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知道莊墓圓子純屬偶然,在一次年夜飯品鑒活動中我品味并評鑒了合肥掛面圓子,覺得味道還不錯,也有歷史傳承。后來有位網(wǎng)友在評論中說:莊墓圓子比掛面圓子好吃一百倍!
這倒把我嚇了一跳,哈哈。說來慚愧,在合肥待不少年了,當(dāng)時還真沒吃過莊墓圓子。后來一次三兩朋友小聚,在一家很偏僻的土菜館,我沒抱多大希望問了老板有沒有莊墓圓子,湊巧的是,他們家提供。品嘗之下,真是名不虛傳,軟軟糯糯,口味又不油膩,因為是蒸出來的,也不擔(dān)心不健康。
查閱之下,方知這莊墓鎮(zhèn)也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稱莊墓橋鎮(zhèn),史屬壽州(今壽縣)。據(jù)光緒16年(1891年)《壽州志》記載:“楚莊王墓在州東南九十里,大冢巋然,莊墓因此得名?!?如今的行政意義上的莊墓鎮(zhèn)位于長豐縣中北部,總面積41.3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3個社區(qū),耕地面積3萬畝。民風(fēng)淳樸,鄉(xiāng)風(fēng)文明,是江淮大地上一座名鎮(zhèn)。圓子作為一種菜肴,廣泛流傳于中華大地,做法眾多,口味各異,無一例外為各地的人們所喜愛。就長豐而言,有糯米圓子、掛面圓子、燒餅圓子、綠豆圓子等,但最負盛名的當(dāng)屬莊墓圓子。圓子(丸子),有團圓之意,長豐民間有“無‘圓不成席”之說。因而,莊墓圓子成了當(dāng)?shù)鼗閱始奕⒌谋貍洳恕?/p>
和其他民間美食一樣,莊墓圓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制作方法也比較獨特,它的餡是用薄薄的面餅?zāi)胨槌伞梆x饃須”后,再與主餡料及其他佐料一起混合組配而成,說起來簡單,但想做得很好還真不容易。
就目前能找到的莊墓圓子的制作方法,簡要介紹一下:
首先選料要仔細,要選上等五花肉,煮七八成熟后,剁成細肉丁,將其拌入蔥、蒜、姜、鹽等佐料后,與“饃饃須”攪拌在一起,饃饃要用上等面粉做的。用手搓成湯圓狀,放在綠豆粉中滾一次,丟到開水鍋里氽一下,撈起來冷卻即可。用綠豆粉滾面,可以避免圓子破皮,有韌勁和咬勁。
莊墓圓子上餐桌之前,還需要蒸一下或油炸。油炸的圓子口感酥爽,和掛面圓子、燒餅圓子類似。但是,蒸后的莊墓圓子,與眾不同,因其外裹綠豆粉,經(jīng)氽、蒸后,圓子色澤清爽,夾起拉絲、放下渾圓,柔而不爛,肥而不膩(肉餡中加了“饃饃須”,油被饃饃吸收,不再那么膩)。然后放進煮沸的開水鍋里煮一下,用帶有小漏洞的“絲勺”撈上來放在白菜葉上冷卻,這樣一系列的工序完成之后,圓子即成型了。
莊墓圓子不僅在做法上與眾不同,蒸時更講究烹調(diào)工藝。水沸騰之后,把圓子輕放在鋪有紗布或千張的蒸籠上,蓋上鍋蓋,旺火燒二十分鐘左右,中間點一次井水,即可上桌。這樣,端上餐桌食用時,圓子質(zhì)軟不硬,甜滑潤喉,用筷子夾起即使成橢圓或長條形,輕易也不會破碎露餡。
在長豐,吃圓子還有不少講究。在一些場合比如在結(jié)婚喜宴上,一盤圓子上桌了,此時卻不能動筷子進口,必須等到新郎新娘前來謝客,才能品嘗。過年過節(jié),或有時家里來了多年未見的親友,也要上一盤圓子,以示對客人的尊重,也寓意團團圓圓、美滿幸福,祥和之氣,油然而生。
摘自中國日報網(wǎ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