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聃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我國早在《史記》中就記載有“長袖善舞”之說,周代宮廷有雅樂舞蹈——《小舞》中的《人舞》:“以手袖為威儀”(即徒手舞袖),這種舞蹈平時用于宮廷和貴族?!伴L袖善舞”,即通過水袖與舞者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運用水袖的飄逸,來抒寫意境和詩情,從而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塑造出人物性格。清顏白衫,青絲墨染,彩袖飄逸,若仙若靈,精靈般仿佛從夢境中走來,時而輕舒云手,手中袖子合攏握起,似筆走游龍繪丹青,玉袖生風,典雅矯健。水袖被舞者用動作連接起來,賦予了生命,它是舞者生命的延續(xù)。
中國古典舞水袖舞借鑒和繼承了中國古典舞戲曲舞蹈的特點,吸收了中國戲曲的精華,豐富了中國古典舞的素材。她來自于戲曲舞蹈中,吸取戲曲長袖的精華,形成了袖與身體的聯(lián)結(jié)。
“水袖有多種技巧,如:出、揚、沖、繞等,它以自己的身體為基礎,注意控制和配合水袖,它抓要準,沖要直,揚袖走弧線,團擾繞袖迂回周迂,那剛直遒勁,輕盈飄逸的舞姿,要通過身體內(nèi)在的動力控制,如行云流水,所以水袖在當今已經(jīng)成為一種獨特的舞蹈訓練系統(tǒng)并且廣泛運用到中國古典舞的作品中。”[1]箏曲《袖夢》的素材正是來源于此,作者在欣賞完水袖表演后,吸收了水袖的每個動作、所蘊含的神韻和內(nèi)在感覺,以及在忽展忽疊的形態(tài)、或強或弱的力度、時高時低的空間中和水袖豐富的身體的韻律,用強弱的變化來進行距離的的感知,用節(jié)奏的快慢表達的空間和時間的轉(zhuǎn)換。
“在中國古典舞中‘身心合一’是‘天人合一’境界的基礎,這里所說的‘身心合一’更可以理解為‘身袖合一’,如果在舞蹈中意與身不合、氣與體不通、身與袖不暢,情感就不能被表達出去,肢體動作不順暢就更不用說與自然宇宙融合,心內(nèi)之意被不合的肢體所阻礙,這樣就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因此,水袖本身只是一種道具是沒有生命的,只有融入舞者情感、氣息、意念,才能被賦予生命,因此在這一階段更加強調(diào)的是身與袖之間的配合關系?!盵2]《袖夢》的精神正是由此而來。作者將他在觀看舞蹈的過程中,所思所感和所悟所想,以及對古箏的展望和理解,運用雅樂的音律及流動的音樂線條營造出來。夢境中的迷離和水袖飄舞時“行云流水”,從他的音符中,流淌出來,在他筆下,將他對古箏的“身韻”“形韻”全都創(chuàng)作了出來。動感的快板則展現(xiàn)出水袖舞中的“力”的美感。水袖舞動剛?cè)岵?,人袖合一,袖、夢、舞、中流淌出的絲絲情意,動人心扉。
在《袖夢》中,作者采用傳統(tǒng)的雅樂音律,運用優(yōu)美的線條,將水袖與音樂合而為一,大量的滑音用以表現(xiàn)水袖舞的“身韻”,用滑音的婉轉(zhuǎn)表現(xiàn)人袖合一的境界。將人們理解中的水袖更加形象化,古典化。又賦予它淡雅與濃烈交織的時代氣息。在情感上,從惆悵到憧憬,從失望到領悟的精神升華?;诖耍覍⑷譃槿芜M行一個意象的解讀與歸納:
第一段(1~22小節(jié))使用散板,以弱音的輪指進入,運用分解和弦將人從現(xiàn)實帶入夢境,讓聽眾慢慢沉靜在作者編織的夢境中。夢中游離的光與影、黑與白。在作曲手法上,作曲家運用強弱變化的音響,分解和旋的流暢,產(chǎn)生若即若離,若隱若現(xiàn)的變化,天淡云閑,宛如做夢一般,猶豫著,徘徊著,發(fā)現(xiàn)自己前方有燈光,有音樂,有腳步聲。越來越近,仿佛有一個漂亮的姑娘在前方忘情的跳著,自己便開始忘卻現(xiàn)實,忘記在夢里……第二段(23~38小節(jié)),在這里,作者眼前長袖翩翩,空氣中只凝聚著舞者的呼吸,悠閑的舞著,“醉袖扶危欄,天淡云閑”[3],作者也悠閑地聽著。沒有人打擾,就連作者都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只有舞者……
