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家莊市28中教育集團 張小莉 周鳳敏 劉海濤
觀課是指教師(或研究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如眼、耳、手等)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在課堂情境中,用心感受課堂,體悟課堂的一種教學活動和教研活動。觀課是研究教學的一種技能和方法,觀課者應具備一定的教學素養(yǎng)和經驗,掌握相應的觀課技巧。觀課是需要以先進教育思想和類型經驗參與為基礎,以看、聽、思、記、談等多種活動協(xié)調為保證的多維綜合技能。通過觀課可以甄別認定課堂教學效果,促進改進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觀課可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如按觀課時研究者是否借助于儀器設備可將課堂觀察分為直接觀課與間接觀課(直接觀課就是觀課者親臨現(xiàn)場,憑借自身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直接感知和考察研究對象的方法。間接觀課則是指觀課者借助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或裝有錄音錄像和單向玻璃的微格教室進行觀課的方法);按資料收集的方式,以及所收集的資料本身的屬性可將觀課劃分為定量觀課和定性觀課(定量觀課是指以結構化的方式收集資料,并且以數(shù)字化的方式呈現(xiàn)資料的課堂觀察方法。定性觀課是指以質化的方式收集資料,并且資料以非數(shù)字化的形式呈現(xiàn)的課堂觀察方法)……常見的是按觀課目的的不同進行的分類。按觀課目的的不同可將觀課劃分為以管理為目的取向的觀課和以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為目的取向的觀課。前者是一種自上而下旨在考核、評鑒教師的觀課形式;觀課者多為學校領導、教育督導或專家教授,觀課者作為評價者更加注意教師的課堂設計、教學手段、儀表儀態(tài)、課堂氣氛、板書設計等行為;而授課者為了爭取較高的評分,可能只注重自己的課堂行為表現(xiàn),刻意展示自己的長處、隱藏自己的短處。后者則是一種橫向的同事互助指導活動,觀課與授課的老師之間不存在上級下屬關系,雙方是在平等的基礎上一同探討教學問題的伙伴;該模式以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為取向,以能夠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為宗旨。
觀課活動通常包括三個環(huán)節(jié):觀課前的共同準備、觀課過程、觀課后的共同討論。
觀課前。在觀課前,應對教師進行必要的思想引導,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首先,明確觀課的目的,強調觀課旨在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而非考核、分等級,不是褒貶某一個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而是探求相互促進的策略和方法,相互取長補短,有效地改善課堂教學。鼓勵教師敢于嘗試困難的課題和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并且樂意向觀課者請教怎樣解決自己正在面臨的難題,不要視觀課為一場表演。其次,端正觀課的態(tài)度,觀課不是挑刺或找不足,所以,觀課教師不能對被觀課教師存有挑剔之心。觀課教師和被觀課教師都要真誠相待,都應抱著輕松的心情和正常的心態(tài)對待觀課。最后,確定觀課的中心內容。課堂教學活動傳遞的信息量是廣泛、多元的,一堂課里不可能什么都看,觀察要有重點。觀課的重點應該是觀課和授課的老師在事前的討論中共同商定的,是雙方都感興趣并想探討的教學問題。比如,可以是自己在平常教學中感到困惑,期望通過觀課、議課提供解決方案的問題;可以是自己的教學嘗試和創(chuàng)新,期望通過觀課、議課觀察效果,進一步完善相關思考和設計;也可以預先聽取同科教師的意見,收集和整理大家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困惑和遇到的問題,等等??傊谟^課中,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觀察點,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觀課。
觀課中。明確觀察方向,認真做好課堂觀察與記錄。觀課重點確定以后,可以再分解出幾個基本的觀察方向,然后在觀課過程中有側重點地進行分工合作。比如在集體觀課時,就可以根據不同的目標把教師分為幾個任務組:A組負責課堂教學的內容與結構分析及課堂練習分析;B組負責記錄、分析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活動過程;C組分坐四周,每人觀察、記錄鄰近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和學習狀態(tài);D組細化到更加具體的內容,譬如:教師的肢體語言運用、教師的提問藝術、教師的話語特點,評價激勵方式等;E組負責課后的學生訪談,了解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掌握情況及課堂感受。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記錄時最好能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針對觀課前與授課教師共同商定的問題或范疇,盡量詳細記錄課堂發(fā)生的真實情況以及自己的思考,以便課后討論時研究參考。
