見的素材。
南宋時,揚無咎在仲仁筆墨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出“用墨涂于絹上,烘托花的白葩”和“以墨圈出花瓣”(圈花)的畫法,將梅畫推進了一步。
元代,王冕畫了許多的梅畫,并在畫中題寫詩。王冕在一幅《墨梅圖》中題詩曰:“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碑嬛械拿罚Ω赏π?,花朵用淡墨點染,花瓣和花蕊用濃墨勾點,展示了梅花的天然神韻。其實王冕畫梅,不只為作畫,而是在借梅自喻,表達自己不向世俗獻媚的人生態(tài)度和高尚情操。從此,歷代畫家,特別是文人士大夫們都借之言志,以示自己的君子之品。
君子之品,人人慕之,作為藝人更愿效之,因為,從藝需先立品。
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這是大眾喜愛它的理由;梅的千姿百態(tài)和精神品質(zhì),能讓畫者在表現(xiàn)自然美的同時可以寄寓自己的思想情感,這是畫者敬愛它的理由,也是紫砂藝人敬愛它的理由。
以梅為素材塑造紫砂器,自古就有,比如梅樁壺。據(jù)我所知,南京博物院收藏有《清楊鳳年紫砂梅樁壺》,此壺通高10.2厘米,口徑縱6.2厘米,橫9厘米。美國西雅圖博物館收藏有《清陳鳴遠紫砂梅樁壺》,此壺高10.8厘米,寬14.6厘米,壺身刻有“居三友中 占百花上 鳴遠”字樣。(解釋“三友”:指的是梅、松、竹,梅花耐寒開放,松、竹經(jīng)冬不凋,因此有“歲寒三友”之稱)梅樁壺可謂是紫砂器中的老者。
我從事紫砂壺創(chuàng)作已有二十多年。紫砂藝術(shù)不是孤立的,它和其它門類的藝術(shù)是相通,特別是繪畫藝術(shù)。與繪畫藝術(shù)一樣,紫砂藝術(shù)也需深入生活,也需走進自然妙悟靈感。
紫砂壺的造型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幾何形制(俗稱光貨),自然形制(俗稱花貨),筋紋形制(俗稱筋囊貨)。我在這里要著重講一講“花貨”,因為它跟我的梅樁壺有關(guān)?!盎ㄘ洝币缘袼芗挤ǚ伦匀恢铮▌游?、植物)的形態(tài),以既能達到預(yù)設(shè)的仿生藝術(shù)效果,又不影響壺的實用功能為準則,在壺體上堆雕捏塑各種花枝果葉,并將自然物態(tài)變化為壺的部件——嘴、把、的子,最常見的有瓜果壺、竹段壺、三友(梅、松、竹)壺、梅樁壺。
請注意一下這幾個字——“以雕塑技法仿自然之物(動物、植物)的形態(tài)”,由此可知,紫砂藝術(shù)是必須深入生活,走進大自然的,更何況梅樁壺是以梅為原形,將梅化身為壺呢。
我塑梅樁壺既為解決百姓日常生活所需,也為呈現(xiàn)自然之美,更為以壺寓意,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因為我愛慕梅。
清代畫家鄒一桂在《小山畫譜?天趣》中曰:“人能以畫寓意。明窗凈幾,描寫景物,名花折枝,想其態(tài)度綽約,枝葉宛轉(zhuǎn),向日舒笑,迎風欹斜,含煙弄雨,初開殘落。布置筆端,不覺妙合天趣,自是一樂?!贝搜缘莱隽宋抑畡?chuàng)作心態(tài)——能以壺詠梅,將綽約梅態(tài)賦予壺體,將梅之精神傳遞于世人,是我之幸事。
元代畫家黃公望在《山水訣》中曰:“皮袋中置描筆在內(nèi),或于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記之,分外有發(fā)生之意?!蔽矣型?。我塑梅樁壺從不閉門造車。我喜歡背著行囊游覽寫生,梅開之季,從未輟筆。每遇好景,臨摹細品,真有發(fā)生之意,創(chuàng)作靈感油然而生。靈感來時,腦中會浮現(xiàn)壺的樣子,我會立刻緊閉雙前,靜下心來,靜靜地靜靜地,排除一切干擾,竭力讓其停駐在腦海里,竭力將其刻在記憶中,當自己能清晰地記住壺的模樣時,立刻將其記寫于寫生簿上。每每遇到這樣的奇跡,我便無比興奮,無比喜悅……
塑壺真的和繪畫一樣,好的作品是從大自然中來的。
寫生歸來,我會將紙中之壺,成為實物。當然,塑壺需要考慮實用與美觀的統(tǒng)一。大自然賜予的靈感,賦予實際會遇到一些實際問題。因為壺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用器,所以首先是不能影響其實用功能,其次才是美的呈現(xiàn)。我塑壺,會根據(jù)最佳實用功能的方案,配合可行的工藝,調(diào)整大自然賜予我的創(chuàng)作靈感,一絲不茍,完成我的作品。
我的梅樁壺能在“中國宜興陶藝五朵金花齊魯展暨中國紫砂藝術(shù)走進江北水城”活動中獲得金獎,要感謝大自然令我有“發(fā)生之意”,也要感謝“四君子”之品塑造了我的敬業(y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