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2018年高考政治試題已然揭開其神秘的面紗,但留給我們,特別是一線政治教師的思考還有很多。全國卷Ⅰ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為命題的著力點,把考試內容和素質教育要求有機結合作為命題的出發(fā)點,將貫徹高考評價體系要求作為命題的根本點,將全面深化高考內容改革作為命題的支撐點,將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作為落腳點,為實現(xiàn)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8年全國卷Ⅰ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為主線,在選材上更加注重時政熱點問題的全覆蓋,著重從宏觀層面考查,并且越來越注重對主流核心價值觀的體現(xiàn),突出政治學科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堅定擁護黨的領導,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四個自信”。例如,第18題以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為素材,考查國際社會的有關知識;第39題以憲法修改為素材,精心引導考生對憲法修改過程進行分析,將教材中的主干知識與黨中央關于在憲法修改過程中要堅持黨的領導、依法按程序推進、廣泛凝聚共識等原則緊密結合,來考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第40題就如何發(fā)揚小崗村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出建議等的設問,就突出考查了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價值取向。
1.今年基本沿用了2017年的試卷結構,《經(jīng)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觀題,各出一題,《文化生活》和《生活與哲學》仍然是一道題。但是需要我們特別關注的是《文化生活》的選擇題增加了一題,提升到了兩題,與之對應的,考查的分值提高到了18分;《生活與哲學》的選擇題減少了一題,同時主觀題的分值也由12分減少到10分,直接導致該模塊考查的分值降低到了22分。其他模塊的分值、結構與出題順序基本沒有變化。
2.圍繞學科主干知識,突出對基礎知識的考查,就是對本學科基本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特別是核心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的考查,杜絕偏、繁、怪題,引導教學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回歸課堂教學“本味”、避免超綱超量刷題。試題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考查基礎、主干知識,意在引導考生能在教師的 “教”與自我的“學”中打牢知識基礎,關注靈活運用,擺脫機械訓練的沉重負擔。第12題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勞動價值理論中的基礎知識,厘清社會勞動生產(chǎn)率與單位商品價值量、單位時間內創(chuàng)造的價值量和商品價值總量之間的關系,表格信息量大且一目了然,更有利于學生去比較,從而進行判斷和選擇。
3. 增強試題的靈活性與開放性,突出對考生思維能力的考查。通過增強試題的靈活性與開放性,鼓勵創(chuàng)造性作答等方式,考查考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以此引導考生關注思維能力訓練,將考生從題海戰(zhàn)術中解放出來。第40題就如何發(fā)揚小崗村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出建議的設問,沿用了近幾年來高考試題一貫的思路,以一個具有開放性的試題作為政治的結束,考生可以根據(jù)自身對知識的把握,結合教材主干、基礎知識,獨立思考,組織屬于自己的答案,培養(yǎng)考生的個性化、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
今年的試題一如既往地注重考查考生學科綜合素養(yǎng),需要考生具備考試大綱中列舉的提取、解讀和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2題就需要考生在圖表中提取并解讀出對做出正確判斷的有效信息。而主觀試題的信息量非常之大,需要考生在把握設問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提取和整合,從而尋找答案依據(jù)并進行作答。第38題結合材料,運用經(jīng)濟知識分析近年來我國馬拉松熱的驅動因素,這個設問考查了考生對材料的解讀與整合能力,同時也考查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讓考生了解社會與生活,逐步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19題以《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為素材,考查對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的理解,通過這種理解提升廣大考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我們知道每年的高考閱卷,都會根據(jù)“標準答案”,結合中學具體的教學實際以及考生的答題可能,充分尊重教材的觀點,對標準答案的語句和觀點進行一些適度的調整,并細化每一個非選擇題的得分點,下面筆者按照上述要求對2018年高考文綜政治全國Ⅰ卷第38題擬定一個評分標準。
3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和國家全民健身戰(zhàn)略的不斷推進,國內掀起了馬拉松熱。2011年中國馬拉松賽事僅有22場,2017年增長到1 100場。據(jù)預測,2020年中國馬拉松賽事將達1 900場。馬拉松賽事的參與人數(shù)多、涉及領域廣。2017年參加馬拉松比賽的人數(shù)超過500萬,覆蓋全國234個城市,賽事帶動安保、保健、住宿、餐飲、旅行、體育文化等服務業(yè)的發(fā)展,據(jù)測算,2017年全國馬拉松主辦方的直接營業(yè)收入超過270億元,主辦城市的間接收入超過1 350億元。
結合材料,運用經(jīng)濟知識分析近年來我國馬拉松熱的驅動因素。(14分)
標準答案為:
①居民收入增加,消費結構升級推動馬拉松賽事的需求上升(4分)
②馬拉松賽事覆蓋面寬,商業(yè)價值大,刺激賽事供給(4分)
③馬拉松賽事帶動相關服務業(yè)發(fā)展,服務業(yè)發(fā)展又進一步促進賽事(3分)
④全民健身戰(zhàn)略實施,經(jīng)濟結構轉型升級,支持馬拉松賽事(3分)
筆者認為可以擬定的評分標準為:
①經(jīng)濟社會實現(xiàn)和諧發(fā)展。(2分)居民收入得到了穩(wěn)步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費結構得到了改善、人民增加了對發(fā)展資料的消費、人民的消費觀念得到了提升等,從而增加了對馬拉松賽的需求。(回答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
②適應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求,(2分)主辦方通過舉辦該項賽事可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從而帶動本地經(jīng)濟發(fā)展。(2分)
③消費反作用于生產(chǎn),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xiàn),往往能帶動相關產(chǎn)業(yè)的成長壯大;(2分)反過來相關產(chǎn)業(yè)的成長壯大又可以刺激對馬拉松賽事的需求。(1分)
④經(jīng)濟結構的戰(zhàn)略性調整,推動產(chǎn)業(yè)結構的轉型升級。(2分)國家全民健身計劃的推動。(1分)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高考作為選拔人才的國家考試,其試題要滿足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助力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要求不會改變,適應高考改革的總基調也不會改變。當然,如何實現(xiàn)呢?這就需要通過改革使得高考能夠真正成為國家選好人才的方式,高考改革勢在必行。面對這種形勢,高考政治試題需要緊扣時代主題,圍繞社會生活中的重大主題,引導廣大考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