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月明
(東山縣實驗幼兒園,福建 東山 363400)
情緒是一種對客觀事物的體驗,是人與人之間的調(diào)節(jié)方式,對于社會生活來說,情緒調(diào)節(jié)十分重要。那么在幼兒教育中“如何幫助幼兒識別情緒?如何幫助幼兒正確對待各種情緒?以及如何處理好情緒問題?……”等,都是在幼兒教育過程需要重視的問題。本文以《媽媽的紅沙發(fā)》為例,總結了如何在繪本教學中促進幼兒情緒健康。
繪本顧名思義是通過畫圖而創(chuàng)作的小冊子,即圖畫書。繪本以圖畫為主,以較少的文字說明為輔,來述說故事。繪本在幼兒教育中,主要是通過對繪本的閱讀,來提高幼兒的各項智能水平。繪本起源于19世紀后半葉的歐美國家,在亞洲對于繪本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較好的國家有日本、韓國等地方。在我們國家隨著人們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繪本也越來越廣泛地進入家庭和學校,并且用于幼兒教育之中。
繪本以其獨特的圖畫視域,深受幼兒喜愛。因此,在幼兒教育中繪本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繪本中的人物特征、故事情節(jié)等內(nèi)容都充分考慮了幼兒的審美和興趣特征,以幼兒能否接受為核心,通過比喻、擬人、圖畫等形式,以較為簡潔的語言將故事的內(nèi)容傳達出去。這些故事內(nèi)容往往包含著人類的各種美好情感,例如:勇敢、愛等。通過這種直白的形式向幼兒傳達真善美。
通常來說,繪本對于幼兒的情緒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不僅是因為繪本因其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形式更能為幼兒所接受,還因為幼兒在進行繪本閱讀的過程中,更能將征集帶入角色。通過與角色建立一定的關系,來充分感受故事發(fā)展中主人翁的情緒變化。這就決定了繪本閱讀對幼兒情緒教育起著重要作用。本文以繪本《媽媽的紅沙發(fā)》為例,闡釋如何在繪本閱讀中加入幼兒情緒教育內(nèi)容。
本研究所選取的《媽媽的紅沙發(fā)》繪本,是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年份為2007年,書的原作者是美國的烏伊拉·畢·威廉斯,這一作品獲得了美國凱迪克童書大獎。該圖書的主題是描繪了一家人在家庭遭遇失火之后而為了幸福生活奮斗的故事。
該繪本在一開頭,就寫了小女孩在餐館幫忙,然后進一步寫了故事產(chǎn)生的原因,即小女孩的家里發(fā)生了火災,火災使得家具都被燒毀了,但是他們的家庭成員都安然無恙,包括家里的小貓咪?;馂陌l(fā)生之后,鄰居送來了桌椅還有床,以及一些好吃的東西,這讓這個家庭感覺到了溫暖與感激??墒?,媽媽工作太累,還需要一個紅沙發(fā)。于是一家人通過辛勤勞動和省吃儉用,終于買到了沙發(fā),以及在買沙發(fā)過程中一家人試沙發(fā)的喜悅心情。整個故事以暖色調(diào)為主,充滿溫馨,體現(xiàn)了鄰里團結和一家人齊心協(xié)力的溫馨故事。
在故事的第一個部分中,引導幼兒以第一視角來闡述“我”為什么要到餐廳里面幫助媽媽的工作以及為什么要把賺的錢放到儲蓄罐里。故事中“我”在幫助媽媽清洗盤子和帶胡椒的瓶子,那么就可以問幼兒,自己平時在家里面有做什么家務等問題。將故事的引申出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上來。同時如果幼兒不想幫助干家務,就可以讓幼兒充分體會一下,故事中媽媽為什么回家會很累。通過這種形式幫助幼兒體會情緒,并且尋找情緒的產(chǎn)生原因。另一方面,幼兒將錢放入儲蓄罐,就可以引導幼兒在想買玩具的時候,能主動想到存錢,而不是通過哭鬧的形式要求父母購買。因此,在故事的第一部分要教育幼兒對情緒進行識別。
在接下來的故事發(fā)展中,媽媽每次回家都很累,故事中提到媽媽回來有時候會哼歌,有時候會躺在床上,有時候還會睡著。通過“哼歌”讓幼兒感受到快樂,那是因為媽媽收到的小費比較多,從而將快樂的原因與表現(xiàn)形式向幼兒傳達了出來;另一方面有時候媽媽回來會“躺在床上”甚至“睡著”,這兩種形象的具體事件,來幫助幼兒感受“累”的結果,從而感受媽媽的情緒。還有故事中,外婆很開心地說著自己買菜討價還價的故事。這些成分體現(xiàn)了一家人努力存錢的和諧氣氛。通過這一部分故事的講述與引導,可以讓幼兒學會觀察與辨別情緒。
在故事中,小女孩回憶了發(fā)生火災時候的情況。一家人包括親戚朋友團結互助,另外對家庭的小成員“貓”也積極尋找,最后一家人都平安無事。這里面小主人翁最關心的是外婆。這可以引導幼兒說出,自己最關心什么。通過這一問題,來讓幼兒感受焦急的情緒。另外,火災發(fā)生之后,他們重新粉刷了屋子,故事中對重新粉刷的屋子并沒有表現(xiàn)出沉痛的感受,而是有一種輕快的感覺。這個時候就要引導幼兒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要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不要哭鬧。
[1]任麗曉.淺談繪本在學前教育中的應用與推廣[J].河南科技,2014(23):280-281.
[2]張彩霞.淺析繪本閱讀在培養(yǎng)兒童社會性發(fā)展中的作用[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6):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