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沈夢
摘 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具體到幼兒教育方面而言,生活教育理論的影響力至今猶在。首先概括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形成背景,然后概述它的主要內(nèi)容,最后對幼兒教育的啟示展開探討。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體系;幼兒教育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陶行知原名陶文浚,自小接受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教育,在進入教會學習后才開始接受西方文化。陶行知自小刻苦努力,進入金陵大學后開始系統(tǒng)地接受西方民主精神。1914年他赴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師從于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孟祿和克伯屈等。此時,中國正處在內(nèi)憂外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需要大量的有用人才,而且此時此刻正是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之際。隨著西方列強政治、經(jīng)濟的侵入,東西文化交流形成“西學東漸”的局面,傳統(tǒng)的儒家教育荒蕪蕭條,而中國的文化界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潮流。作為一名專攻教育學的海外留學歸來學者,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chǎn)生的,并且對幼兒教育產(chǎn)生的影響至今存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主要內(nèi)容是:(1)對象是人民大眾的教育;(2)目的是改造落后的舊中國;(3)內(nèi)容是生活即教育;(4)場所是社會即學校;(5)方法是教學做合一。
由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我們幼兒教育有以下的啟示:
一、科學教育有教無類
如果說在舊社會當時條件有限,幼兒教育無法面向人民大眾,在今天的新社會,幼兒教育應該做到有教無類,也就是入園學習的學生不管他的父母是農(nóng)民工、有過犯罪紀錄或者本身具有一定的殘疾性,都不能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而且這種學習機會平等。例如,2016年入我園學習的一名幼兒腿部天生殘疾,而且反應遲鈍,但是在我園教師的悉心照料下,很快融入了同學之中,與其他學生相處得十分融洽。之所以教師能夠全力幫助他,與秉持著有教無類有關。每名幼兒的智育發(fā)展水平不同,對事物反應快慢不一,教師也要因地制宜采取策略,確保每個幼兒在學習面前機會平等。
二、設計利于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
具有獨特的價值存在是幼兒發(fā)展的特殊性。每一個幼兒都是每一個家庭乃至國家的希望,故而科學教育對于幼兒來講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全體生活。生活性是陶行知理論的重要思想,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改變當下生活。例如,很多家長對幼兒生活抱有“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樣的行為不僅不利于幼兒按照正常規(guī)律發(fā)展,還可能帶來副作用。我授課的宗旨就是讓幼兒享受童年美好的生活,在制定科學教育目標充分落實這一點,不“揠苗助長”。
三、堅定立足于幼兒當下生活
所謂立足于幼兒當下生活主要是指教師在對幼兒傳授教育內(nèi)容的時候不能脫離實際,也不能全部地依賴于教材,而是要結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靈活地處理知識點。例如,幼兒園教材有一篇文章是介紹生物科技的,這其實是完全脫離幼兒實踐的,所以,教師在授課的時候不應該死板教條,而是根據(jù)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逐漸地引導幼兒活的認知。當然,如果幼兒對此一無所知,教師其實也不必完全按照課文本內(nèi)容進行,而是結合生活實踐選取幼兒感興趣的內(nèi)容學習。
四、拓展幼兒教育場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主張“社會即學?!?,也就是說,學校教育要延伸到社會中去。教師不能只對課本上對幼兒向往的事物進行描述,而是有條件的時候要帶領幼兒去體會。例如,我在與幼兒探討有關水稻的問題,我會將他們的課堂置身于稻田,讓他們仔細地觀察水稻的生長。我與幼兒探討昆蟲的時候,我會將他們帶到市昆蟲館,讓他們與各種可愛的小昆蟲進行近距離的接觸等。拓展幼兒教育場所是實踐陶行知先生主張的“社會即學?!钡闹匾袆?,是將幼兒的科學教育與社會進行有效的對接,讓幼兒能夠親身與當?shù)氐娜宋?、自然景觀密切接觸。
五、選擇與幼兒實際相符合的科學教育方法
“教學做合一”實質(zhì)上就是反對當前存在的灌輸性教育。與其逼著學生去死記硬背,強制性地往他們的頭腦中灌輸一堆毫無用處的東西,不如給他們一把鑰匙來激起他們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在廣闊的天空中翱翔。首先,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有的學生對繪畫很著迷,這時候教師要給予他們鼓勵,讓他們樹立更大的信心,設計更好的目標。其次,教師要教給學生學會探索和與小伙伴們合作,讓他們意識到自身的力量是無窮的和優(yōu)勢互補的道理。最后,提供條件,鼓勵幼兒積極地去嘗試。例如,在全市幼兒園舉辦繪畫大賽的時候,我就很鼓勵學生踴躍參賽,目的不是為了讓幼兒們都能夠獲得獎項,而是讓他們敢于挑戰(zhàn)自我,對自己樹立信心,鍛煉自己的意志力等。
參考文獻:
[1]戴伯濤.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學說[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約翰·杜威.兒童與課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志明.學前兒童科學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王振宇.學前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