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麗
1963年,陜西寶雞出土一件西周銅器“何尊”,銘文中刻有四字“宅茲中國”。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王城這一歷史事件,這是迄今文獻關于“中國”的最早記載。國土領主概念誕生時,必然伴生“宅茲”概念——房屋建筑。自古中國人安土重遷,金榜題名也會衣錦還鄉(xiāng)、建房造宅。其中,現(xiàn)存富賈大院建筑以山西最為典型。山西人喜好“發(fā)財還家蓋房置業(yè)養(yǎng)老少”,民間還流傳著“河南人愛穿綢,山西人愛蓋樓”的俗語,勤勞的晉商們把一生的財富傾注于家族院舍建造。
山西富賈大院集中在汾河流域,其中最典型的當屬祁縣和平遙兩地。祁縣號稱“金銀之鄉(xiāng)”,地處平原,依山傍水,擁有典型家族式建筑諸如喬家大院、渠家大院與何家大院等。祁縣何家在祁縣晉商中排名第三,鼎盛時期伙計店員達到上千人,商號遍及祁縣內外。[1]何家大院位于祁縣城內馬家巷,是典型的里外院,包括“何大門”及“南街何家悶房院”。此外,還包括城外六十畝南北花園,這在千年歷史的祁縣城郭,算是超級風光的大戶。
何大門占地面積7608平方米,共有6個大院,4個小院,211間房屋。建筑為灰磚青瓦,木質門柱與窗欞以朱紅色為主。甬道為主干,六大院分立南北兩端。甬道北面有三個大院,分別為統(tǒng)樓院、明樓院、北新院。甬道南面有三個大院:兩所車馬大院與南新院。除了宏觀上的構型雕琢之外,何家大院在建筑雕飾的細微之處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從鑿穴夯土到高墻大院的千年民居建筑實踐中,山西人民形成了對土、瓦、磚、石、木材料的進化。明清時期的家族建筑群,基本穩(wěn)定在對于磚、石、木的靈活運用。何家大院在雕刻方面“片瓦有致,寸石生情”,集中在木雕、石雕、磚雕、彩繪等方面,雕刻工藝考究,技藝精湛,栩栩如生,有著深遠的文化寓意。
在端莊肅穆的高墻之內,何家大院內部秀美精巧,雕梁畫棟,別有洞天。何家大院的雕刻圖案多為瑞獸、吉祥草木和歷史人物故事。例如,何家大院悶房院植物樣式磚雕:門窗頂部福祿壽八角磚雕圖案線條流暢重點突出,多以陰刻為主,以主線條勾勒,用夸張的手法塑造復雜圖案。屋脊吻獸的百壽圖、百喜圖與屋檐花紋磚雕,形象生動,細致干凈,圖案精致且玲瓏剔透,是難得的磚雕藝術品。影壁的雕花圖案以陽刻為主,植物圖案多選擇梅蘭竹菊、松柏等品行高潔之物。又如何家大院現(xiàn)存石刻明柱八仙圖案、十二生肖頭柱浮雕都是以民俗歷史、神話傳說的藝術雕刻。歷史故事如“桃園結義”宣揚忠義德行,“孟母三遷”宣揚教育進學,“二十四孝圖”宣揚孝悌道德等等;神仙神像如門神、灶神、財神、土地神等等。歷史人物與場景雕刻難度高,工匠技師會應用一種象征手法,如八仙過海中的八仙,會用葫蘆代替鐵拐李,花籃代替藍采和等。
何家大院構思精巧,通過象征、隱喻、諧音、夸張、寫實等技巧,達到物質形態(tài)與精神意蘊的雙重審美觀照,表達主人對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上的精神面貌。如雕刻葡萄寓意百子,蓮花寓意連年有余,荷花百合寓意家庭和睦,石榴與枝蔓意為“多子多孫”……這些都是用諧音給予美好寓意。動物形象多選擇瑞獸,如龍鳳麒麟等圖騰神獸,或利用諧音寄托熱望,如馬和猴子寓意“馬上封侯”,蝙蝠寓意“五福捧壽”,喜鵲寓意“雙喜臨門”,魚寓意“吉慶有余”等樸素且有寓意的裝飾語言。此外,還有動植物組合型圖形,如刻有喜鵲與梅花,諧音寓意著“喜上眉梢”;刻有磬和魚的意為“吉慶有余”;喜鵲、柿子、蓮花的組合寓意為“喜事連連”。
藝術表現(xiàn)上,何家大院的雕刻既有魏晉疏朗恬淡的自然風格,梅蘭竹菊的高潔遠逸;又有唐宋民俗的熱鬧余韻,還有宋元明清以來形成的程朱理學之下的“尊卑”觀念和五千年文化積淀的“仁”、“義”、“禮”。這些藝術雕刻減弱了高強大院的禁錮之感,在冰冷高筑的鐵墻之內,長出了藝術之葩,擁有著源源不斷的可探尋的歷史價值。
何家大院在裝飾上獨運匠心,感性想象與理性邏輯結合,所謂“外立于象,內凝于神”。以門窗雕飾為例,格心雕刻就凸顯了建筑藝術當中實用與功能的統(tǒng)一。