引子這一段,是聽者在夢境與現(xiàn)實之間的游離不定,強弱對比的處理這一段中就顯得十分重要,對音樂的漸快漸慢處理的流暢性要求很高,演奏要多去練習把握。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4],第一段(39~70)以悠揚抒情的音符開始,眼前美女仿佛如仙子一般,遙不可及,借舞女抒情,低沉而有力的旋律聲聲落入舞女的心中,落入我們腦海……這一段左手滑音是要注意“韻”,就如舞蹈的“身韻”,甩袖前的手腕的力度,音準和快慢強弱要注意。
第二段(71~78),是一段快速的倒琶音,旋律聲部在左手,模仿翩翩起舞的舞女。第三段(79~101)刮奏把情緒推向高潮,“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5],表達她的傾注,作者的報復……
這個慢板是抒情的段落,一個用舞蹈,一個用音樂表現(xiàn)自己的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人生有此一知音,足矣。
快板是慢起,舞動的,由慢漸快,由緩到急的節(jié)奏變化,似畫面鏡頭,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波濤拍岸的動態(tài)??彀宥温涞墓?jié)奏相對之前是一個挑戰(zhàn),跳躍性很強想要準確的演奏,就要多放慢速度練習,把顆粒度提高。想要把準確度練好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音樂美學在美學與音樂學相結(jié)合的基礎上,對音樂的本質(zhì)及特質(zhì)、對音樂美的規(guī)律進行研究和概括,音樂美學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是音樂中的哲學?!缎鋲簟返恼軐W美美在它的“淡”“柔”和“得意忘言”。
《袖夢》的美美在“淡”,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況》,文章中把他對美的要求劃分為二十四則,故又名《二十四況》。《琴況》的二十四況是:和、靜、清、遠、古、淡、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重、輕、遲、速。其中“淡”的解釋如下:
“弦索之行于世也,其聲艷而可悅也。獨琴之為器,焚香靜對,不入歌舞場中;琴之為音,孤高岑寂,不雜絲竹伴內(nèi)。清泉白石,皓月疏風,翛翛自得,使聽之者游思縹緲,娛樂之心不知何去,斯之謂淡。
舍艷而相遇于淡者,世之高人韻士也。而淡固未易言也,祛邪而存正,黜俗而歸雅,舍媚而還淳,不著意于淡而淡之妙自臻。
夫琴之元音本自淡也,制之為操,其文情沖乎淡也。吾調(diào)之以淡,合乎古人,不必諧于眾也?!盵6]箏曲《袖夢》中體現(xiàn)的“淡”的美學思想正是出于此。
同樣,道家的老子曰:“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7]“道”存在于恍惚的夢境中,而這種感覺又體現(xiàn)在稀薄的混沌中,稀薄的本質(zhì)就是“淡”,引子部分中,作者游離夢境,若隱若現(xiàn),若遠若近,讓人游離其中,不能自拔。而要想表現(xiàn)出“淡”的感覺,我們必須要通過音量的減小,和弦的少量使用,再加以散板來襯托,不同于西方的節(jié)奏鮮明,氣勢宏偉?!缎鋲簟纷鳛橹袊鴺菲?,很好的體現(xiàn)了古代音樂美學中的“淡”這一特點。
莊子也曾提出:“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質(zhì)也?!盵8]故曰:“圣人休焉。休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9]莊子提出,美的本質(zhì)就是“淡”,他倡導順應自然,虛無恬淡,所追求的就是淡然的人生態(tài)度。這與《袖夢》在引子部分所表達的思想相吻合,平淡,自由,無束,無憂。
《袖夢》的美在“柔”,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10]老子的思想核心是“貴柔”,在道家的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袖夢》在慢板部分,音符流暢,情意綿綿,不緊不慢道出作者的心聲,寫出舞者的輕歌曼舞,正反映了老子的思想?!叭帷辈⒉恢挥芯徛图毼?,他也充滿了生機和包容,更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在里面。
