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冬花 林凡瑞
一則題為《開學倒計時,中小學校長為何“集體失聯”》的消息在各大媒體廣泛傳播的。文章說,距離開學僅余半月,部分中小學校長玩起了“失聯”,電話打不通,微信留言石沉大海,連QQ簽名都直接變成“閉關勿擾,失聯勿擾”。意恐開學在即,人情干擾過多招架不住。
校長“混”到如此地步,也著實是讓人憐憫的,憐憫過后又不能不讓人心酸,我們仿佛看到校長失聯的背后,有多少家長、朋友因不能圓孩子的“名校夢”“名班夢”而焦灼不安的痛苦表情?,F象折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可以看到什么呢?我們可以聯想到什么呢?
每到孩子入學季,與其說是對孩子的考查,倒不如說是對家長的考驗。幾乎是每一位家長都是如坐針氈,心如貓抓,談“?!鄙?,互相打聽,相互通融,談論哪所學校管理嚴格,教學水平高,升學率高,哪里該是孩子求學的最佳選擇,經過縱橫比較、慎重考慮,求親告友,一旦選擇了心目中理想的學校,卻是憂患意識依然濃烈,又是一番打聽,學校怎么分班,方案如何決定?學校的哪位老師最牛?能不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那些最牛的老師手中?于是,又是一陣通融,找熟人,攀關系,不惜犧牲一切代價,也要讓孩子入讀最好的學校、上最好的班級,好像孩子到了最好的學校,入了最好的班級,就會有光明的前途,美好的未來。家長如此心境,是直接導致一些知名中小學校長左右為難、躲避失聯的直接原因。校長以及學校的其他主要領導實在是百口難辯,難以應付千軍萬馬齊上陣洶涌而來的“家長潮”“熟人潮”還有那些烏紗帽比自己硬得多的“上司潮”,只好三十六計走為上,隱遁其身,斷絕其音。
其實,家長關心孩子的成長,想把孩子輸送到最好的學校、最好的班級,接受優(yōu)質的教育,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體現,這是無可厚非的。校長“失聯”確屬無奈之舉,但逃避現實、回避矛盾也可以理解為不負責任的表現。校長之所以失聯,根本原因在于自己沒有挺直腰桿硬起來,如果一切秉公辦事,敢于碰硬,不折不扣地按照政策法規(guī)招生,不開一個口子,不給任何人投機鉆營的機會,完全可以排除人情干擾。
很多孩子在一所學校學習成績不突出,家長學習“孟母三遷”的方法,托關系把他輸送到心目中的名校里深造,結果成績也很難提高上去,甚至有的還會直線下降。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的天賦是有差異的,孩子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是不相同的,孩子的自控能力、自我約束能力也有天壤之別。學校和老師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的方法引導和學習動機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歸根結底還是孩子自身的問題。所以,強調學校和老師的作用是必須的,但不能過分強調,過分強調了,就容易神化學校和老師的作用,淡化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孩子的獨立成長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揮都是極為不利的。愛迪生被剝奪了在學校接受老師的教育權利,但并沒有影響這位偉大天才的孵化,他通過自己發(fā)憤圖強的學習,終于成為史上以來最偉大的發(fā)明家,他的成才與學校、老師沒有任何關系。
這無疑是對學校和教師作用的顛覆,對學生自主成長作用的肯定。如果家長通曉了這些內容,產生心靈的震顫,就不會對那些所謂的名校、名師那么神化,有那么大的誘惑力。改變家長的思想觀念,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責任。只有通力協(xié)作,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凈化教育環(huán)境,辦好“真教育”,也才能杜絕起碼是減少開學季的“擇校忙”“擇師忙”的不良現象。
讓孩子就近入學的關鍵是均衡發(fā)展。這是非常正確的觀點。如果學校之間的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存在較大差異,勢必會引起薄弱校區(qū)的百姓的不滿,且會導致直接擇校與通過買學區(qū)房變相擇校的不良后果,從而產生惡性循環(huán),繼續(xù)滋生新的教育不公平。應該說,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們在教育均衡發(fā)展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經費投入、校舍建設等方面逐漸傾斜到普通學校和農村薄弱校區(qū),加大了對這些學校的聚焦度和關注度,讓農村尤其是邊遠地區(qū)的學校校舍“輝煌”了起來,設施設備基本滿足了學生學習的要求。從外觀看,這些學校的校舍、設備不比城里學校的差,甚至還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不是“均衡發(fā)展”了嗎?那么為什么好多的家長依舊不買賬,不肯讓孩子就近入學,而是舍近求遠,要么把孩子送往鄉(xiāng)鎮(zhèn)中心學校里去,要么送到遙遠的城里學校里去?