從漢人席地而起擴大對于門窗需求,到宋代《營造法式》記載,明清時期門窗才逐漸定型,發(fā)展成具有抹頭、滌環(huán)板、隔心、裙板、邊梃等構造。門窗紋樣才發(fā)展出包括亞字紋、方格紋、燈籠錦、雷電紋、馬三箭、漏窗等形式。何家大院以亞字紋、燈籠錦為主要木雕門窗類型。[2]亞字紋一般用于普通住宿別院,樣式中規(guī)中矩,莊嚴肅穆,雕刻上簡便易行;燈籠錦紋樣門窗用于二層門樓、祠堂,紋樣形如燈籠,寓意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二層高樓多以大孔斜格紋為主,以便于增加透光度,主人可在屋內登高眺遠。[3]
在歷史的沿革中木雕發(fā)展出了南北不同風格,北方木雕裝飾大氣磅礴,整齊莊重;南方木雕裝飾造形高遠,精巧細致。由于木雕易于雕刻、歷史悠久、多以山水畫拓印雕刻等原因,南北方在木雕方面差異巨大,而何家大院的木雕藝術完美融合南北雕刻的特點,風格自成一脈。
木雕多集中在門窗、匾額、隔扇、檐廊處,何家大院選用木料時,用質地粗硬且不易變形的榆木打造柱體、垂花門、門窗等支重型部分;質地柔軟的松木打造匾額、窗欞等結構簡單、受重輕巧,但需要精雕細刻的部分。工藝多采用“圓雕、浮雕與鏤雕手法,工藝手法以陰雕、陽雕、透雕、嵌雕形式為主”[4]。何家大院的木雕多集中在垂花門、斗拱木雕花紋、木雕隔扇、木質陽臺欄板、頂棚木雕等方面。工藝上采取浮雕為主,鏤雕為輔的做法。如何家大院的雕畫運用了小構件雕刻的圓雕技法,以山水、人物、花草為主,再配以云紋、意紋,栩栩如生、精致美觀。其中,雕畫極具現(xiàn)實立體感和審美情趣,屬于蘇式彩繪,是南北方藝術的有機結合。從藝術形式上來說,何家大院雕刻既有北方雕刻的簡潔大氣,又有南方雕刻的細致精巧,達到了人物、質形、心神的有機統(tǒng)一。
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中提出了“差序格局”一詞。差序格局是指中國鄉(xiāng)土的關系的親疏遠近,如同石子進入水波,一圈圈推開去的水波紋。異于西方的團體格局,中國的差序格局導致“圈層關系”——以意見領袖為水波的中心,其他個體在血緣和地緣上依附。表現(xiàn)在建筑上就是“小聚居”的模式,如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樓、山西大院等。“‘家族’是指血緣關系明確,存在一定經濟聯(lián)系并通常居住一地的父系組織”[5]。族長與族人有著嚴密成熟的尺度空間安排,內外有別,尊卑有序,講究對稱。
何家大院六個大院與四合院的構型基本相似,呈環(huán)抱式格局。各個單院有機結合,鱗次櫛比、尊卑有序,形成了封建大家長式的家族建筑群落。在建筑學上,封閉空間可以形成場,聚住氣,凝成勢,從而達到建筑統(tǒng)一與和諧。無論是皇家貴胄還是商賈大戶,都保留著“深宅大院”的風格。
以供主人居住的明樓院為例,一所里十外三的雙進四合院,裝飾最為精美,明柱下刻有八仙圖案,進入街門后,又是木雕垂花門。在勾連里外院的過廳走廊,雕刻著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頭柱石雕扶欄。全院木雕、磚雕和石雕藝術隨處可見。而南甬的車馬大院和南新院,只有院門裝點為浮雕街門,差序格局顯而易見。這些獨運匠心的設計,都凸顯了差序宗法的秩序感。
藝術的終極意義是擁有生命。李澤厚的《中國思想史論》指出,中國智慧是“體用不二、天人合一、情理交融、主客同構”。天人合一的重要要義,就是在現(xiàn)實物質中找到靈性的審美觀照,追求自然生活與日常人際的和諧。簡單地說,即建筑與景物融為一體,物盡其用而不違和。
如果說,整個何家大院是一個人形,東大門就是頭顱,甬道是軀干,正房是骨架,廂房、偏房為四肢。何家大院也沿著“天人合一”的脈絡來設計構型。何家大院主房屋均坐北朝南,正房建在北方,對應的是“坎”卦,稱為“坎宅”,民間有“坎宅巽門”之說,被視為大吉大利。由于采光、氣候和風水等綜合原因,坐北朝南是高宅大院的基本設定,達到了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建造。何家大院在東側建造大門,寓意“紫氣東來”。門向“以東為善”。在晉語當中,“戶”音與“富”音極其相似,所以“富門”即意味著“富戶”。甬道盡頭是磚雕影壁,與大門遙遙相對,磚雕影壁刻有花紋,中間嵌有有福祿壽大字,表達主人對于家族的美好期盼。[6]而三雕藝術關于動物自然的關照,匾額上雕刻“丹楓閣”,均是何家大院“天人合一”的情趣展現(xiàn)。
