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學勇
浙江省“嘉興一中”校園里,一尊銅鑄胸像十分引人注目。銅像的基座上鐫刻著:“敬愛的張印通校長”八個大字,一旁是“學生金庸敬題”的落款。這是金庸捐資建起的銅像。一九八六年四月,嘉興一中首次舉辦張印通校長紀念活動,金庸專門發(fā)來電報,稱:“張印通老師是我恩師,對我一生教導(dǎo)嘉惠良多,數(shù)十年來時時思念,不敢忘懷他的恩德?!?/p>
金庸與張校長的情緣,要追溯到上世紀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那時他就讀于嘉興一中前身的“嘉興中學”?!敖鹩埂笔呛髞砣〉墓P名,令其名滿天下,而他的原名是“查良鏞”。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查良鏞正讀初一。當年十一月五日,日寇在上海西南方的金山衛(wèi)登陸,迫近嘉興,學校當即決定避敵。時年四十歲的張印通校長,顧不上安頓自己一家老少七口,果斷帶領(lǐng)全校師生向浙南山區(qū)遷移,經(jīng)余杭、于潛、蘭溪、永康,歷盡艱辛,輾轉(zhuǎn)前往麗水。最初還可乘船,后來船只沒了,只有徒步。晚年時金庸與幾位校友回首往事,說道:“那時我只有十四歲,個子小,背了行囊,長途跋涉,常常掉在隊伍后面。張校長前后來回地照顧,經(jīng)過我身邊時,總要喊話:‘哪位高年級同學,來把查良鏞的大喇叭(指所負行囊)背走!”
顛沛流離兩個多月,行程干余里,終于抵達麗水碧湖。張校長和師生們,把戰(zhàn)時課堂辦在碧湖鎮(zhèn)的“龍子廟”?!昂珡R”離龍子廟不遠,成了查良鏞等男生的宿舍。他們吃的是青菜淡飯,草紙釘起來就當筆記本,而這些學生卻受到了當時最好的教育。查良鏞年少才高,在壁報上發(fā)表了好幾篇頗具水準的文章,令大家刮目相看,他自己也有些洋洋自得。金庸后來在香港會見張校長家人時回憶:“我在壁報上發(fā)表了題為《阿麗絲漫游記》的文章,諷刺教育廳特派的訓導(dǎo)主任,惹怒了他,非要開除我不可。后來我才知道,張校長從中斡旋,想要‘記過處分我,從而化解此事,卻沒有成功,于是他將這件事拖擱了下來。直到期終考試結(jié)束,寒假開始,張校長才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交給我三樣東西?!苯鹩惯呎f邊扳著手指數(shù)起來:“一張本學期成績單,一張公費證明書,一封張校長致衢州中學校長的親筆信。帶上這三樣東西,我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一名轉(zhuǎn)學生,得以繼續(xù)學業(yè)。若不是這樣辦理,我就得被開除,而當時沒有哪一所學??鲜樟粼忾_除的學生,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查良鏞了!”他的臉上滿是笑容,眼中卻閃著淚光。
張印通校長銅像落成后,金庸于2003年10月重返嘉興母校。這位八十老人淚流滿面,在銅像前深深地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