同樣,在《琴況》中也有體現(xiàn),徐上瀛的“圓”況和“輕”況,也是在講柔的問題?!拔逡艋顪轮ぐ朐谝麾?,而吟猱之妙處全在圓滿”[11]“不輕不重者,中和之者也。趣調(diào)當以中和為主,而輕重特損益之,其趣自生也。蓋音之取輕屬于幽情,歸乎玄理,而體曲之意,悉曲之情,有不其輕而自輕者”[12]他認為,我們不管演奏什么,都要做到“圓”,即沒有阻礙,不多不少,輕重恰當,這才是最好的表演狀態(tài)。在這兩個詞中,體現(xiàn)了“柔”的思想,過輕則斷,過剛則硬。要做到“中和”,才是正好。這樣的哲學體現(xiàn)在了《袖夢》中,作者在與舞者的舞姿和對話中,看到了希望,解開了心結(jié),闡釋了柔也可以勝剛的道理,并讓自己可以勇敢奮進。
《袖夢》的美美在得意忘言。莊子曰:“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盵13]他認為,言是表達象的,象是表現(xiàn)意的,言與象就如蹄與筌一樣都是工具與手段,根本的東西是意,然而意是超言絕象的,所以得到意就應當忘象忘言,同樣的意思,王弼用卦象、言、意三者關系也曾說明過:“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粍t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盵14]本體世界是“無”,相當這里所說的“意”;現(xiàn)象世界是“有”,有形有象,相當這里所說的“象”;“言”則是指人們的對現(xiàn)象世界的言語表達?!耙狻笔浅接谘哉Z與卦象的。既然得意在于忘象忘言,所以要能夠得到本體的“無”就必須不停留在“有”這些現(xiàn)象上,而必須超越于“有”之外,不停留在言語表達上,而必須超越于“言”之外。既然已經(jīng)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詞。
北宋文人音樂家歐陽修曾說過,“無為道士三尺琴,中有萬古無窮音。音如石上瀉流水,瀉之不竭由源深。彈雖在指聲在意,聽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覺天地白日愁云陰?!盵15]自古以來,樂曲創(chuàng)作長期受道家思想的影響,講究“心凝神釋渾然忘覺的意態(tài)”的心靈層次,要求聆聽音樂,不在用耳,重在用心?!耙狻弊鳛椤扒椤被蛞饽睿ㄟ^心性體驗,正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以簡約的語言誘發(fā)我們的情感,語言之“實”在于表達“意”之“虛”。音樂是由抽象而具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每個人對音樂的認識和感受,以及情感接受都是不同的?!缎鋲簟氛侨绱?,在我看來,這一段是一段忘情的舞蹈,在有人看來并不如此。音樂的音符是具體的,但給我們的感覺是抽象的。
音樂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義,而在于它的暗示,引發(fā)人去思考,有自己的思維。我們對音樂的理解也是各有千秋,但要從中去找到適合我們的部分,對我們有啟示的部分去感受,理解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音樂是最善于表達感情的藝術,《袖夢》中,作者運用“水袖舞”為題材,表現(xiàn)他的情感和感受,給了我們“美”的感受,讓我們了解到作者夢境中的感受,所看所想。筆者從它的感性與理性思維觀察,不拘泥于譜子的演奏,希望更多的發(fā)現(xiàn)其中所蘊涵的美。通過對《袖夢》中所有的感覺、情感、知性、意志、的感受和分析,來實現(xiàn)創(chuàng)造美的世界的崇高目標,讓讀者看到的并不止于一首曲子的彈奏,看到曲子的“美”,以及在分析其他曲子時,可以給予它“美”的思維。由于不同的理解方式以及情感思維,使得同一部作品并不能夠有同樣的審美觀點,我們在理解和詮釋作品時,除了了解作者的意圖和感受,更多的是發(fā)揮自己的個性和理解。希望文章能對讀者有一定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