劉勰的《文心雕龍》有“定勢”一說,勢為一種動而未動的噴薄而出之感。大院設計通常會陷入四方板正的呆板之氣,建筑匠人們通常從屋檐、門樓下獨運匠心。
梁思成總結山西古家族建筑的特征——“外雄內秀”。何大門外部成“品”字狀,氣勢莊嚴雄渾、大氣簡潔。而何家大院不同于喬家大院和渠家大院的是:在保持原有北方建筑墻體厚、屋頂厚的特色之外,建筑高峻纖秀。大院建筑層高在3.6—4米之間,四合院的外墻根達到了10米以上,相當于一座三層樓房高。遠觀宏偉高矗,近看形體細部,符合建筑學上的“遠勢近形”的理論。
山西民居文化還有“北高不算高,南高壓斷腰,東高不算高,西高壓斷腰的說法”。住房偏低者都會在正房頂砌出一磚高或是加蓋一層,相當于期盼“高人一頭”。像何家大院有“東高西低,陰不壓陽”的規(guī)則,東院墻會比西院高出一截,寓意人往高處走。高高低低,錯落有致,靈動自然,富有情趣。而何家大院的三雕藝術中,對于龍鳳麒麟和喜鵲麒麟的塑造,神形兼?zhèn)?、活靈活現(xiàn),賦予何家大院一種呼之欲出的生命力,包孕著一種動態(tài)的張力與活力。
正如建筑專家鄭老贊所說:“西安有兵馬俑,北京有故宮,祁縣有民宅千處?!弊鳛橹袊髑暹z留下來的“原生態(tài)”院落,何家大院歷史悠久、保存完整、文化底蘊深厚,是“民宅千處”的佼佼者。它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擁有眾多可研究史料與文獻。何家大院建丹楓閣珍藏書版字畫,何家后人捐贈給祁縣圖書館的有古書2662函,21451冊,涉及經史子集各個門類。其中宋版《韓昌黎文集考異》紹定二年池州刻本,從考據學和文物保護的意義上說,是極其珍貴的史料。祁縣圖書館也因這部古書,被列為了“國家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隨著社會發(fā)展,中國宗法式差序格局漸漸瓦解,安土重遷思想漸漸削弱,財富積累的終極目的不再單一轉向光耀門楣、添磚加瓦,古跡保護應當引起重視,何家大院及其珍貴歷史文獻亟待保護和研究。何家大院留下的三雕藝術在內容上涉獵廣泛,寓意豐富;運用夸張、象征等手法表達對于生活的美好愿景和熱切期盼。形式上,融匯南北雕刻技巧,精巧細膩又莊嚴廣闊;功能上,實用性和藝術性相結合,使建筑材料與藝術工藝精巧融合。藝術內涵上,既有差序宗法格局的秩序感、天人合一的整體感和造勢匠心的飛動感,有動有靜,有張有弛,是山西古民居建筑的寶貴財富。至今,何家大院猶如“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小家碧玉。但晉商大院展現(xiàn)中國古代豪商巨賈的泱泱氣魄和浩然手筆,成為中國晉賈故里文人雅士不可磨滅的一瞥掠影。
參考文獻:
[1]山西祁縣明清原生態(tài)何家大院 歷經滄桑保存完整[EB/O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7-10/14/ content_9048632.htm.
[2]尹建國.永州古民居門窗雕飾的表現(xiàn)形式與藝術內涵——以周家大院為例[J].民俗民藝,2009(6):110-111.
[3]左光之,劉仁義,張苗苗.徽州建筑門窗雕飾的意蘊解析[J].工業(yè)建筑,2011 (6):150-153.
[4]盧淵,薛蕾.山西師家大院建筑及其裝飾藝術的整體性保護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137-142.
[5]王冬梅.山西傳統(tǒng)民居建筑文化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68-71.
[6]蔣一苗.淺談喬家大院的磚雕藝術[J].藝術科技,2017(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