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農學院動物科學與動物醫(yī)學學院,天津 300384)
傳統(tǒng)的《獸醫(yī)臨床診斷學》的教學仍是沿用教師課堂上講授,學生課上聽講和課下復習為主的模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高。因此,通過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是本人多年來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經過近幾年的教學改革試驗,結合本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總結出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由于本課程內容多而學時短,加之現在的學生負擔較重,晚上和周末都有課,基本上沒有多少時間去溫習學過的東西和預習要學的東西。如果完全按照書本上的內容去講,內容太多且比較枯燥,對教與學雙方都感覺到困難大。怎么辦?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和教學經驗,又得有相當的科研能力,講課時理論聯系實際,語言要生動,只講重點和難點部分,沒有講授的部分讓學生自己去看書、利用網上資源去自學等。經過濃縮和提煉,將一本厚書講薄,這樣記憶起來就輕松多了,提高了學習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不只是教師單方的講授,而是經常的先提出相關的比較淺顯的問題,讓學生先思考、回答,然后再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進行講授。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多給予啟發(fā)式的引導。經常利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同時還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性。筆者非常注意鼓勵學生對不明白的問題進行提問,為此每次下課后都留有一定的時間,以便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筆者將自己在天津農學院附屬動物醫(yī)院檢驗室工作時遇到的病例資料,融入課堂教學中,結合實際病例進行講解。這樣就將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很生動,學生很感興趣,自然聽得就很認真。例如,《獸醫(yī)臨床診斷學》的第一篇:方法學,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結合臨床上遇到的一例犬子宮蓄膿病例,講解了基本檢查法和特殊檢查法在臨床上的應用。如:針對這個病例,需要用到基本檢查法:問診、視診、觸診,以及特殊檢查法:B超檢查。其中,問診時,應重點向畜主詢問:病犬多大年齡,生育過沒有,最后一次交配是什么時候,是否嘔吐等;視診:重點檢查腹圍的變化、陰門處是否流有分泌物;觸診:檢查腹部的緊張性和敏感性。B超檢查:子宮內有大面積液性暗區(qū)。
多媒體教學作為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有很大影響。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多采用板書、掛圖為主,由于缺少聲像,動態(tài)不足,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啟發(fā)學生的臨床思維存在著一定的限制[1]。為此筆者自制了完整的診斷學多媒體課件,同時在教學中大量引用典型病例的聲像、錄像和錄音,把學生從抽象思維帶到感性認知上來,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對重點和難點的掌握。
近幾年來,我校加強了與中國農業(yè)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京農業(yè)大學、華南農業(yè)大學、德國濱根大學和漢諾威獸醫(yī)學院等國內外知名大學的科技合作和技術交流,定期邀請一些專家為學生和教師做學術報告,報告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提出問題和見解,與專家展開科研討論。
雖然筆者對所學的主要內容進行了講授,但有一部分內容是留給學生去自學的。多媒體CAI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已得到人們的認可。它在教學中的應用是當前國際教育技術發(fā)展的新趨勢,其研制開發(fā)工作正在深入廣泛的開展[2-3]。目前各農業(yè)院校、科研院所均正在開發(fā)多媒體軟件,已經開發(fā)成功的有北京佑格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編著的《禽病診斷專家系統(tǒng)》《豬病診斷專家系統(tǒng)》等智能化軟件。學生可以在計算機上獨立完成自學部分的內容。
在本課程講授部分結束后,還要安排學生去動物醫(yī)院進行3天的教學實習,從門診部到檢驗室,輪流坐班實習。實踐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親自與病畜直接接觸,運用學過的臨床檢查方法對病畜進行直接、全面而系統(tǒng)的檢查,結合實驗室檢驗,整理及分析實驗資料或數據,寫出診斷報告。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求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特征性教學手段。以上是筆者在近些年的教學過程中所做的一些教學改革方面的嘗試。通過對本課程的初步改革,基本解決了因專業(yè)課學時大幅度減少所帶來的原有及新增教學內容難以完成、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學生學習積極性差等一系列問題。當然,教學改革與探索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隨著時代的變遷還會有新的問題出現,所以還需繼續(xù)努力,不斷探索適應時代和社會的新的教學方法,改革的路上沒有止境。
[1]賀建忠,王永,羅勇.騰訊QQ在獸醫(yī)臨床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9,(10):209.
[2]滕玉娟.多媒體CAI軟件的研制與開發(fā)[J].精密工程,1997,12(6):61-65.
[3]劉育濤,安素平.試論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作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版),2002,(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