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振鋒
在中國,網(wǎng)絡輿論時常扮演針砭時弊、激濁揚清的力量。說辦事群眾“不是人民”的社區(qū)黨總支書記,被網(wǎng)民懟得不再是書記了;堵住高鐵門不讓開車的彪悍女教師,也在網(wǎng)民的指責下黯然收斂了氣焰。但對于兩年前曾經(jīng)在醫(yī)患沖突中毆打醫(yī)護人員的女老師參評正高職稱,是否“宜將剩勇追窮寇”?對于疑因不堪壓力而結束生命的寒門博士生的指導教師,是否一定要撤職砸飯碗?
人類本質(zhì)上并不是西方理論所預設的那種孤零零、完全奉行經(jīng)濟理性的原子人,恰恰相反,離開了社會和集體,人很難再為人。因此,人類對道德規(guī)范有著內(nèi)在的需要和呼喚。尤其是對于禮儀之邦的中國,對高潔道德君子的呼喚,對失德敗德行為的抨擊,幾千年來始終是維持社會綱紀和人們心靈秩序的重要維度。因此,我們一方面強調(diào)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誠實守信、急公好義、見義勇為、樂善好施等傳統(tǒng)美德大力提倡和褒獎;另一方面,也應順應時代的要求,努力將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之中。以法治安定天下,以道德溫潤人心。
一般而言,法律是底線的道德,在大多數(shù)時候,它們是針對普羅大眾所作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要求。有時候,可能會有一些令人側目的失德敗德行為,并不一定會違反法律并受到處置;也可能會有一些在道德上值得推崇的行為,未必能夠得到法律的特別優(yōu)待。這是因為那些達不到違法犯罪程度的失德敗德行為,對他人合法權益和社會秩序的侵犯一般并不嚴重,也不一定會導致具體的物質(zhì)損失或人身傷害,損害后果往往是難以客觀量化的社會道德感,法律也的確很難對這些行為作出硬性的處罰規(guī)定。而某些道德上值得推崇的行為是否應予特別支持,法律也經(jīng)常顧及不到。有時候,公眾難免會失望。
但我們也必須同時認識到,法律這樣的處理方式,既是一種無奈,也有其道理。因為對精神損害賠償?shù)奶幚?,本來就是法律上極富爭議的地方,對語意模糊的“社會公眾”及其難以客觀量化的社會道德感的侵犯就更難講清楚了。法律對這種情況的“寬容”,體現(xiàn)了一種極其重要的嚴肅和審慎,是一種懲罰與行為相適應的重要理念。刑法上講懲罰與犯罪相適應原則,行政法上講處罰與違法相適應的比例原則,民法上也講救濟應該與侵權相當。對于違法犯罪,畸輕畸重的處罰都不是好的選擇,更重要的是懲罰的及時性和必然性。法律當然要懲惡揚善,但它決不是情感宣泄的工具。只有懲罰規(guī)定清楚、程序正當,才能確保法律是我們的守護者,而不會淪為操之于情緒的喜怒無常的暴君。更何況,中國法律強調(diào)的是懲罰改造相結合,而非一棍子打死。
法律與道德的完全匹配,始終是人類社會不懈追求但很難臻至的理想。我們在疾惡如仇的同時,不應失去寬和敦厚的品格。在法律作出懲罰之后,道德雖然可以繼續(xù)譴責,但“治病救人”或許更加重要,除非面對的是秦檜那樣的大奸大惡之徒。明白了這樣一些道理,也許我們在審視文章開頭那一連串問題的時候,能夠得出更為理性的答案。▲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