觀課后。觀課后的討論與反思是觀課環(huán)節(jié)中重要的一環(huán)。
首先,作為觀課教師不應存有挑剔之心,課堂上好的和不好的事件都是有價值的,是重要的研究資源。觀課討論的焦點是課題內容、教學處理過程和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觀課完畢,觀課教師不要急于贊賞、批評或下結論,被觀課教師也不要急于了解觀課教師對自己授課的評價,而應先對原先計劃觀的內容進行分析討論、對比反思,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討論的結果或達成的共識對改進教學和管理具有即時性和情境性,對于指導授課教師當前的教學最富有時效性,對于觀課教師具有教學借鑒作用,這無形中就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其次,觀課結束后,教師應養(yǎng)成寫教學后記的習慣。教學后記包括課后筆記、反思日記。課后筆記是指一節(jié)課結束后,對這節(jié)課的總體設計是否得當,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難點目標的突破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哪些地方需要調整,以及教學中出現(xiàn)的異?,F(xiàn)象等情況進行思考、分析及提出對策的簡單小結。反思日記是在一天的教學工作后靜下心來,總結、反思自己一天的工作,記錄所得,它是課后筆記的一種深化。對課堂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狀態(tài)、師生關系、師生互動質量等進行討論。這種討論的重點不在于評價上課教師的教學優(yōu)劣,而在于思考自己如何處理好同樣的內容,將上課教師處理問題的方式與自己的預想處理方式相對照,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出入,并對課堂上發(fā)生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這樣,參與教師更能看出自己在教學中的長短,重構自己的教學經驗。教師自身的經驗和反思是教師教學專業(yè)知識和能力的重要來源。觀課提供了一個使教師反省自己經驗的情境和條件,教師在問題情境下審視和反思已有的經驗,整合教育教學中那些不確定的知識,獲得一種貫通感。
良好的學校觀課文化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取向的觀課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土壤。為了建立良好的觀課文化,必須讓大家認識到,觀課的價值和對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意義,促使教師產生提高教學質量的愿望。有提高的愿望,才能有優(yōu)秀的課堂觀察。在具體操作上,應注意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
建立以人為本、互相關懷的學校文化。學校應盡力營造同事互助的氛圍,轉變觀課單一目的觀。將同事互助的觀課活動和考核完全脫鉤,建立一套獨立于考核目的之外的同事互助觀課的體系。例如,可以是教研組挑頭組織,而不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進行;也可以是自愿結對進行,并公開說明這些觀課活動與考核無關。開展靈活多樣、教師喜歡的集體活動,促進教師的溝通和理解。要提倡合作,通過各種活動、管理措施和獎勵制度,培養(yǎng)團隊精神,讓教師意識到,教學上的改善不僅是個人的事情,而且是共同發(fā)展的事業(yè)。當教師以改善教學為共同的事業(yè)時,互助合作的環(huán)境可能就會出現(xiàn)。
激發(fā)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強烈動機。第一,讓教師明確教學是一種復雜的、多方面的活動,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全面去了解,從而鼓勵教師對教學進行不斷的改進。第二,不能把教師在觀課、議課中的上課表現(xiàn)和討論中的意見作為獎懲依據。“課”是研究教學、改進教學的載體,沒有問題和困惑的課堂是不存在的,沒有必要為課堂中的問題大驚小怪。第三,是充分尊重教師的參與需要,建設有利于圍繞問題對話交流的語境,為教師創(chuàng)造安全的、能充分敞開的授課和自由發(fā)表意見的空間。最后,是建設合作、互助的教師文化,培養(yǎng)教師的對話交流能力,議課時針對現(xiàn)象,與人為善,赤誠待人。
總之,觀課活動重視教師之間的專業(yè)切磋、協(xié)調與合作,共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是一種有助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方便、節(jié)約的校本培訓形式;它將學校變成一個互相關懷的社會群體,從而也利于學校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