學校之間的均衡,很容易做的是教育投入和校舍建設等方面的表象均衡,而很難做的是師資力量和教師理念的內在的實質化均衡。如果把學校的差距,僅僅歸因在外部表象的差異上,那是極其片面的,學校之間的差距主要來自于師資隊伍和教育理念。這也是就近入學政策能否得到順利實施的關鍵所在。但在現有的行政體制下,我們的學校還沒有達到師資力量和教師理念的實質化均衡發(fā)展。一方面表現在體制的偏差上,在師資配備上依然存在著傾向城市學校、照顧城區(qū)校區(qū)、弱視鄉(xiāng)村中小學的現象,師資力量和教學實力呈現著從城市到城區(qū)再到鄉(xiāng)村金字塔式依次遞減的趨勢。城市“名?!鼻嗄杲處熽犖辇嫶?,教師編制富裕,每一位教師的周課時數相比鄉(xiāng)村教師要少得多,一般情況下到了50多歲的教師就可以“賦閑”。事實上,家長的擇校源于教師的“擇?!?,大部分青年教師都在城里買了樓房,也把孩子安置在城里學校讀書,往往是心在曹營心在漢,他們把鄉(xiāng)村學校當成了過渡和跳板,在鄉(xiāng)村學校拼命幾年拿得幾個證件,獲得鯉魚跳龍門的資本;還有許多沒有多少資本的青年教師也會通過種種關系,以借調的方式達到進城的目的。這樣一來,勢必造成學校之間的師資天平傾斜,不平衡現象越演愈烈,給鄉(xiāng)村以及偏遠地區(qū)的一些學校造成極大的壓力,形成尷尬的局面,師資緊缺,且又都是年齡大、教學理念不高的“剩余人”,只好以招聘的形式聘請一些毫無經驗可談的臨時教師來填補空缺,即使如此,還是缺編,每一位教師的課時都砸得滿滿的,窮于應付,臨時代課教師像觀馬燈一樣換了一茬又一茬,讓學生和家長怨言朝天,甚至奔走相告。這也是許多家長棄近求遠擇校、擇師的重要原因。教師與學生的雙向“遷徙”,既給“優(yōu)質”學校造成了巨大壓力,又讓“薄弱”學校面臨尷尬。
落實就近入學,考驗的是執(zhí)政能力。提供教育公平服務,保障教育公平發(fā)展主要是政府和教育主管單位的責任,能否一視同仁地對待所有義務教育學校,是能否解決就近入學的關鍵,是對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能否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重大考驗。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該真正把鄉(xiāng)村以及偏遠山區(qū)學校的師資配備、教育培訓當成重點來抓,不要把“鼓勵和支持青年教師去農村學校支教”當成好聽的、擺政績的虛假口號來喊,要從大幅度提高鄉(xiāng)村教師的生活待遇、精神需求入手,體現關乎民生的工薪、榮譽、職稱等方面,要向他們身上大力傾斜,把大批德才兼?zhèn)涞那嗄杲處熭斔偷洁l(xiāng)村薄弱學校任教,鼓勵青年教師扎根農村干教育,倡導“獻身農村教育光榮”的新理念,由“選拔優(yōu)秀鄉(xiāng)村青年教師進城”轉變成“選拔優(yōu)秀城鎮(zhèn)青年教師進村”,以資達到城鎮(zhèn)與鄉(xiāng)村學校真正的師資均衡、人才均衡和理念均衡。有人提出兩種方案解決均衡發(fā)展,也是十分可取的:一是采取委托管理的方式,通過政府買服務,將普通學校、薄弱學校交與管理水平較高的學?;蛘邔I(yè)機構去管理;二是加大教育組團發(fā)展的力度,將同一個學段的學校組成教育集團,或者是小學初中不同學段的學校組成教育集團,通過辦學思想、管理經驗的輻射以及教師之間的柔性流動,來促進集團內各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共同發(fā)展,達到區(qū)域內的教育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