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不僅要有健全的體魄,良好的個性心理,還要掌握一定的社會交往技能。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形成活潑開朗、積極向上的性格。
關鍵詞:社會交往 交往技巧 交往環(huán)境 社會性發(fā)展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既是人類發(fā)展的趨勢,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素質教育之所以成為教育界的最強音,正是因為時代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素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針對現在的孩子普遍存在的事事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與同伴友好地協商、合作等狀況,引導幼兒進行積極的社會交往顯得相當重要。社會交往能力同時也反映了一個人的人際交往水平,個性心理素質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因此組織幼兒參與一些簡單的社會活動,能促進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一、學前兒童社會交往的發(fā)展特點
個體的心理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不斷發(fā)展的,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社會交往并在這種交往過程中掌握建立、維持及妥善處理人際交往的能力,不僅有利于幼兒的社會性行為,而且對幼兒心理的發(fā)展將產生巨大影響。
幼兒期的孩子交往范圍擴大了,他們開始發(fā)現自己的某些愿望和行為常常受到外界的限制和干涉,于是孩子們開始注意到別人的存在,并逐漸與他人進行接觸,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競爭或合作、友好或對立、接受或拒絕、支配或服從等人際交往。他們不斷地重復某種交往行為并使之習慣化,久而久之,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掌握了一定的交往規(guī)則,體會到了一定的行為約束。
3歲兒童的社會交往關系已不限于父母和親人,還表現在同伴關系上。他們很愿意與小朋友一起玩。讓幼兒結交一些伙伴,學習相互間的交往與共處,增長交往知識。讓他們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獲得一些交往經驗,從而調動交往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并產生交往的愿望。
4歲兒童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有意行為開始發(fā)展,在產生交往動機的同時,能分工合作,如在角色游戲中,幼兒能模仿成人的生活與勞動。這一年齡應側重于培養(yǎng)幼兒學習交往的技能。
5、6歲的兒童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有意行為增多,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不僅掌握了一定的交往技能,而且習得了人際交往的規(guī)則。這一年齡應側重于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其動口、動手、動腦,使交往技能得到鞏固和強化。
二、教給幼兒一些社會交往的技巧
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可以提高幼兒的社會實踐能力,積累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社會性品質;讓幼兒參與社會交往活動,可以促進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同時也能使幼兒的注意力、觀察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得到發(fā)展,并增強他們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學會待人處事的方法,這些良好的社會性品質將受益終身。
《綱要》指出: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戲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應為幼兒提供人際間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并加以指導。
(一)幼兒與同伴間的交往
學齡前的孩子大部分時間是在幼兒園度過的,孩子們知識經驗相仿,年齡相當,在一日生活中常常會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他們并不是不想和同伴友好相處,只是不懂得如何與同伴正確地交往。因此,在教育中應教給孩子一些與同伴友好交往的技能技巧。
1.提高幼兒獨立生活的能力
在教育中我們常常發(fā)現那些善于交往、受同伴歡迎的幼兒,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較強,能夠自己的事兒自己做,且有能力去幫助他人,因此很受大家的肯定和歡迎。在幼兒園需要獨立完成的事兒很多,因此要取得家長的配合,家園一致,共同提高幼兒的獨立生活能力。
2.學會辨別情感的外部特征,理解別人的情感
實驗表明,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能辨別他人的表情,只是由于現在的孩子在家地位很高,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孩子間鬧矛盾會互不相讓。教師如果適當地加以引導,幼兒完全有能力去觀察并理解別人的情感,從而化解矛盾。
在“認識表情”的教學中,通過識別“喜怒哀樂”臉譜,讓孩子體驗各種相應的情感,懂得自己的不同行為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情感,教育幼兒去做讓別人快樂的事,培養(yǎng)與人友好交往的能力。
3.學習解決爭吵的方法
一日生活中幼兒間的矛盾多,對于矛盾教師不必過多地干涉,可以讓幼兒自己協商解決。通過爭吵,幼兒能學會如何堅持自己的意愿或如何接納別人的意見,最終達到協調的目的。在協商過程中,幼兒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感受或需要,還必須考慮別人的感受,從而迫使他們改變角度為同伴著想。
(二)幼兒與家庭成員的交往
孩子在家庭中地位最高,家人的寵愛使孩子形成自私、冷漠、任性等特點,不懂得關心周圍的人或事。因此幼兒園應與家庭聯合,教育幼兒關愛他人、自己的事兒自己做,讓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愛勞動的好習慣。通過給爺爺奶奶端茶,給爸爸媽媽捶背等,樹立熱愛家庭成員的意識。
三、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引導幼兒進行積極的社會交往
教師和家長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社會交往環(huán)境,促進幼兒社會交往技能的發(fā)展。
首先,要創(chuàng)設一個能激發(fā)幼兒道德情感的良好心理環(huán)境和氛圍??鞓返那楦锌偸窃诹己玫沫h(huán)境中產生,家庭成員互相尊重、團結協作,營造一個和睦向上的家庭氛圍,引導幼兒產生情感體驗,使之也能積極地與他人交往。
其次,要創(chuàng)設一個情、趣、意、美相結合的物質環(huán)境。幼兒園可根據不同的教育要求進行環(huán)境布置。如在實施團結友愛的教育主題時,可布置快樂游戲的畫面,孩子看到這些畫面,就會約束自己。如在實施快樂分享的教學主題時,可布置一些活動角:圖書角、玩具角等,通過一起分享,促進幼兒積極的社會交往。
培養(yǎng)幼兒進行積極的社會交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須經過一個長期的培養(yǎng)與學習的過程,成人的言行舉止、社交禮儀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因此成人要率先垂范、言傳身教。在交往過程中成人還應當進行適當地引導,讓孩子在交往中自己去發(fā)現、去觀察、去探索、去體驗,這樣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也提高了孩子社會交往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fā)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16.
[2]盛群力.交往與合作[J].幼兒教育,2013(3).
作者簡介
尹春霞(1975.01—),女,漢族,籍貫:浙江嵊州,本科,畢業(yè)于浙師大,一級教師幼兒教育,任職于浙江省嵊州市紅旗幼教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